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十日,乾隆皇帝又看出《四库全书荟要》中有舛误之处,召见纪晓岚,询问情况。纪晓岚因震惧失措,奏对时口吃越发厉害,被乾隆皇帝斥出。这样的事情,以前绝少发生过。几乎每一次同皇上奏对,他都能够从容裕如,几乎每一次都是妙语连珠,这么多年了,他熟悉皇帝就像是熟悉另一个自己。可是,今天他觉得那个熟悉的皇帝陌生了,同时,他对自己也感觉到了不可救药的陌生。
从陆锡熊死了这些日子,他总是觉得精神有些恍恍惚惚,尤其是一听到《四库全书》出了什么纰漏,就立刻双腿发软,舌燥口干,胸中被挤压得透不过气来。
乾隆皇帝令军机大臣询问二份《荟要》详校情形,纪晓岚回复:摛藻堂、味腴书室《荟要》二份,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奉旨交南书房翰林院分股详校,我亦奉旨匀摊一股。于是摛藻堂之书尚未领完,即奉旨撤回,与味腴书室之书一并改交文溯阁校书舛漏各员,共加详校。是以我未经看过,昨于召见时因震惧失措,奏对未能明晰,实深为愧悚。
军机大臣奏明皇帝:“查《荟要》书二份,业经详校各员复勘完竣,臣等奉旨抽阅,舛误之处尚少。其《荟要》内留空书函从前未经详校。臣等于上年十月间议复纪昀筹办空函诸书折内,请俟四阁书籍复校全竣后,交与纪昀、陆锡熊二人就近抽查在案。应俟文津、文溯二阁复勘完竣,再将留空书籍交与纪昀等阅看[6]。”
三月二十一日,纪晓岚率应领罚往热河校书各员,赶赴热河,校勘文津阁书籍。
这一回,他带上了从侄纪汝伦和孙子树馨。
纪汝伦字虞惇,是纪晓岚从兄纪昭的长子,生于乾隆三年(1738),乾隆三十三年(1768)举人,此时已五十四岁。中举后本可以在仕途上精进,但第三年(乾隆三十五年)他父亲纪昭亡故,遂回家丁忧,一边料理家政,一边督诸弟发愤读书。乾隆四十六年(1781),纪汝伦又参加吏部选拔人才的考试,有幸名列二等,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月赴任满城教谕。第二年母亲病逝,又回家丁母忧,此后绝意仕途。服阙期满,铨补怀安,他称病没有赴任,在家读书课童。其家有养知楼,是父亲纪昭藏书处,纪汝伦在书楼中安置床榻,每天早入晚出,日抄一千余字。其勤奋好学,很受叔父纪晓岚喜欢。
文津阁库书是第四份《四库全书》,其时写校诸臣以将次告成,趱求议叙,未免时有潦草。而上次详校各员事出众手,又值天寒日短,也未免匆忙,所以才出现了扬雄《法言》空白未填一事。这次详校文津阁书,除将未经详校空函新书二百六十四函分配给罚来看书人员校阅外,对所有曾经详校书五千八百八十函,均带同办事熟手并经帮办之子侄等逐函检阅。为确保无误,每二三人中,派亲丁一人,相参查阅检核。勘办人员稍不认真,即行觉察。
纪晓岚已经是第四次来热河校书了。乾隆五十二年的冬天、五十三年的秋天、五十四年的夏天、五十七年的春天,四度来热河,正好把热河一年四季的美景全都饱览了一番。每当乘船到文津阁时,只觉得山水的姿容意趣,完全出自天然,草木的色彩,流泉的声响,也绝非尘境之所有。阴晴朝暮,景色总是千态万状,虽一鸟一花,皆可以入画。其中最为奇特的景致,要算长满山谷坡地的小草了,随处可见纤柔细密的春草,宛若一张茸茸绿毡,从山谷直铺到峰顶。小草高不过数寸,整齐得好像经过了精心的裁剪,几乎没有一根参差长短的。园丁把它称作“规矩草”。可是出宫墙不过数步,如同乱发一样的荒草就随处鬖髿滋蔓了。
最让纪晓岚惬意的,是在热河可以吸到最纯正的白旗烟。
白旗烟只产在滦平县白旗村一地,满族刘、杨二姓随顺治皇帝入关时从东北带来关东葵花烟种,由于这地方土质肥腴,气候条件好,使烟的味道更加纯正,气色也更加金黄透亮。这烟施的肥全是豆油渣,长到七八个叶,三尺高时,把二个筷子削尖,插进主茎,顺着筷子滴入豆油。成品有“蛤蟆头”、“护脖香”、“柳条青”等不同名色。当年康熙皇帝沿伊逊河去木兰围场秋围,途经白旗亮子沟时,看到一块烟地与众不同,烟秧高,烟叶大,光泽好,气色正,问当地烟农,告之此即“柳条青”,康熙皇帝当即表示“朕愿用此青烟。”品其味,立时心旷神怡,随即赐名“白旗御烟”。自此,每年秋后都选上好的烟叶送入山庄敬贡皇帝。
在京师,纪晓岚所喜欢的,除福建黄烟外,更多的是产于易县的京西大叶烟,醇香味正,灰白火亮,劲头十足,但不呛喉咙。这烟油性大,刚采下的鲜叶,点燃一角全片即可自行燃尽。这尤物以种植在易县城南郊一块大约四亩的松柏林里的为最好,因为有松柏籽和腐叶作肥料,味道才十分独特,别处长的就不行了。因其稀少,故不易得。其次是三河东北乡产的灵山大叶烟,因其地处半山区,烟田全用含矿物质山泉水浇灌,风味独奇。再就是平泉的“千层塔”“小花青”,前者从辽宁康平引种,后者从湖南麻阳移来,但它们都比不上纯正的白旗烟。
在承德民间至今流传着纪晓岚与白旗烟的传说:
纪晓岚一天到小市上买烟叶,转了半天也没有看到白旗烟,心里正着急,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却拿了两把烟叶过来,说是在小市上等候纪大人多时了。纪晓岚一看,汉子手里正是品相非常好的白旗烟,忙让随从付一两银子给这位卖烟的人。那汉子却无论如何也不收银子。纪晓岚问他是不是嫌少?汉子说:“大人说哪里话,小人不是嫌少,是有件事要请大人帮忙。”
纪晓岚问他有什么事,汉子说,他种了一年的烟,差不多都卖在一家当地的烟行里。烟行掌柜心黑,明知他不识字,却故意刁难,让他对对子,如果对上就及时结账,对不上账就不结了。这汉子愁坏了,听说朝中来校书的纪大人是个大学问家,平生喜嗜旱烟,常到小市上来转悠,所以就在这里等他。
纪晓岚问是什么对子,汉子想了一会儿说:“他出的上联是:‘牛跑驴跑,跑不赢马’。”
纪晓岚笑了:“这是什么狗屁对子,你回去就给他对:‘鸡飞鸭飞,飞不过鹰’。他要是不给你结账,你就来找我。”
这汉子把纪晓岚出的下联叨咕了好几遍,高兴地拜谢而去。
四月,文津阁书校理完竣,共签出空白舛误一千余条,分别修补。纪晓岚给乾隆皇帝上了道奏章,汇报了校理文津阁书的情况。
四月十五日,乾隆皇帝的御旨下来了:“上次纪昀带同详校官前赴热河,已将文津阁书籍校勘完竣,何以扬雄《法言》一书空白未填?上年既经朕看出,此次复又有签出空白舛误一千余条之多。可见校勘一事全属有名无实。”因而再加诘责:“纪昀著传旨申饬,将复校各书务臻完善,毋得再有舛误,臻干咎戾!若朕驻跸热河时,再经指出错误,必当重治其罪也[7]!”
纪晓岚率众人又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再行核校一遍,检查出因缺页、缺卷、他本抵换,以及任意删改节窜提要,甚至遗失、私撰各篇页等舛误,列出须另行缮写者,如经部内《周礼注疏删翼》等书共三十册,史部内《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等书共六十二册,子部内《西清古鉴》等书共一百二十一册,集部内《范忠贞集》等书共一百十七册,俱行撤出,自行带京办理,改缮完竣,再行赍送归架。
军机大臣复议:“照复校文渊、文源两阁书籍议处各员的责例,对勘出遗漏各条之原办官进行处罚。若已跟随纪昀同赴文渊、文源两阁校书者,毋庸再议。不曾参加校勘人员,除病故及因事革职者外,一律照册开各条,分别议处。……又据纪昀查出提要删节改窜遗失及私撰各篇页,与《总目》不符,必须一律照赔,以臻完善。均应如纪昀所奏,先交武英殿官为换写,其需工料银若干两,应即查明议叙各供事现任某省,饬令按数摊赔,并行知各该省督抚上紧追齐归欵,毋任延宕。俟写毕后,仍责成纪昀带领官匠将文渊、文源二阁换写篇页,逐一抽换完竣,再前赴文津阁,抽换整齐,免致歧误。并将未刻御制诗文一并补缮添入,以归划一[8]。”
此时乾隆皇帝已到热河避暑,他八十二岁的生日庆典也将在热河举办。让乾隆皇帝高兴的是,这次英国居然派了一个使团,来中国为他庆贺寿诞。七月二十六日英国使团的船只刚抵天津大沽口,而一份礼单早就送到他的案头。这份礼单让乾隆皇帝心花怒放,礼单上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气压计,甚至还有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等大型机器设备,更多的则是钟表、灯具、机织的布料等日用品。还有有减震功能的马车,榴弹炮、迫击炮、步枪、手枪等军械。他们居然还带来了一个热气球和驾驭这个热气球的技师。这些礼品被绘成图样送到热河。
可是赶到热河的英国使者却遇到了让他们尴尬转而愤怒的事,中国朝廷官员要求他们觐见皇帝时要行三叩九拜之礼。而刚刚经历过欧洲启蒙运动的英国人则认为这是对他们尊严的侮辱,断然拒绝,双方为之发生了争执。这件事震动了中国朝野。礼部议此事,最后乾隆皇帝接受了纪晓岚和其他朝臣的意见,让他们单膝半跪,随众俯首,算是勉强完成了觐见之礼。
英国人的一些礼物送到热河,乾隆皇帝看过之后,命人将贡品送到澹泊敬诚殿,让百官欣赏。纪晓岚也去看了。大家对两台赫歇尔大望远镜表现了极大的兴趣。还有英国的猎枪,枪托和枪柄上嵌着金饰,还有可以连发的步枪。
从热河回到京师,纪晓岚被他看见的景象惊呆了。
京城里到处都是灾民。原来这一年畿辅岁歉,饥民都涌到京城里来要饭逃荒。
那些饥民个个衣衫褴褛,鹄面鸠形,男男女女,扶老携幼,挤满了大街小巷。纪晓岚的轿子刚过虎坊桥,见那里用席片搭了一个粥厂,官家在煮粥施赈。一溜七口大锅,司役们忙得通身是汗,一锅粥煮好了,司役鸣锣,灾民蜂拥而入,你推我挤,乱成一团。司役就用锣棰敲打着挤成一团的人们,喊着:“人人有份,不得拥挤!”有得到粥的饥民被拥挤的人撞飞了粥碗,滚烫的热粥泼洒在孩子的头脸上,立时烫起一脸大水泡,哭声、咒骂声、叫喊声鼎沸。
回到府中,院子里也支了两口粥锅,灾民竟然聚集到纪府的大院里来了。马夫人指挥着一群仆妇丫头在煮粥。纪晓岚在灾民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原来是纪家的老佃户张茂林。这张茂林的父亲张璜,就是纪家的佃户。再一看,又有几张熟悉的脸,原来都是河间府的乡亲。
张茂林看见纪晓岚回府,口里叫着“五少爷”,跪倒在地。乡亲不知纪晓岚在京城做着多大的官,只按族中大排行喊他五少爷。纪晓岚忙把张茂林搀扶起来:“茂林快快请起,家里遭灾了?”张茂林哭着说:“五少爷,说不得了,咱河间府连续两年遭灾了,今年又是先旱后涝,麦子一个粒儿没收,春苗又让蝗虫啃光了,六月里又闹水灾,大水淹了十八个县,乡亲们没办法活下去了呀。大伙说,康熙六十年(1721)献县那场大水,纪家天植、天申两位老爷把家里的粮食全都拿出来,在献县开粥厂,救活了几万人呀。这回乡亲们到京城来,知道五少爷在朝里做官,想求五少爷给皇帝奏个本,下个圣旨,让官府开仓放粮,救救咱们黎民百姓呀。”
当天,纪晓岚写了一道奏章,奏请截漕粮五十万石救赈。而领赈百姓有极贫、次贫之不同,次贫之户可以支捐待赈,不睚轻去其乡,至极贫之户,一闻米贵,不能不就食他方。近京之地,多先赴京城,佣工糊口,恐聚集日多,未必能人人得所。又业已扶老携幼,拮据得至,势难即返就粮。是此项流户,以极贫之故,离其乡井,转不能同沐皇仁,似为可悯。定例每年自十月初一日起,至次年三月二十日止,五城原设粥厂十处,每日领官米十石,由坊官煮粥,外来流户原可同霑,但自夏至冬,为期尚远。恐贫民迫不及待。且人数较多,米亦未必能敷。伏恩偏灾不过四府,赈米有余,请于原额五十万石内酌拨京城数千石,自六月中旬为始,每厂煮粥米三石,至十月初一日后,则于原额十石之外加煮米二石,仍均以三月二十日止。其米先于京仓支用,将来于截漕数内拨还,庶贫民就食者得以在京存留,不至间关远去,明春易于还乡,不误耕作。即各处闻有此信,来者较多,伊等本系应赈之人,此间多一人领粥,则本地少一人领米。计人数米数仍属相当。亦不虑本处散之不足,如此一转移间,所需赈米仍在截漕原额之内,而贫民在乡皆得均霑,于赈务更为周到[9]。
乾隆皇帝很快准了这个奏章。
纪晓岚进而又了解到,一些官员根本不认真赈灾,而是借机大发赈灾财。本来放赈过程有着十分严格的程序,发放粮米,官员必须亲自到场,每日发放后,官员要亲自画押,以为凭证。全部发放完后,还要在发放的册账之首页尾页签上总名,通册加盖骑缝印记。发放的数目及领取人姓名、数额,必须张榜公布,让百姓知道并实行监督。但一些赈灾官员并不这么做,所有程序都是虚应故事,挖空心思中饱私囊。
纪晓岚又上了一道奏章,参奏监赈御史不亲督放,玩视民瘼,呼应对其治罪裭职。
本年乡试,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五个省出了同样的考题,其中有三四个省居然完全相同。之所以发生考题撞车现象,是由于向来乡试,凡涉及关乎《春秋》的考题,所用都是胡安国传,而胡传一书中多有经而无传,可以出题的内容不过数十处,选择范围狭窄,这样才出现了雷同的考题。十二月,纪晓岚给皇帝上了一件奏章,谓:“考试《春秋》,向用胡安国传,而胡传一书中多有经无传,出题之处不过数十。即如本年乡试,竟有一题而五省同出者,其三四省相同,不一而足。士子不读全经,不知本事,但记数十破题,便敷入试之用。且胡安国当宋南渡时不附和议,作是书以讽高宗而斥秦桧,其人品正,而借经之说,与孔子意不相比附,恭读圣祖仁皇帝钦定《春秋传说汇纂》,驳胡传者数十百条。皇上御制之文亦驳其说,而科场所用,以重复相同之题,习偏谬失当之论,殊觉无谓。请嗣后《春秋》题俱以《左传》本事为文,参用《公羊》《穀梁》之说,三传亲承圣教,即较千年后儒学家之论为得其真。而士不读《左传》,不能成文,亦足以劝经学而禅文风[10]。”云云。
这个奏疏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首肯,准予采纳。
[1]见《槐西杂志》卷三。
[2]见《滦阳续录》。
[3]见《谕内阁将文渊阁全书内〈扬子法言〉空行交军机大臣填补等事》,乾隆五十六年七月十八日,《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下。
[4]见《军机大臣阿桂等奏酌议纪昀请将文源阁详校官等分别议处情形折》,乾隆五十六年十月初十日,《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下。
[5]见《军机大臣阿桂等奏遵议纪昀文渊阁书籍错误换写分赔折》,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十六日,《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下。
[6]见《军机大臣奏遵旨询问纪昀二分〈荟要〉详校情形片》,乾隆五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下。
[7]见《寄谕左都御史纪昀传旨申饬令将复校各书务臻完善毋再舛误》,乾隆五十七年四月十五日,《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下。
[8]见《军机大臣阿桂等奏遵旨核议纪昀复校文津阁书籍各情折》,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十三日,《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下。
[9]见《恭谢恩命截漕拨帑筹备直隶赈务折子》,《纪文达公遗集》文卷六《折子》。
[10]见《高宗实录》卷一四一九,乾隆五十七年十二月壬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