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 / 1)

乾隆四十八年(1783),纪晓岚转兵部左侍郎,六月十五日,是他的六十大寿。这个生日过得很热闹,翁方纲还专门写了贺诗:

早闻礼乐献王宫,果见黎光晋铁崇。

武部不离书局掌,中枢仍用阁衔充。

长松格本干云矗,老鹤颜已近日红。

艺苑群仙齐祝嘏,蓬山野岛且生嵩。

兰成射策并韶年,经笥诗名敢比肩。

浃漈研田逢岁获,后山句法有人传。

门生载酒倾千斝,老友挑灯共一编。

今夜紫云堂畔月,满轮飞向寿杯圆。

(翁方纲《复外集》卷十七)

九月,军机处又颁《检查红本处办应销毁书籍总档》,记从初办第一次应销毁书《昭代典则》等四种,到续办第七次应销毁书《西台建白》等共五种,总共七十六种。销毁原因,大多系语涉违碍或内有忌讳语或语多狂谩古直。

十一月二十八日,第二份《四库全书》缮竣,乾隆皇帝还算满意,谕“办理尚属迅速”。第二年送盛京奉天行宫,藏于文溯阁。

盛京(今沈阳)宫禁,藏书之处有崇谟阁、敬典阁、凤凰楼、翔凤阁、七间楼、文溯阁等。文溯阁是盛京宫殿中规制最大的藏书楼,位于盛京皇宫西,乾隆四十六年(1781)兴建,第二年竣工。

文溯阁也是仿宁波“天一阁”而建,重檐硬山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九檩。明间与东西次间正面均不设槛墙,安槅扇门,各间向内收一步架,下层前后出廊,成上收下放式造型。同“天一阁”一样,外观为两层,内观实为三层,中间一层称“仙楼”。《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分列阁内梨木书架上。明间正厅悬乾隆皇帝御制匾额、御制联,并设屏风、羽扇、宝座、书案、文房四宝。前厅南面金柱上楹联曰:“由监古以垂模敦化川流区脉络,本绍闻以典学心传道法验权舆”,为乾隆皇帝御笔。阁顶层和挑廊东西间也分别设有宝座,供皇帝御阁时使用。乾隆皇帝御制《文溯阁记》,谓:“若夫海源也,众水各有源,而同归于海。似海为其尾而非源,不知尾闾何泄,则仍运而为源,原始反终,大易所以示其端也。津则穷源之径,而溯之,是则溯也,津也实亦迨源之渊也。”意思很明白,源为发端,渊为之尾,津为津梁,“溯”即由渊至源溯流而上,文溯即在书中追寻天理的根源。在盛京皇宫设文溯阁,更有非同一般的特殊意义,乾隆皇帝指出:“恰于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诗所谓溯涧求本之义,而予不忘祖宗创业之艰,亦子孙守文之模[3]。”

文溯阁的藏书共计六千一百九十九函,七万九千八百九十七卷,三万六千二百三十六册,分五批运到盛京。乾隆四十七年(1782)十一月十三日运来刚缮写完成的一部分《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其中《四库全书》有一千函。一个月后运到第二批,计《四库全书》一千四百九十一函。四十八年(1783)正月二十五日运到第三批,计《四库全书》一千五百函。二月二十七日运到第四批,计《四库全书》一千五百函。三月二十日运到第五批,计《四库全书》二百九十函,另《总目》二十函、《简明目录》三函、《考证》十二函。其余零星送到。到乾隆皇帝四十八年(1783)九月第四次巡谒陵至盛京时,文溯阁库书已完全插架整齐,一切大备。盛京内务府奏准,特增设管理文渊阁事务食俸催长一员、食饷催长一员,管理文渊阁事务。每年四月,该员至盛京工部取樟脑六十六斤,野鸡尾掸子十把、短柄鸡毛掸子八把,以供保管《四库全书》之用。每年六月将文溯阁库书曝晒一次,每两年再由盛京工部派员携带纸张重新糊一遍窗扇。

四十八年冬天,第三份抄写完竣,翌年春入藏圆明园内的文源阁。大内文源阁,藏书六万卷,装潢经史子集,以异色别之,仿隋唐旧制。每卷首,各印“文源阁宝”,上加“古稀天子”圆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十一月二十五日,第四份又完工,翌年春入藏承德避暑山庄。四份造竣,每份三万六千多册。

第一份《四库全书》告成后,四库馆总裁原奏“通限六年全竣”,乾隆皇帝也准予四库馆“于六年内按期蒇事”,但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各份全书均告缮录完竣。乾隆皇帝很高兴,谕示:“自第一份书成后,迄今甫届三年,其二三四份俱以次呈进,办理尚为迅速。”下谕:“所有总裁、总阅、总纂等俱著交部从优议叙。其提调、总校、分校、收掌、誊录人员等并著该总裁查明,分别具奏,咨部议叙[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