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观念的差距(1 / 1)

一句描述婚姻关系的话是这样说的:“一张**躺了六个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夫妻双方都带着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与对方互动,因此两家共六个人。伴侣双方长大的方式都不一样,也有不同的家庭观、金钱观、感情观、人生观以及教养观等。在相遇与恋爱的过程中,爱情中的浪漫与**元素会影响着双方在各种事物上的观点,可能会和恋爱前的自己不同。这不是被爱冲昏了头,而是情感与情绪本来就会影响我们的思考判断。

伴侣在恋爱状态感觉到彼此许多价值观都很契合,但婚后就不一定了,原因在于伴侣双方在婚后都会导入个别在原生家庭的价值观。例如某一方觉得夫妻要一起产生财富的最大值,而另一方却在从小到大的经历中,觉得没有任何事比真实相处更重要。因此在婚后,双方很有可能才开始知道一些原先以为契合的观点,其实还有需要磨合的地方。

会来进行伴侣咨询的夫妻,常出现的问题是金钱观与教养观的不同。当然,在一个家庭的相处中,各种因素会互相牵绊,金钱态度和教养观念与家庭观交互影响着。以郁丽的例子来说,先生对于男主外女主内的想法,很有可能就影响他的教养态度,认为孩子就应交由妈妈来教导,对于父职角色则倾向低涉入,或是权威式教养。

当我们发现与伴侣之间在某个部分的观念有差异,并且让各自都产生困扰时,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分成五个部分来思考。

针对眼前事件或观念,我的想法是什么?

而我充分表达了吗?

停下来思考,永远是厘清自己与关系问题最重要的步骤。伴侣双方在沟通或争执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失焦”的状况。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例子:

太太:“你不要一下班就坐在沙发上没事一样,没看到家里一团乱吗?”

先生:“我才到家五分钟,让我坐一下会怎么样吗?”

太太:“你每次都说坐一下,然后家事放在那边,你觉得衣服是自己会洗好晒好吗?最后还不都是我来弄!”

先生:“那你可以放久一点啊,我就会去洗衣服了,为什么你要自己做又要埋怨?”

太太:“如果你主动一点,我会需要一直在这儿碎碎念吗?”

这个场景是不是有点既视感?这几乎是很多伴侣都会出现的争执,我们可以来好好解析一下这个对话的内容。首先,太太的想法是什么?是希望先生下班后能自动自发帮忙做家事。而太太充分表达了吗?可能在最后时有,那问题出在哪里呢?当太太累积许久对于先生的失望,表达出来的情绪掩盖了背后的想法与期待。每个人对于指责都是敏感的,当先生听到的是“指责”而非“想法”时,回应给太太的也很有可能是对于指责的不满或防卫。因此,负向情绪在两人之间的传递,会影响沟通的有效性,其中其他个别的想法就无法好好地被对方听见。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觉察到,情绪的堆积会影响双方是否能充分地表达自己原来的想法,因此如何拨开情绪的影响才是沟通重要的方向。

针对眼前事件或观念,对方的想法是什么?

你觉得他充分表达了吗?

伴侣在日积月累的争吵之下,双方很难好好表达自己的想法,彼此在累积的情绪之下,也很难好好听见对方所说的。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到一件事,就是当我们在想对方是怎么想的时候,很容易想到具有概括性的标签。从下面几句话就可以发现,“知道对方怎么想的”和“替对方贴上就是如何如何的标签”,有时只有一线之隔,但对于关系的影响却有很大的不同。

●反正我先生和他爸妈是一伙的!

●我太太就是不会看到别人优点的人!

●她就什么都要和钱扯上关系啊!

●谁管她怎么想啊,她有知道我怎么想的吗?

看到上面的话,其实我们可以知道,用概括性的方式定义对方,对于当下的问题不见得是有帮助的。除非我们对于对方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不随情绪起舞,这时才会有帮助,例如“他就是需要时间冷静的人”。

当我们在思考伴侣针对眼前问题的想法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先让自己的情绪安稳下来,好好聆听对方的言语并且思考。然而,在听见与了解对方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而变得困难,包含对方的态度、自己是否拥有可以安顿情绪的时间与空间,以及还有没有其他家人的影响等。

双方都正确辨识了彼此的想法了吗?

如果没有,那是为什么?

● 小练习

回想一下最近你与伴侣的争执。

1.请把事情仔细地写下来。

2.你对于事情本身的态度与想法是什么?

3.对方对于事情本身的态度与想法是什么?

4.在事情的讨论或争执过程中,你多了什么和事情本身无关、但和讨论过程有关的感受?(例如我觉得他根本没有想要沟通/他听不进我讲的话/他态度很凶/我害怕冲突)

上述的练习,我们做了事情本身与讨论过程的区分,目的在于让自己停下来,不要让讨论过程中的情绪,干扰了对事件本身我们对于对方的认识;也让我们更清楚知道,在沟通的过程中,会有太多情绪交叠着而导致争端。沟通所留下的负向感受,会堆积成我们对伴侣的标签,而我们对于给彼此的负向标签,会持续在生活与沟通中发生影响力。

用一个比喻来说,很像是来来回回的击球,对方力道越大,我们可能就会用更大的力道回击,甚至会因为生气对方打球的方式,而不想要接球了,然后在来来回回的过程中,争辩着原先的问题:你的态度不好、你为什么说这样伤人的话、是谁先开始的、上次你还不是一样……往往在一场沟通中,我们带入太多失焦的话题,更增添了对彼此的不满与对于沟通的失望。

情绪的停与听

前面三项都提到了稳住情绪的重要性,不论是聆听对方或表达自己。然而有时最难的就是把情绪稳住。我用“停”与“听”两个部分来帮助大家怎么在沟通时把情绪稳住。

第一个部分是“停”,当对方的话语让我们很想要动怒或反驳时,记得在此时停下来,通过停顿的时间冷静思考,想一下我们怎么说可以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随对方的言语起舞。

第二个部分是“听”,要听什么呢?听自己在沟通时的内在语言、听对方所说的话可能有哪些意思。我们用下面两张图,让大家更理解“聆听”二字。当我们有机会停一下时,可避免让自己的快速反应决定对方一定是怎么想的。以下图来说,当我们听到先生说“小孩跌倒了,玩具要收好”时,我们可能会不开心,觉得先生为什么不自己收?这时我们停下来,听到心里的声音是:“他永远觉得家务应该我做。”

这时,我们可以停顿一下,来想想先生的想法真的和自己内心所想是一样的吗?我们需要在聆听过程中提醒自己:不要用自己的内心来决定对方内心的声音。对方有没有可能是有其他想法呢?例如因为懊恼让小孩跌倒了,正在自言自语提醒自己下次要收好玩具,或只是想要提醒彼此,但是措辞不够委婉。练习让自己停一下、减少自动化的解读、避免刻板印象的影响,能让我们听见自己内心想法的同时,也不窄化对方的心声。

双方都正确辨识彼此的想法后,

有找出方法来因应这个差异了吗?

从前面的小练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沟通的过程如果可以更静下心来区分,得到的结果就会不一样。然而在伴侣关系中还是会遇到一个问题:“如果我们都知道对方怎么想的了,但目前面对的差异就是很大,该怎么办?”

举例来说,以教养观的差异而言,倘若一方期待孩子进入国际幼儿园,因为觉得外语是所有知识中最重要的;另一方则期待孩子进入有更多生活探索的自然教育体系,因为希望从各种有趣的体验中,培养出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兴趣。

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可以问自己:“我们有一起找出方法来因应吗?”我们常常认为要讨论出共识,可能就会进入“二选一”的抉择中,不是依照你的方式,就是依照我的方式。上述选择幼儿园的例子也许可以二选一,但有许多问题是无法用二选一的方式解决的,例如用钱的方式、与双方长辈互动的方式等,都不是二选一的解法。因此所谓因应,不一定是找出正确答案,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看待差异:

减少差异的影响

以上述选择幼儿园的例子,在处理上也许不一定是要选择你的还是我的,而是从初衷出发:如果选择了国际幼儿园,要怎么在家庭教育中带入更多生活探索?如果选择了自然教育体系,在生活中要怎么把外语教育融入?这样的思考才是一种异中求同、跳脱框架,能让更多行动方案去回应彼此的需求与期待。

看到这个差异以外的彼此

有时当伴侣之间在某个观念上的差异极大时,很容易让这个差异形成对于彼此整体的感觉,例如“你看连孩子的教育他都还在讲谁来接送,他真的就是一个只顾自己的人”。让彼此在沟通辨识的过程中,时时提醒自己去看见对方的整体,当然,也要让自己的整体被对方看见。“我虽然在英语教育这块和你的想法不同,但不代表我其他的部分跟你意见相左。”也许这并不是标准的“问题解决方式”,但会是在关系的维持中很重要的元素,能让我们不要掉入以偏概全的认知陷阱。

此外,伴侣之间也需要练习记住,以及生活中对彼此的理解、体会与包容,那会是亲密关系中很重要的维持因素与保护因素,毕竟在柴米油盐中,我们容易记得待办事项与未解事务,而遗忘了那些珍贵的互相支持。

● 知识分享

负面思考的来源

在心理治疗领域中,认知行为治疗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派。其基本概念是:不是外在事件影响我们的情绪,而是我们对于外在事件的解读,决定了情绪。当我们陷入负面思考模式时,就会是负面情绪的来源。以偏概全就是一种负面思考模式。所谓以偏概全,就是以某部分取代对于整体的判断。例如“我数学不好,真是一个笨蛋”或“你连我交代的事都办不好,我要怎么信任你?”

随时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用理性不偏颇的想法取代负面思考,是避免让思考陷阱来干扰情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