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一本无字书(1 / 1)

失败的婚姻让刘先生失去了太太,也让刚上一年级的女儿笑笑失去了完整的家庭。原本笑笑就是个内向羞怯的孩子,如今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了,不愿意出门,也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这让刘先生感到既心疼又愧疚。

刘先生也试过努力和女儿沟通,想要走进笑笑的内心世界,帮助她重新找回灿烂的笑容。但不管刘先生怎么努力,却始终无法打开笑笑的心房。笑笑始终把自己封闭在孤独的世界里,不哭也不闹。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刘先生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讲述的是西方著名的教育家威特先生和他儿子小威特的故事。小威特天生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智商方面有一些问题,为了让儿子成才,威特先生付出了很多努力。威特先生认为,与其对孩子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倒不如让他们亲近大自然,多听多看,开阔视野。因此,他从来不会逼迫小威特去学习什么或者记忆什么,而是利用一切机会带小威特四处游历,增长见识。

只要一有时间,威特先生就会带着小威特出门,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植物园、动物园、工厂、矿山……只要是威特先生去的地方,就一定会出现小威特的身影。

等到小威特3岁的时候,威特先生就开始带他去各个地方旅行,到5岁的时候,小威特的足迹几乎已经遍布德国所有的大城市。他们一起登山,游览名胜,寻找古迹,凭吊古战场。威特先生给儿子讲述沿途的风景,讲述曾经发生的历史故事,并鼓励儿子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都写在信里,寄给妈妈和朋友。

在威特先生的精心培养下,小威特在八九岁的时候已经掌握了6门不同的语言,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最令人惊讶的是,年仅9岁的小威特收到了莱比锡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不到14岁就顺利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刚满16岁就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这个小威特就是19世纪德国的著名天才卡尔·威特先生,曾发表过《但丁的误解》一书,是学术界研究但丁的权威。人们将他誉为天才,可谁又知道,取得这样惊人成就的他不仅不曾拥有高超的天赋,反而还曾被断定为“低能儿”。

威特父子的故事让刘先生深感震撼,他决定效仿威特先生,多带笑笑亲近大自然,让自由的空气帮助笑笑驱散心中的阴霾。自此之后,刘先生每个周末都会带着笑笑出门,或者去爬山,或者去植物园,渐渐地,笑笑有了笑容,也会主动询问爸爸路上见到的植物、动物都是些什么。现在,笑笑已经比过去开朗了许多,在班级里也有了新的朋友。

西方的一些教育专家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在大自然怀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要比那些很少接触大自然的孩子拥有更丰富的个性和更敏锐的触觉,同时也更具创造力。如果一个孩子的生活环境非常单调,并且在童年时期很少接触大自然,那么他的个性就会受到压抑,容易变得郁郁寡欢,交际能力也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抑郁、自闭等心理疾病。

就孩子的天性来说,他们都是亲近自然的,大自然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对于孩子来说,都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和吸引力。大自然就好像是一本无字书,虽然没有文字,却饱含着最丰富的知识和最精彩的故事。所以,想要让孩子茁壮成长,家长就不能总是把孩子圈在家里,而是应该带他们多多亲近自然,感受自由的空气,寻找并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调动孩子多重感官,亲近自然,更要了解自然

家长想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就不能只是走马观花,而是应该帮助孩子调动各种感官,和他们一起去体验自然、发现自然,寻找大自然中一切有意思的东西。比如翠绿的草叶,缤纷的花朵;青草、泥土的味道,花朵、果实的芬芳;粗糙的树皮,棱角分明的石块……这一切都是独属于大自然的美好。这样的感受和体验不仅有助于孩子感官的发展,同时也能帮助孩子学会从多个方面去观察、体验大自然。

在大自然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为了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让孩子更好地融入大自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去寻找并观察一种昆虫,并向孩子介绍这种昆虫的习性、特点等。也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昆虫的标本,甚至是“收养”一只小宠物,比如蝌蚪或者蜗牛,让孩子观察了解并总结它们的生活习性。

多给孩子讲述关于大自然的故事和知识

在投入大自然怀抱的同时,家长不妨多给孩子普及一些有关大自然的知识和故事,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情感,让孩子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当孩子能够对大自然产生亲切感和归属感的时候,自然就能体会到大自然的崇高和魅力了,这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切记不要急于求成,违背原本的初衷

我们带孩子亲近大自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陶冶孩子的情操,让孩子能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由自在地成长,而不是要去强迫孩子学会某种技能或知识。家长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带孩子亲近自然不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家长与孩子一同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并提升自我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在带孩子亲近大自然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懂得抛弃功利心,不要急于求成,违背了原本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