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宝宝的生理需求(1 / 1)

宝宝的诞生,意味着宝宝从温暖的子宫移居到和我们一样的世界。这期间,我将其称为“移民的适应期”。从妈妈的身体到外在世界,宝宝需要自己呼吸、进食、用哭泣表达需要、使用感官、与人接触,所有的事物都和在妈妈的身体里不同。因此宝宝需要适应期,新手爸妈也需要。宝宝出生的第一年,也就是“妈妈元年”,这期间我们最大的任务就是去辨识宝宝的需求,然后用适合的方式满足宝宝。然而宝宝在出生的第一年,睡眠与饮食的状况对父母来说都很有挑战性。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心理的基础:给宝宝适应的时间,也给我们自己适应的时间,慢慢来。

宝宝饮食

这个章节不是在教大家如何哺育、如何处理副食品,而是要告诉你针对宝宝的饮食状况,身为照顾者的我们可以建立什么样的心态。当我们在面对宝宝的奶量或进食状况时,联结到的就是宝宝的成长与健康。奶量上不来会不会长不大?副食品要怎么尝试才能让宝宝吃到够多的营养?台湾省《儿童卫教手册》(2018)针对宝宝奶量有如下的说明:

“若是哺喂母乳,初生婴儿的吃奶量没有一定数值,依据宝宝需求哺喂即可,但需观察其小便次数与体重增加是否足够。小便观察原则为出生第一天至少一包尿湿的尿布,第二天至少两包,依此类推,第六天以上每天至少有六至八片尿湿的尿布。体重方面,婴儿出生一周后,体重开始回升;出生两周之内恢复到出生体重;头三个月每月体重增加500克以上。

“奶瓶哺喂,奶量计算原则:每天总奶量大约是每千克体

重×(150 ± 30毫升),总奶量÷每日哺喂次数=每次喂奶量。每个婴儿体质、状况不同,奶量需求也不相同,提醒观察宝宝体重、生长发育及精神活动力正常即可。”

也就是我们可以把握大原则,通过每天总奶量,或是每个月的体重上升情形,来了解宝宝的进食和生长状况。如同大人每天都会有食欲的变动,宝宝的今天也会和昨天不同。妈妈可能会因为宝宝的体型偏小,就对进食状况格外注重,而当宝宝喝奶或进食偏少时,就会焦虑。这时,我们可以把握几个原则:

1.关于奶量与身高体重的疑问,可以咨询儿童保健门诊医师,如果哺喂母乳可以咨询母乳顾问。若宝宝在生理方面以及生长曲线都是正常的,那么就可以让自己放宽心。

2.让进食的过程是愉悦的。不论是喝奶或吃副食品,进食的过程如果大人是放松的,宝宝也能享受在食物里。饮食是一辈子的事,宝宝长大后会用自己的方式建立起对于食物的爱好,身为父母的我们,可以不用急于现在。

3.在副食品时期,宝宝会用手抓或弄得乱七八糟,这都是必经的过程。对宝宝来说,以往只喝奶,副食品像是另一个世界,形状颜色、气味口味都是全新的尝试,因此宝宝会去探索,这也是他对于世界上的事物展现好奇的一部分。即使害怕脏乱,妈妈也应让宝宝进食完再收拾,虽然会辛苦些,但宝宝会逐渐长大,混乱的程度会逐渐减少。

宝宝睡眠

希望宝宝一觉到天亮,说是所有新手妈妈的梦想应该不夸张。检索“如何让宝宝睡过夜”,你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分享,这么多的信息背后,都意味着新手爸妈有多么疲惫、多么需要解方。

在我们谈如何让宝宝睡好觉前,先来了解宝宝的大脑与睡眠的关联。宝宝刚出生时,大脑里褪黑激素尚未开始分泌,因此没有白天与晚上的节律,直到大约出生后六周,褪黑激素开始产生。褪黑激素是由大脑中松果体所分泌的激素,在夜间升高、白天下降,是调节生理时钟的激素。宝宝出生的第一年,是新手爸妈睡眠最不足的时候。在此我们按照宝宝的睡眠发展,列出一些爸爸妈妈可以留意的项目,并且很重要的是,我们该怎么自我照顾。

宝宝睡眠建议

这部分的重点,我们一样会放在妈妈的需求以及亲子关系上。在陪伴宝宝入睡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观察宝宝的反应:大人用什么样的方式陪伴,宝宝会比较好睡呢?例如在睡前仪式的建立过程中,我们可能尝试了绘本、音乐、光线的变化,或是入浴的时间点。在陪伴中,可仔细观察孩子的反应,这不只为了好眠,也是一个亲子深度联结的过程。

陪孩子长大的历程中,有许多的“急不得”。我们会因为自己的疲惫,希望好好睡上一觉;或是一直担心宝宝睡得不够长,生长会受到影响。上述这些原因,可能让妈妈急着想要找寻各种方式让孩子能睡得够长。所谓的急不得,其实就是让自己缓下来,有机会去感受到,原来我们的着急可能和自己对孩子的期待有关,例如“为什么我的宝宝和别人的不一样?”“大家都说睡眠时期是生长激素分泌的时间,那我的宝宝会不会长不高?”其实,研究文献中也指出,几乎很难界定什么是婴儿的正常睡眠,因为它会受婴儿气质、照顾者回应婴儿需求的方式,以及文化习俗等因素影响。

2018年的一篇文献更指出,6个月大的婴儿,夜眠超过6小时不间断的占了62.4%,超过8小时的仅占43%,其中女宝宝和男宝宝相较,睡过夜的比例较高;而12个月大的孩子,夜眠超过6小时不间断的占了72.1%,超过8小时的则占56.6%。简单来说,1岁大的孩子晚上能够睡超过8小时不间断的仅占了五成多一点。不知道这样的研究能否安慰到你呢?

6个月大宝宝睡眠

12个月大宝宝睡眠

我们依然能寻找各种让孩子睡得更好的方式,但在尝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这样对自己说:“能够成功让孩子好睡就太好了,但效果有限也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孩子的睡眠就是顺着他自己成长的步调。”我们身为照顾者,能够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干扰睡眠的因素,当然还有,抓紧时间让自己好好休息。

宝宝高需求,怎么办?

高需求宝宝(high-needs baby)这个名词可以追溯到一位小儿科医师威廉·西尔斯(William Sears),他有八个孩子,在第四个宝宝出生后,他发现前三个孩子的带法,在这个宝宝身上似乎不管用。他把照顾孩子的经验写成《教养难带宝宝百科:养育0~5岁高需求孩子的必备知识》一书。并整理出高需求宝宝的十二项特质,特别提醒父母,下面这些描述都只是特质,而不是一种负面标签。

1.反应强烈(intense):宝宝的哭声大,饥饿与不舒服的反应都很明显。

2.活动量高(hyperactive):宝宝的肌肉强度强,看起来随时都想要活动,也不喜欢被束缚。

3.父母筋疲力尽(draining):伴随着宝宝的需求,父母显得疲惫不堪。

4.需要经常哺喂(feeds frequently):哺喂同时满足的是生理上的饥饿以及心理上的安抚,而高需求宝宝的特质是每次哺喂的时间短,但频率高。

5.强烈要求(demanding):高需求宝宝几乎很难延迟满足,会用强烈的方式表达难以等待他所需要的哺喂与安抚。

6.经常醒来(awakens frequently):高需求宝宝可能难以入睡或睡眠时间短,会让照顾者感到非常困惑与疲乏。

7.不容易满足(unsatisfied):宝宝需求总是快速又强烈,父母要能够满足宝宝的需求是不容易的。

8.难以预测(unpredictable):父母有时觉得自己能抓到宝宝的需求了,但过几天发现宝宝又变了。

9.非常敏感(super-sensitive):对于外在声响信息的反应敏感,如果白天的信息量多,晚上的入睡就会更有困难。

10.黏在身上(can't put baby down):妈妈会号称自己像是无尾熊带着无尾熊宝宝,宝宝只有在自己身上时才能够平静。

11.难以自我安抚(Not a self-soother):安抚物的效果似乎不明显,需要的是照顾者的抚慰。

12.对分离敏感(separation sensitive):宝宝要的只有妈妈,交给其他照顾者时的哭泣反应强烈,对于陌生人也较为慢熟。

高需求宝宝并不是一个临床诊断,而是让我们知道孩子的需要并不是“故意测试大人的底线”,是属于宝宝的特质,孩子还需要一段时间发展出自我安抚的能力。面对高需求宝宝,照顾者需要做的事情是一方面满足孩子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一点一滴的停顿与放手,观察孩子的反应,是否又多一点能自己玩的时间了、是否能被安抚一些了。

面对高需求的孩子,妈妈的自我照顾以及爸爸妈妈之间的互相支持尤其重要。疲倦与挫折、焦虑与生气,都是会存在的情绪。然而我们看到孩子安稳的笑容、对我们无条件的爱(对,这世界上无条件的爱就是宝宝对于父母的),我们因此被疗愈,同时又有一些力量帮助我们成为可以肯定自己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