“谢谢阿姨,给小弟弟吃吧,我不饿。”
“奶奶,您手上的东西很重吧?我有力气,我帮您拎一个。”
“妈妈,您今天累了一天了,还是我来拖地吧!”
……
夏普是一名8岁的小男孩,今年上小学二年级,他聪明活泼,成绩优异,更难得可贵的是,他还是一名行为举止十分得体的小绅士,俨然就是许多家长管教自己孩子的“榜样”,是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样样都很好。
事实上,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夏普都是彬彬有礼,举止得体的,他从不乱发脾气、大吵大闹,遇到事情时也不惊慌焦躁,冷静得仿佛就是一个小大人。
夏普为什么会如此绅士呢?这关键在于长辈对他的培养与教育。
夏普与现今很多孩子一样,出生于一个“4+2”模式的家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全都围着他一个人转。不过,他可没有“小皇帝”的待遇,长辈们在规范自己行为举止时,也会严格规范夏普的言行,从他咿呀学语就开始教导他吃饭不准挑食、遇见长辈主动问好、家中来客人时客人动筷才能动筷、去别人家做客时不能乱动别人家东西等规矩。
长辈们很宠爱夏普,但绝不溺爱夏普。在爱与严格的环境中,夏普逐渐塑造出得体的行为举止。
行为举止得体的表现有哪些?有待人谦和、与人交谈彬彬有礼、穿着大方得体、谈吐高雅不俗等。而行为举止得体的人往往都谦虚谨慎,从不夸大其辞,装腔作势。这样的人往往会受到周围人的喜爱与尊重。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全部品德的基础就是礼仪修养,那些不良的举止和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不但对孩子自身发展不利,而且也会严重危害孩子的品性。”行为举止得体可以帮助孩子快速地融入集体,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也将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与未来。可见,让孩子有一个优雅得体的举止是十分重要的。那么,父母如何将孩子的行为举止培养得体呢?
引导孩子学会观察
在公交车上,孩子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的行为会受到众人的称赞;
小伙伴不开心时,孩子安慰小伙伴的举动会令小伙伴感到欣慰和温暖;
在认识新的小朋友时,孩子的主动握手会赢得新朋友的好感……
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是否得体,取决于是否让他人感到舒服。这就意味着,行为举止得体的人往往是善解人意、体贴他人的。
父母在培养孩子得体的行为举止前,可以先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只有观察出他人的需求,才能读懂对方的心思,继而做出让对方感到满意的动作和说出让对方满意的话。否则,即便孩子的行为举止再得体,也得不到他人的认同,白做无用功。
给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孟子小时候家住在坟地附近时,他就学别人哭拜,孟母将家搬到市集附近后,他又学别人杀猪和做生意。直到孟母将家搬到学堂附近,孟子才开始认真学习知识与礼仪。可见,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的言行举止。
由于一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且善于模仿,所以塑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他们尤为重要。父母可以怎么做呢?比如,早上起床后,父母可以与孩子相互问好;孩子出门时,父母要提醒孩子整理服装,离开家门前可以来一个爱的拥抱;晚上睡觉前,要与孩子相互说晚安等,用点点滴滴的小事来塑造孩子优雅得体的行为举止。
此外,父母还可以陪孩子一同观看一些规范行为举止等方面的书籍、视频,与孩子探讨一些举止礼仪背后的含义,将礼仪牢记在脑海里。只有为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孩子才会变得行为举止得体,成为人人称赞的小绅士、小淑女。
在实践中规范孩子的行为举止
很多时候,父母在教导孩子行为举止礼仪时,会用说教的方式来教导。然而,这种教育方式是空洞的,远远没有实践来得有效。父母可以在不同的场合教导孩子不同的礼仪,用实践的方式来规范孩子的行为举止。
例如,家中有客人拜访时,父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教导孩子在待客时该有什么样的言行举止,如让孩子明白在给人递送茶水时要双手递送;在与客人聊天时,要安静微笑地聆听,且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说话;离开座位时,要向客人道歉,并说明离开的理由;不能随意在客厅走动,发出巨大的声响;送客人离开时,要挥手与客人再见等。等下次有小客人来家中做客时,父母可以让孩子亲自招待。
只有经过实践,孩子的行为举止才会变得规范有章程,而相关的礼仪也会牢记于心。
俗话说:“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只有从小规范孩子的行为举止,才能将其塑造成一名绅士或淑女,而拥有得体的行为举止也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