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八年(1773)癸巳二月二十八日,四库馆在翰林院开馆。
当时,四库馆的正式名称,是“办理四库全书处”,后通称“四库馆”。其馆臣包括正副总裁、总阅官、总纂官、提调官、协勘总目官、纂修官、复校官、分校官、编次黄签考证官、督催官、收掌官、监造官等。
总裁是四库馆的首长,由朝廷中各部要员担任,如军机大臣、大学士、各部尚书或侍郎。除皇子外,正总裁均为正一品或从一品。副总裁则为正二品,多为各部侍郎兼任。
闰三月十一日,乾隆皇帝正式任命刘统勋、刘纶、于敏中、福隆安、王际华、裘曰修为“四库馆”正总裁,英廉、庆桂、张若溎、曹秀先、李友棠为副总裁。后来这个班子又进行过多次调整,皇子永瑢、永璇、永瑆及大学士舒赫德,礼部尚书蔡新,武英殿大学士阿桂,吏部尚书程景伊、嵇璜,户部尚书和珅等都出任过正总裁,户部尚书梁国治,礼部侍郎刘墉,吏部侍郎王杰、彭元瑞,户部侍郎金简、董诰、曹文埴,刑部侍郎钱维城,兵部侍郎沈初等先后任副总裁官。
“四库馆”先后有三位皇子、九位大学士、七位尚书、十七位侍郎参与纂修领导工作,其中正总裁即有十六位。总裁的分工比较明确,有的掌全馆,沟通各方面的关系,有的管刻书,有的负责后勤统领。皇子任命为总裁,乾隆皇帝用意很明确,就是想通过修书这件大事来历练他们的才干。很多总裁并不阅书,只负责对“四库馆”的行政管理。
总裁之下为总纂官、总阅官及总校官,以及总目协勘官,是编纂工作的实际主持人。
在整个四库馆中,总纂官的职务是最重要的。总纂负责全书的纂修事务,是实际上的主编,也称“总办”。总纂办公的处所又称“总办处”。这一职务由三人担任,除纪晓岚外,还有陆锡熊和孙士毅。
陆锡熊(1734—1792),字健男,一字耳山,江苏上海人,博闻强记,资禀绝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二十七年(1762)以献赋召试赐内阁中书,充方略馆编修,值军机处。三十三年(1768)擢刑部郎中。其史学、文才颇受乾隆皇帝赏识。《四库全书》开馆后,与纪晓岚同被荐为总纂。
孙士毅(1720—1796),字智冶,号补山,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与陆锡熊是同年,因召试授内阁中书,后官至云南、广东巡抚,广西总督,参与缅甸、安南、廓尔喀之役,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晚年权四川总督。拒白莲教军,在军中病死,卒谥文靖。孙士毅进入四库馆较晚,乾隆四十五年(1780),他在云南巡抚任上,和珅到昆明查处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因此受牵累,被和珅劾奏身为云南巡抚,亲见李侍尧受贿而置若罔闻,掩盖贪风。拟发配伊犁。抄其家时,发现孙士毅为官清廉,于是乾隆皇帝将其从轻发落,命到四库馆做总纂官。他在馆时间不长,只有不到两年时间,又外放广东巡抚,离开四库馆。
纪晓岚实际上是总纂官中的“首席”。
李文藻有《上纪晓岚先生》二首,谓“四库全书管领新,扬雄刘向是前身”。杨芳灿也说:“开四库之崇闳,括千秋之著作。先生钦承睿命,倍竭精思。寝抱缣缃,行提铅椠。陈农奉使,竹素咸收;公玉呈图,琳琅备列。燃藜达旦,削牍穷年。钩元提要,实总其成[2]。”
总纂官下属之纂修官,分管书籍之编纂、辑佚,并查勘“违碍”书籍等事,其名目大体分四种:一是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官,二是校办各省送到遗书纂修官,三是黄签考证纂修官,四是天文算学类书籍纂修官。编纂校刊者,多为当时著名文人。从总裁、副总裁、总纂、总阅到以下各门类纂修官,共三百六十人,其中旗人不到六分之一。正总裁名单中旗人最多,有八人,占一半。副总裁有一人,总阅二人,提调六人,缮书处分校一人,其余则多任督催、收掌、监造等职。四库馆中的中坚力量,是汉族学者。另外,四库馆还有誊录员工(书吏)一千余人,这在世界编辑史上,也算得上前无古人的奇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