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这段内容时,我本来想直接把标题写为“产后忧郁”,但后来想想,我更想问的是:“你好不好?”这背后包含了你所有的感受、生活,以及与伴侣的互动,而不仅是身心状态的失调。
我相信产后的时光,你经历了许多你没想过的神奇,还有困难。身为母亲,你想办法一一解决,发现了自己成为妈妈的能力与进步,也许很多难题还没解决,例如宝宝的作息时间与喝奶量,但你有可能没发现,你已经变成了一个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的母亲了。
儿童精神分析大师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曾提到,当孩子刚出生时,妈妈会进入一个放下大部分自我的状态,来回应婴儿的需求,这个状态称作“原初母性专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我们花了几乎所有的时间与精力,去观察并且满足婴儿的需要。在心理层面,因为母亲的放下自我以及对于婴儿的回应,让婴儿得以通过这个过程保有他自己。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母亲无法把自己照顾好,自然也无法将注意力好好地放在婴儿的反应上,因此我们需要停下来,看看自己。这个停下来看自己,不是“功能性”的,仿佛我把我自己照顾好,我才能“发挥母亲的功能”。我们常听到,有快乐的妈妈,才有快乐的孩子,好像是我的快乐只是为了孩子的快乐。但不是的,因为把你自己照顾好,本来就不需要理由。
在临**,有一些工具可帮助你检视自己的情绪状态。在月子中心时,你可能填过了“产后忧郁量表”,护理师会根据你所填答的状况进行关心。不过出了月子中心之后的感受会和在月子中心时很不一样,因为大多数时间你得单打独斗,疲累与挫折感都在你心中形成重量。因此你出了月子中心或是月嫂离开后,才是更需要留意自己情绪状态的时候。
产后情绪障碍
按照症状以及出现的时间,产后情绪障碍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产后情绪低落(postpartum blue)、分娩前后忧郁,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产后忧郁(postpartum depression),以及产后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以下列出三种产后情绪障碍的分类,但由于每位患者发生的时间与症状表现都会不同,具体情况仍需要专科医师诊断。
产后情绪障碍的类型
参考资料:中国台湾省《孕妇卫教手册》(2018.3)
在第四章孕期忧郁的部分有提过,依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产后忧郁”是忧郁症类别的其中一项,并且为“分娩前后的发病”。约有五成的产后忧郁是从孕期就开始,那么忧郁的症状在临**到底包含哪些呢?
1.大部分的时间都情绪低落。
2.失去原有的兴趣与愉悦感。
3.体重明显增加或减轻: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5%。
4.睡眠状态改变:包含睡太多或难以入眠。
5.精神或动作激动或迟缓:不只是自己感觉到,他人也观察得到。
6.几乎每天都无精打采。
7.几乎每天都有自我无价值感,或是过度或不恰当的罪恶感。
8.几乎每天都感觉到思考和专注度减低,不论是主观感觉或他人观察。
9.反复出现自杀意念,或是有具体的自杀计划或自杀行动。
当以上至少包含五项,且第一项与第二项至少包含一项,时间长达两周,就很有可能是忧郁症的表现。目前有一个更广泛的名词:周产期情绪和焦虑失调症(perinatal mood and anxiety disorder),指的是在怀孕二十周后到产后一年之间,出现的情绪困扰,忧郁、焦虑不安、强迫症状等都包含在内。
这样的整理,目的在于让大家更广泛地去关注周产期女性的情绪状态,不只是忧郁,而是各种情绪上的困扰都应该被关心。
面对产后情绪障碍,有几个部分我们可以共同去思考与因应:
有部分人会觉得产后忧郁仅仅是因为产后荷尔蒙不平衡,等到生理逐渐稳定了就好了。因此面对产后妈妈的哭泣与不安,容易用轻视的方式面对:“没事啦,过一阵子就好了。”“你只是因为新手的关系,上手后就好了。”而产后情绪低落的女性可能因此也无法确认自己的感觉。
心理学上看待一个人会有的情绪与行为反应,会用“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构面来看。
怀孕过程中,体内雌激素比未怀孕时增高许多,在生产过后则大幅下降,这会扰乱情绪的稳定性。而在产后有太多不熟悉的事物需要去面对,包含孩子的作息时间、性格、饮食等,过程中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与心力,才能应对新生儿密集的饮食需求与睡眠的混乱,加上生产过程所遗留下来的身体困扰也还在,例如剖宫产的伤口疼痛,新手妈妈的疲惫感在宝宝出生后几个月都很难修复。如果加上又是哺喂母乳的话,又会有更多的事需要忙碌。这些都是生产过后在生理上与体能上的新考验。
而在心理层面,由于每位新手妈妈的性格特质、成长经历不同,因此每个人的内在核心信念也不同,包括想要给宝宝很多的安全感,或是更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等。照顾宝宝的态度不同,随之而来心情也会因此不同。再者,你的伴侣和你的育儿方式,以及你对他的预期等,都会有差异,再加上每位宝宝的气质都不同,每位新手妈妈的心理状态就会因为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而连动有所影响。
在社会层面,指的是大环境以及周遭人、事物的影响,包含正面的与负面的。当正面的支持效果多,对于个体的情绪就会是一种保护,而负面的影响就可能形成情绪上的干扰。以新手妈妈来说,大环境的影响包含整个社会氛围对于妇婴的友善程度,以及托育与补助上的协助。而周遭人、事物的影响包含与伴侣的家务分工、彼此的情绪支持、工作场所对于母性的态度、其他家人的协助等。
心理咨询诊间
琳在产后五个月,情绪感到相当低落,当孩子奶喝太少或哭闹安抚不下来时,琳也会跟着一起哭。有一个晚上,好不容易把哭闹2小时的宝宝安抚睡着后,她很沮丧地上了“脸书”妈妈社团写了一些感触,其他网友用过来人的经验提醒她可能是产后忧郁,于是她来寻求咨询与帮助。
“你好,遇到什么情况让你想过来谈谈呢?”
“其实我早就觉得我是产后忧郁,但我不想面对。”
“嗯,我们先不讨论你到底是不是产后忧郁,但对你来说承认自己的难关,好像有一些更不舒服的后果。”
“对,如果我真的是产后忧郁了,那我就会觉得我根本不适合当一个母亲。”
“虽然我一时还没有从你那边得到够多的信息,但你串联了情绪状态和是不是好母亲这件事,让我感觉到:当妈妈这件事,你累积了很多内心的故事,包含一直在询问自己称不称职。”
琳落下了眼泪:“我怎么一下就哭了……我其实好怕我妈妈知道我状况不好,她当时一直叫我不要嫁给我先生,说他还像个小孩,我会吃苦,可是我不相信硬要嫁……”
“哭很重要。很多妈妈来到咨询室都会不由自主地哭了,我猜大家平常都太累了,心累却要忍住,或是心累又不见得有人可以懂,因此碰到自己的心事就会很想哭。我们来花一些时间帮你看看目前育儿生活中,有没有哪些部分真的是太硬撑了,然后我们一起想办法来看看怎么调整。行有余力后,我们再来看看你和先生,以及你和妈妈的关系。”
在琳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伴侣-原生家庭”三者的关系,一些心里的关卡,影响了她对于自身状况的面对与表达。因此面对产后情绪障碍,我们要看的是女性的整体生命体验,而不仅仅认为是荷尔蒙的影响。
需要专业协助
“忧郁”和“心情不好”是不一样的。前述有关忧郁的九大特征,和一般心情不好的最大差别在于:心情不好,我们可以感受到随着时间过去或从事有兴趣的事,情绪会逐渐恢复,也不至于会影响到睡眠、体重以及认知状态。然而一旦忧郁了,就是情绪生病了,是大脑的变化,除了自己与家人的努力与陪伴外,专业的协助也是必不可少的。专业的协助包含了精神科/身心科医师的诊断与药物处方,以及心理师的心理咨询。
以孕期和产后忧郁来说,孕妇或哺乳妈妈对于用药的顾虑可能会比较多。的确,孕期与哺乳的用药需要审慎评估,但并非完全不行,因此交给专科医师评估与说明是最重要的。有许多患有忧郁症状的人因为听说用药不好,或担心副作用的影响,自己先断然拒绝药物的协助,这样就少了一个可以帮助自己缓解症状的机会。
而心理咨询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协助呢?每个人对于心理咨询的概念认知都不一样,有些产后情绪障碍的女性在过去就有忧郁或其他相关病史,或是过去有接受过咨询经验者,对于心理咨询会有相对较多的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由专业的治疗师来执行,包含临床心理师、咨询心理师与身心科医师,通过心理学或精神动力的学理架构,来聆听与理解个案的内在困扰,厘清因果关系与各种影响因素,找出症结点,共同思考如何处理压抑的感受,或是修正困扰行为。因此有产后情绪困扰的女性,得以通过心理咨询的过程,抒发感受,厘清思绪,正确认识现在的自我,以及共同思考目前生活中的问题有哪些可行的解方。
● 心理师我有疑问
面对生活中的无解问题怎么办?
很多当了妈妈的女性会问我:“心理师,家里一堆事情都无解,那咨询可以给我什么帮助呢?”的确,成年之后或婚后生活,我们会遇到越来越多看似无解的习题,包含婆媳问题、职场文化等。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在处理所谓“无解习题”时,我会带着个案一起思考:“什么是解?”我们的解可以是解题、解忧,甚至也可以是对于解答有一个新的定义。
以和原生家庭的关系为例,对很困扰的人来说是无解的,而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时,我们会协助个案厘清自己的感受,或是区分责任上的界线以减少情绪负荷,也可以协助个案在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力量后,得以回头以新的自己来看待原生家庭。这些过程都不是单一解方,却是解忧与解套的过程。
需要同理支持
忧郁症患者往往容易被污名化,例如是因为不够努力、想太多、过太爽才会这样。这样的污名化让一些人对于忧郁症抱持错误印象,也可能因此影响到他们对于周遭患有忧郁症亲友的态度。例如“你就是想太多了才会这样!”“早就叫你不要生了啊!”温和一点的建议可能变成“你就是自我要求太高了!”这些话进入忧郁症患者的心里,可能都会是一种“非平行的建议”,也就是一种站在高处评断的感觉。
周遭亲友在表达关心的时候,想必都是出自希望个案早日康复的初心,然而如果所表达出来的话语,并没有办法实现初心时,可以把我们的善意化为真正帮助忧郁症患者的力量。产后新手妈妈的心情,通常是疲惫、不安和挫折的,而产后忧郁的女性,负面情绪的强度又更明显。所以,周遭亲友进行关心的方式,可以参考以下OLED的要诀。
√观察(observation)
前面有提及忧郁的症状表现,周围亲友如果对于产后情绪困扰的症状有更多了解,就可以提早发现新手妈妈的情绪需要,例如情绪起伏变大、易哭、易怒、食欲与睡眠改变等。有时患者不一定能觉察自己患有忧郁症,伴侣与周遭亲友的观察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帮助。
√聆听(listen)
聆听,到底要听些什么呢?并非是要像心理专业人员一样听出内在的意涵。周遭亲友的聆听,可采取一种不带批判的状态,也就是听到说话者所表达的内容后,不加否认也不刻意压制对方。
例如当新手妈妈说:“我觉得我好失败,连喂奶都做不好。”我们的聆听,就是听到对方的挫折感,然后予以回应自己所听到的意思:“我知道你很想把宝宝照顾好,但是你觉得一直都做不到你想要的样子。”而非“否认对方感受的安慰”:“你不要乱想,你做得很好了。”这是一种鼓励,但也是一种对于对方感受的否认。
倘若我们想给予安慰时,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我知道你很想把宝宝照顾好,但是你觉得一直都做不到你想要的样子。不过从我的角度来看,我看到很多你做得很棒的地方。”
这就是一种承认对方的感受,也给予自己想表达的肯定。这样的说法会让情绪困扰的新手妈妈感觉到被理解,也同时感觉到被支持。
√同理(empathy)
人们常常都会说要有同理心,但究竟什么是同理心呢?“穿着对方的鞋子,走一英里的路”(Walk a Mile in Her Shoes),是常用来说明同理心的谚语。因此同理心很重要的要素是:站在对方的视角去感受,以这个人的思考方式出发,他会有什么感觉。其中很重要的是,不能以我们自己的思考方式所产生的感觉对待他人。
要怎么表达才会是富有同理心的回应呢?这其实不容易。我们都有听他人诉说心事的时候,有时会因为感受到对方的痛苦,也造成自己心情上的沉重,我们就会想要缓和当下的感受——包含自己的与对方的,而表达出一些想要让彼此都舒服一点的话,例如“没事啦!”“你太负面了,要阳光一点!”这不见得是我们没有感受到对方的感觉,而是一种想要让这场对话不要太有负荷的做法。因此想要表达出同理心,首先需要聆听者能够承担对方的负面感受,有容纳才更能以对方的角度去感受。
√行动(doing)
一些具体的行动能帮助产后情绪困扰的女性,例如可以接手照看一下孩子,让新手妈妈有机会喘息。然而每位妈妈的需要都不同,我们可以成为带有尊重的行动者,当新手妈妈有需要时,我们再予以协助,而非以自己认为的需要加诸对方身上。可以是陪伴聊天,也可以是帮忙张罗家务,或是陪宝宝玩,这些都能让被产后情绪困扰的妈妈有机会喘息一下。
● 心理师我有疑问
我是新手妈妈,我不放心把宝宝交给任何人照顾,但我好累,该怎么办?
这真的是许多新手妈妈的内在挣扎,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会这么想。从心理状态来说,怀孕时期我们和宝宝是合而为一的,那时从身体联结到心里。而生产之后,母婴之间身体分离了,但心理联结不会和生产一样,说分开就分开,而是一个逐渐分离的过程。因此我们会在宝宝还小时,对于要把宝宝交给别人照顾会有很多担心,想着宝宝找不到妈妈会不会很难过,会不会不习惯,担心不同人喂奶,宝宝可能会不想喝等等。
这时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感受一下自己内在的需要,因为我们对于宝宝的担心,都是我们想象中宝宝的感受,而没有回到我们自己的状态去考量。如果我们真的好久没有好好睡个觉了,那这时,我们可以稍稍放下孩子,先让自己补充睡眠,再成为一个有活力的照顾者。如果我们各种烦闷的心情快满出来了,那么我们可以稍稍放下孩子,用休息和兴趣将自己的负面心情清空,再成为一个可以和孩子一起微笑的母亲。
你可能会问,如果真的很难接受家人的照顾方式,自己要怎么才能有喘息的时间呢?要依赖沟通,如果同住的是婆婆,也许长辈和你们习惯的照顾方式不同,这时会需要伴侣陪同传达你们的想法。如果家人的沟通让你们觉得费尽心力也很难达成共识,也许一些临托的协助或钟点托育人员会更适合你们。
创伤性分娩
有一句俗谚“生赢鸡酒香,生输四块板”,表达了早些年妇女生产的危险性。到了现代医疗进步后,生产过程的并发症或危险因素都可以被预防或处置,让生产的安全性大幅提高,也让孕产妇能更安心。然而,在生产历程中仍会有一些无法预料到的危险,或是在医疗处置过程中女性得面对无法言喻的恐惧与无助,但又因为必须要完成生产,因此有些强烈感受没有被关照到,包含产程过长、生产过程中因为遭遇困难需要使用产钳和真空吸引等助产器、产后大出血、婴儿出生后有紧急状况与疾病,以上种种都可能使女性在生产过程中产生阴影。
经历过创伤性分娩的女性,可能会有以下表现:重复在脑中经历或梦到当时害怕的场景、对于性行为有阴影甚至抗拒、对于再度生产感到排斥,或是因为生产过程的痛苦而觉得自己对孩子的爱有限。而部分经历过生产创伤的女性可能会有产后忧郁的症状,很多女性在进行产后忧郁的治疗时,却没留意到对生产创伤本身的治疗。有生产创伤的女性甚至无法认同在生产过程中所遭遇的感受,她们可能会觉得“其他妈妈都没怎么样,怎么我那么脆弱”,或是“这是当妈妈必经的过程,我需要自己消化”。
面对生产过程的创伤,我们可以做一些产前预防与产后治疗。在生产前,对于生产过程要有足够的了解,这会有助于我们建立正确认知来面对生产过程;而产后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处置时若能给予告知并且留意产妇的反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预防关键。倘若已经进入产后面对创伤的阶段,产后女性和家属都需要了解这时期是个需要正视与接纳的时候,并且寻求适当的协助。例如当生产过程的痛苦导致产后女性出现****的状况,心理师可以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或催眠治疗,协助处理因创伤所引发的肌肉非自主紧绷。
永远要好好照顾自己
孩子出生后的许多时刻,当妈妈的我们常会感觉到有许多“突破”,例如“我居然可以把脸凑过去闻孩子的屁股,看他有没有大便”“原来我可以这么多个晚上不睡觉”。这些“突破”,会让我们感觉是“牺牲”。而在成为母亲的路上,牺牲的感觉越少,我们就越能感觉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因此,我们需要自我照顾。我们常听到一些口号:要爱自己、要犒赏自己、要练习多为自己想一点……其实许多人对于“爱自己”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有可能是因为太习惯付出,甚至可能觉得爱自己是否就等同于自私,因此从小到大都没机会建立好好爱自己的概念。这里我想谈谈爱自己的实践,包含心态与行动两个部分。
●小练习
提到爱自己,你会想到什么?请写下你的定义,以及你平常爱自己的行动。
爱自己,不是因为自己不好,所以需要包容自己,也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很好,所以要肯定自己,而是我们能感受到自己有喜怒哀乐,有爱有投入,因为这样能感觉到自己真实的存在,而想要照顾着自己所有的感受,照顾着自己这个存在,包含外在形体与内在心灵。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当你可以感受到不是因为自己做了什么才被看重,而是因为你就是你而被关照着时,这份被爱的感觉,可以内化成爱自己的基础。这也回答了为什么有许多人总是觉得爱自己很困难,因为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往往感受到带有条件的爱,仿佛自己必须成为什么,或是成就什么,才能被关注与肯定,也因此让我们忽视了存在本身就具有价值。
如果你是从小到大对于爱自己感到困惑的人,而你也发现各种早期经历对于自我关怀有影响,我们可以在心态上让自己了解:爱自己不仅仅是为了担任好母职,而是你理应如此。如果你过去还没学会爱自己,会在成为母亲后重新感受到自我关怀的重要性。
关于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我们可以从美国德州奥斯汀大学教育心理学副教授克里斯汀·内夫(Kristin Neff)的著作中有更深入的了解。自我关怀并非自我同情,而是包含着几种概念:
1.和自己的情绪同在,不压抑也不批判。
2.知道坎坷并非命运不公,且知道这世间上所有人都有其独有的苦与乐。
3.深切地关怀自己的需要,对自己仁慈,如同当你在照顾其他亲近的朋友一样。
爱自己可能只是你不熟悉,但并非你不愿意。想要快乐育儿,首先你要理解自己。身为母亲,当我们缺乏让自己平静愉悦的方法时,人性很容易把我们带到怨怼不平或后悔的感受中,例如“我为什么要生孩子来折磨自己?”这些感受很真实,特别是在照顾宝宝感到疲倦时很容易出现。我们不要特别压抑这些感受,更不要让这些感受堆积到自己无法负荷。
身为父母,当负向情绪超量时,就很难有足够的心理空间去包容孩子的需求与情绪。有些妈妈会和我分享一个疑问:“成为母亲之后,爱自己会不会是一种自私?”例如我去做我自己喜欢的事,但宝宝很需要我怎么办?这里可以做一个分辨,宝宝和妈妈分离,会难过、会哭是正常的,但这不等同于会让孩子成为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当分离之后又再重聚,宝宝分离的情绪能够得到适当的安抚,就不会让分离成为宝宝难以承受的事。许多妈妈非常重视孩子的感觉,这是很好的。正确地认识孩子的情绪发展过程,有助于让自己减少不必要的承担。
前面我们讲了建立爱自己的心态,接着来思考爱自己的行动。有了正确的心态,我们所有的行动才会顺着心态出发,并且享受在其中。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有时请帮手协助,让自己暂离一下孩子,回到自己的时间与爱好上,充分和自己与自己所爱的人、事物相处,你会发现当你回到家和孩子重聚时,不仅是想念,还获得了能量,这样的能量会让你和孩子共度的时光更加紧密且美好。孩子除了可以从亲子关系中得到满足外,也可以从我们身上学到如何让自己快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