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和珅,纪晓岚确是有意嘲讽,这一点他的朋友们很清楚。
对和珅的为人,大家心里更清楚,因此大家都为纪晓岚捏着一把汗。
和珅在四库馆当总裁,可以说兢兢业业。他知道乾隆皇帝十分看重《四库全书》的纂修事业,不仅亲自制定修书体例,亲自把关,认认真真地审查呈送书目,每进一编,必经亲览。宏纲巨目,悉禀天裁,权衡独运,甚至亲自决定对馆臣的赏罚,而且经常到办书处巡视,几乎到了事必躬亲的程度。他也知道乾隆皇帝是个好大喜功的君主,时刻不忘夸耀自己的文治武功。而编纂《四库全书》,说穿了就是体现皇帝文治武功的一个浩大的形象工程。和珅不敢有一丝懈怠。
和珅心里也清楚,他本人并不是翰林院正途出身,那些经历过乡试、会试、殿试、礼部试正宗进士出身的总纂、总校、纂修官、分校官们,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实际上心里一百个瞧不起他。尽管他也饱读诗书,尽管他也主持过一些官修书的纂修工作,比如《开国方略》《日下旧闻考》《三通》《石经》《大清一统志》等,可翰林院出身的那些人,总在心里把他当成一个“挂名”的,一个偶尔陪皇帝捕鱼罟雀的小混混,最多也就是一个只配给皇帝当跟班的三等侍卫。因此何珅心里对那些正途出身的馆臣心里存着一种芥蒂,一种莫名的怨恨。因此,他办“文字狱”案,凡是涉案的职业文人,他格外痛恨,办起案来也格外卖力气,手段狠毒,出招阴损,一个也不放过。在他心目中,这些人庶几就是他的“天敌”。
和珅姓钮祜禄氏,隶属正红旗,属八旗中之“下三旗”。而钮祜禄这个姓氏在清朝是一个著姓,代表了这个家族所开创的累世勋绩。和珅的高祖尼牙哈随清太祖、太宗浴血奋战,出生入死,挣下三等轻车都尉世职。这个职位不算小,正三品,而且是允许世袭罔替的。也就是说,钮祜禄氏家族的后人,不用通过科举就能直接做官。和珅的父亲常保,隶属满洲正红旗,就沾了这个光,袭祖职任三骑都尉,在任期间屡建战功,不断擢迁,后任福建都统。
和珅三岁时,母亲死于难产,父亲继娶吏部尚书弥泰女儿为妻。和珅在后娘身边战战兢兢长到九岁。乾隆二十四年(1759),父亲常保死在福建都统任上,他和六岁的弟弟和琳成了孤儿。和珅小小年纪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就在那一年,父亲去世之前,和珅考入京城最好的学校——咸安宫官学。咸安宫官学始建于雍正六年(1728),在紫禁城内咸安宫,以招生条件苛刻而闻名,是为教育内务府三旗子弟及京畿官学中之优秀者而开设。内务府的八旗子弟能进入这里学习的,都是千里万里挑一的少年才俊。官学师傅由进士或举人担任,课程有四书、五经、满文、骑射等。朝廷定期考核,择优者授以官职。考一等者授笔帖式(翻译),考二等的授库使、库守。从笔帖式入任,对咸安宫官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力。在咸安宫官学中,和珅学习满、汉、蒙、藏四种语言,经史典籍也广泛涉猎,而且工诗擅画,武功骑射俱出类拔萃。除此之外,他还给自己增加了一门功课,那就是研读乾隆皇帝的御制诗文,刻苦模仿乾隆皇帝的字体。他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加之终日细细揣摩,以至于乾隆皇帝所有的御制诗文无不背诵得滚瓜烂熟。
由于受到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英廉的赏识,和珅十八岁时成了英廉的东床快婿,娶了英廉唯一的孙女。十九岁那年,和珅参加科举,却名落孙山。但之后不久他就袭祖职做了三等轻车都尉。二十二岁那年,又授为三等侍卫,成为皇家仪仗队成员。三等侍卫可以出入宫禁,有机会接触皇帝。
乾隆四十年(1775)时,五十二岁的纪晓岚已是翰林院侍读学士、《四库全书》总纂,而二十六岁的和珅只是一个新补的乾清门侍卫,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命运。
有一天,乾隆皇帝在颐和园闲走,突然,一名侍卫走到近前,奏道:“云南急呈奏本,缅甸要犯逃脱!”乾隆皇帝接过奏章,读过后大怒,说道:“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
侍卫们谁也听不明白皇上说的是什么意思,谁也不敢答话,这时和珅回答说:“是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乾隆吃了一惊,没想到一个侍卫差役竟然读过《论语》,于是就问和珅:“你读过《论语》吗?”
和珅恭恭敬敬地回答,他曾就读咸安宫官学,《论语》是必读课目。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出于《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典守者不得辞其责”是套用了原文中的注释“言在柙而逸,在椟而毁,典守者不得辞其过”中的后半句。《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讲的是掌握鲁国国政的季孙大夫即将发动讨伐颛臾(今山东费县)的战争,孔子反对用战争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因而反对季氏这场不义之战。当时,孔子弟子冉有、子路在给季氏当家臣,孔子给两个弟子讲不该帮主子发动这场战争的道理。从剖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原因入手,指出作为家臣,不能制止主人季氏发动战争,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中毁坏,是典守者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
乾隆皇帝很高兴,他没想到在侍卫中还有这样饱读经书的人才。又问:“你知道《季氏篇第十六》这一章讲的是什么意思?”
和珅从容答道:“重教化、修文德以服人,不然则会分崩离析,祸起萧墙。此乃圣人之见。然世易时移,当今之世,远方多冥顽不化之人,仅以教化化之,不示之以威势,则反易生妄心。于国于家,应首重教化,修文德以服人。使远者来之,来者安之。且加之于威力,防微杜渐,不然,就真正会是‘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了。”
乾隆皇帝大为惊异,又问和珅:“你是何出身?”
和珅答:“回皇上,奴才本为生员。”
乾隆皇帝问:“汝下场否?”
和珅回答:“回皇上,奴才戊子曾赴顺天乡试。”
皇帝问:“当年考题是什么?”
和珅答:“《孟公绰》一节。”
乾隆皇帝问:“能记住你在考场上做过的文章吗?”
和珅答:“奴才记得。”于是就把七年前在考场上做过的文章流利地背诵了一遍。乾隆皇帝说:“你的文章不错,完全可以得中呀!”
乾隆皇帝一高兴,当即升和珅为御前侍卫。
从顺治皇帝时,御前侍卫均选自皇帝亲自统帅的正黄、镶黄、正白“上三旗”。清制,一等侍卫编制六十人,二等侍卫一百人,三等侍卫二百六十人,蓝翎侍卫九十人,这些侍卫的官秩都很高,一、二、三等分别为正三品、正四品和正五品。按定制,“上三旗”的子弟才有资格充当御前侍卫,“下五旗”的子弟只能去当王府护卫。和珅以“下五旗”子弟跻身三等侍卫,可见其小小年纪,心计不凡。不久,和珅又进入“粘杆处”任侍卫。“粘杆处”又称“上虞备用处”,负责皇帝巡狩时扶舆、擎盖、捕鱼、罟雀之事,能贴近皇上,因此贵族子弟趋之若鹜。和珅也很得意,写了一首诗:“纵马凌云去,弯弓向月看。莫嗟行役苦,时接圣人欢。”
和珅的命运从此迅速改变。这年十一月,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又被擢升为正蓝旗满洲副都统。第二年正月,二十七岁的和珅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成为二品大员;两个月后,任军机大臣;又过了一个月,四月,兼内务府总理大臣,赏一品顶戴;八月调任镶黄旗副都统;十一月充国史馆副总裁;十二月兼任步军统领,跻身一品大员行列。从那时起,和珅从户部右侍郎到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由于成功办理了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受贿案,更得皇帝欢心,还未到京,即被擢为户部尚书、议政大臣,到京后又被授为御前大臣,镶蓝旗都统,成为皇帝身边手握兵权的亲信大臣。不久又加任吏部尚书,仍兼任户部,人事财政大权统握一人之手,统辖六部中最为关键的两个部,权倾朝野,炙手可热。
乾隆四十五年(1780),皇帝又将自己年仅六虚岁的十公主许配给和珅的独子,待长大成人时完婚,并赐名未来女婿为“丰绅殷德”,满语为福泽绵延之意。乾隆皇帝有十个女儿,却有五个夭折,在长大成人的五个女儿中,十女儿和孝公主又是最受到他疼爱的。和孝公主是皇帝六十五岁时所得,聪明漂亮,乾隆皇帝视为掌上明珠。和珅的独子与和孝公主同龄,比公主晚十六天出生。两个人在十五岁时完婚,乾隆皇帝为两个孩子的婚姻郑重其事地发布了一通上谕。
乾隆皇帝给和孝公主的陪嫁也十分丰厚,除了数不清的珠宝珍玩,还有大量的土地和庄丁。大婚第二天,辇送器玩于和府,概论其值,殆过数百万金。女儿回门,又赐帑银三十万。丰绅殷德也得到大量赐赏,宠爱之隆,妆奁之侈,十倍于前驸马福隆安。和珅自然懂得如何让这门政治婚姻产生更大的效益,他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乾隆皇帝的孙子永鋆,将侄女嫁给乾隆皇帝的另一个孙子绵庆。这是两桩错综**的婚姻,和珅的女儿和侄女本来应把和孝公主称为“嫂嫂”,但嫁了乾隆皇帝的孙子却要把和孝公主称为“姑妈”,辈分发生了十分滑稽的颠倒。
与皇帝攀上儿女亲家,和珅又有了登天的梯子,官运接踵而至,迁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担任《四库全书》总裁官,兼任理藩院尚书。其官职擢升的速度,前无古人而后乏来者。
和珅能迅速得宠于皇帝,不仅仅是因为他机敏过人,主要是由于他钻营投机的功夫。他精于揣摩皇帝的心思,是皇上肚子里的一条蛔虫。皇帝没想到的事,他考虑得圆满周全;皇帝想到的每一件事,他都办理得妥妥帖帖,滴水不漏。身为朝廷重臣,和珅在乾隆皇帝面前从不称臣,而言必称“奴才”,随旨使令,形同皂隶。
和珅仪表堂堂,差不多应该算是个美男子。看起来做人也谦和,受了纪晓岚的那场戏弄,他表面上却不曾露出一丝愠色,见了面,还是恭恭敬敬地一口一个“纪大人”。但大家都清楚,这小子肚子里长牙,纪晓岚终归有一天怕是要遭了他的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