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 / 1)

与此同时,全国性的搜求图书活动推向了新的**。

乾隆三十八年(1773)三月,皇帝又一次下诏,口气就比上一年严厉得多了。他威胁各省督抚、学政,“且此事并非难办,尚尔率略如此,其他尚可问乎[13]?”这件事并不难办,你们还这么草率推诿,其他事情用不着问了。这是明明白白指责他们渎职。皇帝还指责某些藏书家有顾虑,不听他的招呼。

乾隆皇帝知道官员和藏书家心存顾虑,又不得不给藏书家和各省督抚官员们吃颗宽心丸:“文人著书立说,各抒所长,或传闻互异,或记载失实,固所不免,果其略有可观,原不妨兼收并蓄,即或字义触碍,如南、北史之互相诋毁,此乃前人偏见,与近时无涉,又何必过于畏首畏尾耶!朕办事光明正大,可以共信于天下,岂有下诏访求遗籍,顾于书中寻摘瑕疵,罪及藏书之人乎[14]?”即使献上的书有问题,也不会追究。但是如果哪个藏书家不将藏书目录主动交给朝廷,一旦发现未报的书有什么问题,那时就绝不会再放过你了!

乾隆皇帝还做出如下承诺:一、保证归还。“民间所有藏书,无论刻本、写本,皆官为借钞,仍将原本给还。”二、对献书有功者给予奖励。进书五百种以上者,赏《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一百部以上者,赏给内府初印之《佩文韵府》各一部。三、题咏。进书百种以上者,并令择其精醇之本,进呈乙览,皇帝亲为评咏,题识简端。四、记名。通查各省进到之书,其一人收藏百种以上者,可称为“藏书之家”,即应将其姓名附载于各书提要末。其在百种以下者,亦应将由某省督抚、某人采访所得附载于后[15]。

虽说是面向全国征集图书,但重点却只在江苏、浙江两省。因为这两个省是当时经济上最富庶,文化上也最发达的地区,藏书最多。一些著名的藏书楼,如昆山徐氏传是楼,常熟钱氏述古堂,嘉兴项氏天籁阁,朱氏曝书亭,杭州赵氏小山堂,宁波范氏天一阁等,全在这一带。

这几家都是在中国藏书史上影响最大的名楼。

昆山徐氏传是楼,是清初著名学者徐乾学(1631—1694)所建。徐乾学和其弟徐秉义(1633—1711)、徐元文(1634—1691)都是著名藏书家。徐乾学,字原一,号健庵,是康熙九年(167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明史》总裁官,迁侍讲学士,擢内阁学士。曾奉命编纂《大清一统志》《清会典》,任副总裁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迁左都御史,官至刑部尚书,精经史之学,学养深湛。徐秉义,字彦和,号果亭,康熙十二年(1673)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著述颇丰,其家藏书楼名曰“培林堂”。徐元文,字公肃,号立斋,顺治十六年(1659)一甲第一名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其家藏书楼名“含经堂”。徐氏兄弟,皆嗜藏书,善于读书治学,又都是显宦高官,在当时是名闻朝野的人物,有“昆山三徐”之称。其中以徐乾学成就最大。

明末战乱结束后,徐乾学广为搜求战争中散佚的珍贵图书,经过几十年的辛勤搜讨,积有四千余种,数万卷之多。他在故居后建了一座有七间书库的藏书楼,把收集的图书按经、史、子、集四大类,共装了七十二个大书橱。藏书整理好后,徐乾学把几个儿子叫到藏书楼中,对他们说:“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都想为儿孙多留些土地和财产,但是其子孙也未必能世世代代富裕下去。给子孙留下金银、宝物、楼宇台亭、车马住宅,这些也未必能使子子孙孙世代所有。那么我留给你们什么东西呢?”他指着满楼的图书笑着说:“所传者惟是矣!”并当即给书楼定名“传是楼”。

常熟述古堂,为虞山(今江苏常熟)钱曾所建。钱曾(1629—1701)字遵王,号也是翁。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其父钱裔肃,字嗣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好聚书,家藏甚富。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钱谦益是他本族曾祖父。其祖父钱时俊,字用章,号仍峰,毕生精力用于收藏图书和版本研究,成为一位著名的藏书家和目录学家。钱曾十七岁始继承了父亲的大批藏书,并开始了自己的收藏和善本研究事业。他没有走一般士子的科举做官之路,而是把毕生精力用在了书上。自少年到终老,辛劳一生,收藏四千余种,有数万卷。述古堂成为江南一带以藏善本书最为宏富而知名的藏书楼。

天籁阁是明代浙江秀水(今嘉兴)的著名藏书楼,其主人是项元汴(1525—1590)。项元汴,字子京,号墨林子,又号香严居士、退密斋主人、惠泉山樵等。因为善于经营,家道富裕。他曾得到一架铁琴,上有“天籁”二字,因名其藏书楼曰“天籁阁”。他不惜重金多方求购珍稀的宋版书,以至于当时“三吴秘珍,归之如流”。天籁阁藏了多少珍贵的宋版?有人将其与江苏著名藏书家王世贞“小酉馆”做过比较,小酉馆以藏三万卷宋刻的“尔雅楼”闻名天下,但若拿它的藏书与天籁阁相比,还是相差甚远,天籁阁的规模,由此可想而知。项元汴的哥哥项笃寿(1521—1586),也是著名藏书家,是江苏又一著名藏书楼——万卷楼的主人。

曝书亭是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的藏书楼。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晚号小长芦钓鱼师。秀水人,出身于官宦家庭。早年从事游学和收藏图书活动,五十岁时以布衣之身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潜心藏书、著述六十余年,为访书几乎跑遍大半个中国。他后半生为官薪俸,除衣食之外,全部用来买书。他安排自己的书童长期留住史馆,为他抄书。这事被人告发,朱彝尊因此被革职。为抄书而丢官,他并不后悔,依然痴迷如故。六十一岁时官复原职,不久以老病告归,于秀水建起了曝书亭。这之后的十多年中,曝书亭的藏书达到八万余卷。

小山堂为清代杭州赵昱所建的著名藏书楼,与扬州马氏小玲珑山馆,并擅一时之胜,以藏书宏富著称江南。

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月湖西岸,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它最初的主人名叫范钦(1506—1585),字尧卿,浙江鄞县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终官兵部右侍郎。范钦一生酷爱藏书,并且注重收集当代人的著作和当时的官书,形成了天一阁与众不同的藏书特色。范钦之后,他的长子范大冲继承父亲遗志,弃万余家财以营书,从此“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藏书归子孙共同管理。天一阁创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至四十五年(1560—1566)间,为木结构六开间二层楼房,楼上最为通长的一间,以书橱相隔。楼下而阔,进深均为六间,喻“天一地六”之义。天一阁取“天一”二字,其实是根据古书上“天一生水”的说法,表达了主人“以水克火”的五行生克理念。上一下六,也暗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

明清时期,是中国私家藏书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乾隆时,不但藏书大家增多,而且藏书中心地域的特色突出。除了以上那几家,像祁氏的澹生堂、毛氏的汲古阁、钱氏的绛云楼、钱塘的瓶花斋,等等,还有很多。这些大家都集中在江、浙一带,这个现象不可能不引起乾隆皇帝的注意。

乾隆皇帝特别关注江南藏书,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那是因为江苏、浙江这两个省抗清反满的情绪最为激烈,受清兵的屠杀也最惨。“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城守”,这些最残酷、最壮烈的事件都出在江、浙,所以江、浙地区反满意识也最明显。这就是乾隆皇帝对江、浙地区特别注意的主要原因。

有了一道又一道严旨,督抚们不敢怠慢,以上那十余家著名的藏书大家,也是乾隆皇帝“钦点”的,自然要一网打尽。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八月,乾隆皇帝规定的半年期限已到,各省进献图书已有万种之多。

到了这时,乾隆皇帝突然变脸,又下一道谕旨,明确宣布:第一,所进书籍有违碍者必须销毁,不再发还原收藏者。第二,对督抚们不详细检查违碍图书进行斥责,实际上是命令他们共同参与禁毁工作。

督抚们一个个各显神通,江苏省派教官和佐杂小官挨家挨户去查抄,甚至花高价从书店把书买过来凑数上缴。就这样乾隆皇帝还不满意,后来因地处偏僻的江西省所缴图书数量超过了江、浙两省,便对江、浙两省督抚大加训斥。可以说,全国各地这种搜缴违碍图书的工作,不但在编纂《四库全书》期间一直在进行,而且直到乾隆末年也未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