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重历险境 一(1 / 1)

乾隆五十二年(1787)正月十八日,纪晓岚迁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元代始有“经筵”之名,翰林院置侍读或侍讲学士,又在集贤院设侍读及侍讲学士。明代以“开经筵”为内廷的经常典礼,以大臣掌经筵事,以翰林官充经筵官,虽名为讲书,实仅是一种典礼仪式。清沿其制,从左都御史以上的官中,选派满、汉大臣各六人为经筵官,是近侍大臣的荣誉职位。乾隆皇帝谕:“王杰著补大学士,所有兵部尚书缺,著彭元瑞调补。其礼部尚书缺,著纪昀补授。”

纪晓岚礼部尚书上任的第一天,是主持太庙的“孟月时享”。每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一季的第一个月称“孟月”,第二个月称“仲月”,第三个月称“季月”。清朝廷规制,每季的第一个月要在太庙祭祀祖先,因为一年四季有四个孟月,故又称“孟月时享”。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即正月、四月、七月、十月。除了正月之外,其他三个月的时享祭礼都在每月初一举行,唯独正月要由钦天监选择吉日举办。因为正月初一是元旦,一年的开始,三大节(元旦、万寿、冬至)之首,有很多重要的节庆活动要在这一天举行,所以孟春的时享礼只能往后推迟,临时由钦天监择取吉日。

太庙在紫禁城前面左方,这是最尊贵的方位,是按照左祖右社的规定建在那里的。前殿为楠木殿,而且是全国最大的楠木殿。大祭这天,要把中殿里供奉的帝后神牌请到前殿供奉。时享礼是规模盛大的祭礼,繁文缛节,事无巨细,准备工作要在三天前开始。前三天的凌晨,太常寺官员到皇宫设斋戒牌和斋戒铜人,并在乾清门中门左侧置一张黄案,御仗导引太常寺卿和有关官员捧斋戒牌前行;捧斋戒铜人的官员相随其后。自西长安门入,到午门撤仗,再由中道进太和门、中左门、后左门,直到乾清门阶下,将戒牌和铜人置案上,戒牌朝南,铜人朝西,太常寺卿行一跪三叩头礼退出皇宫。从这个时候起,皇帝会在宫内的斋宫斋戒,陪侍王公大臣在各自公署斋戒,历时三天。

这时纪晓岚作为礼部尚书要去视牲所视牲,视牲所所牧已提早把两张香案设在院子中央,一张南向,另一张北向。纪晓岚在两名太常寺赞礼郎引导下,站到香案前,牧人依次将牛羊牵到黄案前,检视完牛羊,又面向东检看鹿只,面向西检看猪。

祭祀在子时举行,整个太庙一片灯火通明。

纪晓岚毕竟是六十多岁的老人,连日操办,已疲惫不堪,站在那里头目昏昏。听到司乐喊:“举迎神乐,奏贻平之章!”他一个激灵站直了身子,揉了揉眼,眼皮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他提醒自己,这个时候一定要清醒着,千万别出个一差二错。

这时皇帝在典仪官、赞引官的引导下,依次到香案上香,行三跪九拜礼。接下来乐队又依次演奏“敉平之章”“敷平之章”“绍平之章”“光平之章”“又平之章”,皇帝和臣子们行礼如仪。全部仪程结束,午门鸣钟,百官跪送皇帝登礼轿。这时,东方已露出一抹鱼肚白。

纪晓岚上任的第一天,就在这样的极度疲惫中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