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 / 1)

在办理二、三、四份《四库全书》的同时,江浙三阁全书的续缮和校订工作全面展开。

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第一份《四库全书》缮录完成后,乾隆皇帝考虑到江浙两省为人文渊薮,文人聚集,“士子涵儒教泽,乐育渐摩,已非一日。其间力学好古之士,愿读中秘书者,自不乏人。兹《四库全书》,允宜广布流传,以光文治”,谕令四库馆再缮写全书三份,分别庋藏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俾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观摩誊录,用昭我国家藏书美富,教思无穷之盛轨[5]”。

因第二、三、四份《四库全书》缮录工作正在武英殿进行中,所有殿内房屋不敷存贮,而且缮录人员千余人同时展开工作,即使在紫禁城内,也没有多余的房屋用来做续录江南三阁全书的处所。经总裁几次商酌,查勘得东华门外云神庙、风神庙及地安门内帘子库、宫房两处,可以分设续缮处所。最后确定在云神庙、风神庙两处分设续缮四局(按经、史、子、集分局)。

续缮江南三阁库书开局,最棘手的是誊录人员不足的问题。

此前办理《四库全书》,刚开馆时采取的是“保举”的办法,让在四库馆担任提调、纂修的馆臣保举在京的举人或贡生、监生内书法好的人,然后经过总裁官考核,一共招募四百多人。

但是这个办法很快就显示了它的弊端。

由于当时的规定是,担任誊录的人员,五年期满后可以照例议叙得官。誊录的议叙,根据出身的不同来定议叙的等级,其得官也不同。誊录得官的范围大致为知县、州同、盐大使、通判、主事、主簿、吏目、布政使理问、教谕、县丞、训导等。除了议叙之外,也可以捐纳得官。那些在科场上失意的人以此为终南捷径,纷纷钻营投靠。趁这个机会,一些馆臣也借手中的保举权力,索贿纳贿,居奇受贽。一时间弄得四库馆乌烟瘴气。

《四库全书》的格式是一致的,用上等的开化榜纸,事先印好了红格朱丝栏,每页八行,每行二十一个字,注文双行小字。所有缮录各书,都要先抄写提要,再抄写正文,“每卷首行写‘钦定四库全书卷几万几千几百几十’,下注‘经部’‘史部’字样,次行方写本书名目卷次”,每页版心均题写“钦定四库全书”,其下分别注明书名、卷数、页数。如系御定之书,每卷首尾及每页版心俱加“御定”二字,三抬缮写。此外,一些多种文字并列的书籍,以及某些古书的夹注、眉批、插图等,还视具体情况,分别使用墨、朱、蓝、黄各色缮录。

还有一点,这些担当誊录工作的人,“俱是自备资斧効力行走”,需要自己垫付笔墨纸张等所有的资费。誊写完工之后,经过验收合格,再一体支付。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有钱的人不见得能写一笔好字,而写一笔好字的人又往往没有钱。所以一些有钱的人就把誊录的活儿包揽下来,再到社会上去雇人抄写。这样,誊录的质量就很难保证了。所以监察御史胡翘元就给乾隆皇帝上了个折子,建议把“保举”制改为“考察”制。凡是在北京的读书人,有愿意充当誊录工作的人,无须经过馆臣的保举,而可以自己直接申请,由总裁官考察合格,当场录取。京官的随任子弟,有愿意到四库馆来効力的,也准许该员由本衙门呈文申报。胡翘元的这个奏章很快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批复,交由九卿议奏。吏部等衙门很快又搞出了一个规定:四库馆中哪一个环节须派人缮写时,先要公示,有志愿出资斧充当誊录者,取具同乡六品以上京兆官印结具呈投递。京员子弟即令该员由本衙门具文呈送。这些人会齐了,再由总裁官酌定应用人数,奏请皇上钦点大臣数员,召集诸臣,让这些参加考试的人当场写字,选择字画端正的,照数录取。一些特殊的书,比如《说文》《汉简》《汉隶字源》等,这些书有的需要绘制大量的图,有的须用篆、隶字或钟鼎文来书写,还有一些关于天文算法方面的书,涉及到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则需要找一些专门人才来完成。

这个办法杜绝了馆臣的舞弊之风,但是很快又出现了新问题。四库馆各个部门不断地申报员缺,就需要不停地增补缮录人员。这样就各处闹“人荒”。按照这个严格的考察择取的程序,人员供应不上。于是,誊录人员招收又由当场考察再次改为从乡试中落第的卷子里挑出写字较好的人来,让这些落榜者充任。乾隆三十九年(1774)八月,皇帝谕旨,从本年京闱乡试落榜“皿”字号卷内挑选六百份试卷,由吏部按名次择写字好的人来充任。当然这也要征求本人的同意,不愿干的也不勉强。

到了乾隆四十二年(1777)七月,头一批誊录人员五年期限已满,陆续升了官职,四库馆缺员更多。乾隆皇帝又谕示从本年度京闱乡试落第“皿”字号内取八百卷,“贝”字号内取六百卷,照前例办理。很快又补充了新的誊录人员。这个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让四库馆的誊录工作进入了正常的轨道。

对缮录人员的管理,总裁官采用的是“稽核字数考勤”的办法,规定每人每天写一千字,这样,每年扣出三十天领书、交书的时间,累计每人每年可写三十三万字,五年共写一百八十万字。一些特殊的书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换算。如篆字一个字相当于普通的抄写十个字,隶书一个字相当于普通五个字。绘图一页按一千字计算。原书疏朗的或两三页算一页,或八九页算一页;紧密的或一页算两页,或一页算四五页十来页不等。

这些缮录人员同样依照“五年议叙”的定例,如果五年期满,誊写一百八十万字,所抄写的字能超过十分之三者,列为头等;二百万字者列为一等;一百六十五万者列为二等。头等、一等、二等分别授以州同、州判、县丞、主簿四项官职。但如果出了差错,就要被记过、处分。字画不端正的,记过一次,罚写字一万。若是五年没有完成规定的字数,必须要写完才能议叙。字写得好,不出差错,五年之后,就可以捞一个十年寒窗、科场拼搏也不见得能捞得上的官职。所以不少被挑取候补的誊录人员,等不到候补的机会,就自愿呈请额外效力,四库馆也乐得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准予他们“先在额外行走”。每天在四库馆里抄录的人数,实际上多的时候可以达到一千多人。总计前后参与内廷四阁及两部《四库全书荟要》缮写工作的誊录人员,有两千八百四十一人。

续缮江浙三阁三份《四库全书》,乾隆皇帝指示:“俱著发给内帑银两,雇觅书手缮写,在钞胥等受直佣书,自必踊跃从事,而书成不致滥邀议叙,亦于铨选无碍[6]。”按照皇帝的旨意,四库馆遍贴告示,广行招募,挑选出字迹端正者一千名,又从中选出“粗晓文义”“稍有才干”的举贡生若干名充任“书头”,负责相关事务。

续缮江浙三阁库书采用坚白太史连纸,这种纸质地尚属坚致,只是尺幅较小。所以总裁提出将版心略为向里收缩。同时还规定,书写人员每天所缮字数不得少于一千字,按“每一千字给银二钱五分”的标准计算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