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职场白领在总结工作经验的时候,诧异道:“我每天加班加点的工作,总是奔波在出差的路上,几乎所有的节假日都献给了公司,为什么始终进步不大呢?”
很多大学生也曾有过这样的疑惑:“我上课认真做笔记,下课泡在图书馆,为什么成绩始终不如那些从不看书的同学呢?”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想法,不用怀疑,你一定是掉入了“勤奋式懒惰”的陷阱中。记住,不是所有的勤奋努力都能得到预期中的回报。失去效率的勤奋比懒惰还要可怕得多。
王奋刚刚工作就经历了一件对他启发很大的事情。那一次,公司安排员工去旅游。老总将购买火车票的任务交给了王奋,并提醒他说最好在一天之内办成这件事。
王奋急匆匆赶去火车站,只见售票室里的队伍排成了长龙。他焦急地排在队伍末尾,一直朝前眺望。王奋足足等了好几个小时,才轮到了他。谁知这时候售票员却面无表情地通知王奋道,他购买的那一班次的火车票早已售罄。
王奋一听,只得垂头丧气地赶回了公司,向老总汇报说:“现在正是出行高峰期,咱们要买的火车票早就卖光了。”老总听了没说话,将吴奇叫进了办公室,将购买火车票的任务重新交给了他。吴奇回到工位后,拿出手机一查,发现该班次的火车票早已销售一空。
他没有急着向老总汇报情况,而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各种资料后,再次走进了老总的办公室。只听他说道:“火车票虽已售光,但我联系了火车站的其他人员,可以买到黄牛票,只是价值稍贵。我们可以采取搭乘火车再转车的方式,或者直接搭乘大巴。我建议选择后者,因为前者会延迟到达的时间。”老总听了,满意地点点头。站在一旁的王奋傻了眼……
没有效率的勤奋堪称最笨的努力。效率才是勤奋的首要目标,而非时间。如果你只拿投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自己是否勤奋,无疑是中了“假努力”的圈套。
很多人热衷于向周围人“表演”自己的勤奋,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身处一种社会舆论压力中——只有长时间学习,才算勤奋,才了不起。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实际上是在用这种表面上的忙碌状态来代替深度思考,同时用这种方式缓解内心的焦虑。
因此,学生哪怕坐在自习室里昏昏欲睡,只要挨够了时间就心安理得。白领们永远奔赴在去办公室、各种培训班的路上,将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就以为自己已足够努力。
实际上,这所谓的“勤奋”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你勤奋与否,而在于你勤奋的结果。没有效率,你的勤奋就成了一纸空谈。
很多小型创业公司完成的那些创举令很多大企业都望尘莫及。Facebook就曾花费10亿美元的巨资收购了Instagram,而后者仅仅拥有13名员工。绝大部分原因在于Instagram是一家联系紧密、运转高速、成员分工明确而高效的公司。
Instagram的员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忙得团团转的“标准员工”,相反他们的工作时间极其自由。Instagram的总裁曾总结道:忙碌不一定等于高效。
那么,怎样做才能带给你真正的勤奋呢?
首先,将有效时间和有效精力真正匹配起来。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想要达到超高效率,一定要对自己的最佳状态有充分的了解。
如果早上上班的时候,你的精力比较好,就充分利用那几个小时去集中处理手头最重要的工作。如果午睡后你倍感精神,就利用这段时间来看书学习,提升自己。找到自己的巅峰状态,就能用更少的时间达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避免做重复的工作,避免犯重复的错误。很多人终日忙来忙去,其实忙的都是一件事情。他们永远会被同一件事绊住脚步,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时间就这样悄悄溜走……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做任何事之前,心中都要有计划、有条理,不要盲目去做。完成一件事情后,也要及时总结、反思相关经验。这都是避免重复工作的窍门。
最后,很多人总以忙碌为借口,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努力,却忘了时间是可以高度拉伸的。你若能如下列故事中一般像对待“坏掉的热水器”一样对待工作,就能得到很多富余的时间。
曾有人花了1001天做了一个项目,项目主角是一些行程忙碌的女人。其中一个女人在某周三下班的时候突然发现家中的热水器出现故障,弄得地下室都是水。
那天晚上,她花了一个小时清理水迹。到了第二天,之前联系好的清理工来到家中,帮她修好了热水器。第三天,女人特意请专业人士来家中帮她清洁地毯……项目主导者发现,那一周,女人一共花了七个小时的时间将这件事处理完毕。
他不由得感慨道:“如果一周之前你问这位女士:‘你有七个小时的空闲时间吗?’她一定会回答说:‘你疯了吗,看看我的日程表,你没看到我有多忙吗?’”
当我们感到自己的付出与努力不成正比的时候,先问问自己:“你真的努力了吗?你珍惜时间了吗?”
我们的努力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关心别人的评价不如将全部的精力投入眼前的工作上,切切实实地提高效率,永远不要在同样的错误里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