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治装东归 一(1 / 1)

乾隆三十五年(1770)腊月,乾隆皇帝发了谕旨,纪晓岚得以恩命诏还。

第二年辛卯,二月,治装东归。收拾行箧时,他首先把自己喜欢的一方砚台洗得干干净净,用布擦了又擦,放在行囊里。旋又取出,刻了一首诗在砚背面:“枯砚无嫌似铁顽,相随曾去玉门关。龙沙万里交游少,只尔多情共往还[1]。”

这一次走的是“皇华驿”大道,上路时,那只名叫“四儿”的小狗追着车子跟了出来,怎么哄也赶不回去,只好把它也带上了。

一路上,“四儿”跑前跑后,尽心尽力地看护着纪晓岚的财物。其中有一个小箱子,“四儿”看护得特别地紧,除非纪晓岚亲自上前,其他人包括童仆,稍一靠近,它就汪汪直叫,甚至张牙舞爪,怒目而视,直到把人逼退。

有一天,路过辟展七达坂,这个地方山峦叠嶂,曲折陡峻,被当地人称为天险,随行的四辆车有两辆已经翻过了山岭,另外两辆车在山岭北面还没有过去。这时已日落西山,天渐渐黑了下来,两辆车在岭南,两辆车在岭北,给看护带来很大困难。幸亏有了“四儿”,它一会儿跑到岭南,一会儿跑到岭北,来回看护这四辆车。实在累了,就趴在山岭的最高处,左顾右盼。稍有人影晃动,它就立刻竖起耳朵,两眼疾视,飞奔而至,确定安全了才返回岭巅。一夜之间,如是者十几次。天亮了,“四儿”已筋疲力尽,再看于禄等人,还在帐篷里面鼾声如雷。

纪晓岚望着疲惫得站不起来的“四儿”,又是怜悯,又是疼爱,把它紧紧抱在怀里。他感慨系之,赋诗两首以记其事:

归路无烦汝寄书,风餐露宿且随予。

夜深奴子酣眠后,为守东行数辆车。

空山日日忍饥行,冰雪崎岖百廿程。

我已无官何所恋,可怜汝亦太痴生。

(《滦阳续录》卷三)

将近巴里坤时,老仆咸宁在大雾中伏在马鞍上睡着了,离开了大伙,沿着野马的蹄迹,误入乱山丛中,迷路出不来。咸宁觉得肯定得死在山里了,心里十分惊恐。在丛山中走了大半天,又饥又渴,怎么也找不到出山的道路。他偶在山脚下看见一尸体,大概是冻亡的难民,尸体身上有布袋,里面有干粮,咸宁拿来充饥,并祷告:“我埋了你尸骨,你要有灵,就引着我的马走。”他把尸体运到岩洞里,用石头密封了洞口。然后便无目标地由着马随便走。走了十几里地,忽然找到了路,出了山,则是哈密的地界了。哈密游击官姓徐,是纪晓岚在乌鲁木齐的老相识,于是咸宁便投奔到他的衙门等候纪晓岚,纪晓岚一行因为寻找咸宁,晚了两三天才到。主仆二人见了面,紧紧抱在一起,不胜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