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怎么一回事(1 / 1)

“他都没有沟通!”我们可能常听别人这样说他的伴侣,或是我们自己也这么想自己的伴侣。但往往我在咨询室和个案讨论沟通的定义时,发现许多人对于沟通的定义其实是“达成共识”或是“认同”。《左传》中提到“秋,吴城邗,沟通江淮”,意指使两水相通,有相连和融会之意。在讯息处理上,沟通指的是双方或多方意见的交换以及疏通。

意见能够被交换的前提,需要的是表达与聆听。因此沟通不等于达成共识,也不等于妥协或说服,达成共识、妥协、说服都只是沟通的目的之一。沟通的定义在于两个人的想法、情绪、价值观与需求等,可以通过表达,让彼此接收并理解。接收与理解,也不等同于认同,而是一种“我听到你怎么想的,我也懂你为什么会这么想,但我的想法会和你不同”。因此,多数的伴侣不见得是没有沟通,而是对于沟通的定义有所误解,觉得没有达成目的,就等同于沟通失败或没有沟通。

有许多因素会影响伴侣之间沟通的过程与结果,例如情绪处理方式、情绪表达的习惯、过去对于沟通的刻板印象、思考的弹性程度、当下生活的压力总量,都会影响到沟通的质量。举例来说,当伴侣双方都从事高压力的职业,时间与体力都被消耗得很多,到家后已经很缺乏情绪和脑力空间去聆听彼此,就会影响沟通效果。或是其中一方在婚前习惯用压抑或忽略的方式处理情绪,在婚后与伴侣沟通时,就有可能用回避沟通的方式来减少情绪对于内在的冲击。所谓回避沟通可能包含冷处理,或是对于自己的想法避而不答。

讨论这些因素的主要目的在于,我们在面对与伴侣的沟通困难时,由于沉疴已久,常常会直接认定对方就是不想沟通,而这样的认定也让我们放弃了沟通。了解有哪些因素在影响沟通的效果,我们才有机会去处理真正的问题。

在伴侣咨询的过程中,我几乎在每一对夫妻身上都会看到一个现象,就是用一句“你之前还不是一样?”作为某个争端的延续。例如先生问妻子:“怎么会把尖锐的东西放在孩子拿得到的地方呢?”妻子说:“你自己还不是常常乱放东西?”于是就非常有可能越吵越凶。

这是什么现象呢?面对指责,我们的第一个反应都会是“你认为是我的错,但并不是我有意这样做的”。没有人喜欢自己的无心之过被指责,因为很有可能是自己也没办法接受的无心之过。因此,我们被指责后所产生的感受,会有羞愧、焦虑或愤怒。羞愧于自己怎么这么不小心,对无心之过的后果感到焦虑,以及不被体恤的愤怒与难过。

因此,在这样的情绪之下,我们会以“你可以接纳你自己的错,为什么不能接纳我的错”的角度去表达感受;换言之,我们用了另一种指责,去指责对方的不接纳,于是就让指责不断蔓延在所谓的沟通中。细细了解沟通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才能拨开烟雾去看到问题的本质与彼此的心声。

如果你正在一段让你想逃开的伴侣关系里,也许你们已经变得无声了,虽然沉寂,却也是让彼此不用直接面对关系里的问题,不沟通仿佛是一种能让关系继续下去的方式,要重新开口沟通些什么,都是很为难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首要不是强逼自己或伴侣去沟通,而是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在现在的生活中、目前的关系中,我是自在的吗?现在的平衡可以持续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装作没事只会让自己沉浸在慢性的痛苦中,那么沟通对你们来说就会是重要的。

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是研究伴侣与婚姻关系的著名心理学家,他曾提出婚姻的四大破坏因子,包含对人而非对事的批评、鄙视、防卫以及冷淡。所谓的批评,是指针对对方这个人所提出的负向观点,而非针对对方的观点。鄙视则带有一种位阶高低,批判对方。防卫指的是在沟通过程中,总是想先证明自己没有错的态度,让对话容易引导到谁对谁错的方向。冷淡则是对于关系中相当有破坏性的冷暴力,让沟通完全无法进行。

我们偶尔都会从自己和伴侣的对话中,看到这四个因子的模样。而我们也都发现,很多时候伤害性的言语就是在愤怒或委屈等负面情绪之下所引发出来的,包含我们想要保护自己、发泄情绪,或是想要攻击或反击对方,因此在所有的沟通方法中,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觉察并知晓自己在什么样的状态。

我们可以表达情绪,但需要“知道”自己正在表达情绪,也需要观察自己表达情绪后,对方的回应方式是如何。这并不容易,因为所有的争吵都是压力情境,压力容易导引出“战或逃”(fight or flight)的快速反应。所谓“战”是对于伴侣的言语迎头直击,而“逃”则是逃避面对强烈的负向氛围。“战或逃”的快速反应是人类面对压力的生存本领,然而伴侣沟通不是战争,也不该让它越来越像战争。因此我们要导入的是更多静下心来的深思,而不是一直用把彼此当敌人的方式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