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 / 1)

温福对纪晓岚很是倚重,二人经常聊天到深夜。纪晓岚喜欢喝茶,以“茶星”自号。对茶的品鉴,也自有识力。新疆人饮茶,以“附茶”为主,“附茶”是产于湖南益阳的一种发酵的粗茶,因口味颇似土茯苓,又称“茯茶”,有去油腻、生津止渴的作用。纪晓岚在福建当过学政,遍尝名茶,可到了新疆,也只能入乡随俗。倒是温福时常把他藏的好茶拿出来与纪晓岚分享。

温福善饮,而纪晓岚却滴酒不能沾,从那次醉酒后,温福喝酒时,就让纪晓岚以茶代酒,两人聊得十分投机,每一次,温福都喝到微醉方休。

纪晓岚也十分钦佩温将军的行事。

有一次,听说有个道士在乌鲁木齐街市上卖药,这个道士有妖术,有人看见他夜里投宿旅舍,临睡前肯定要从背兜里取出一只小壶,从里边倒出两个黑色药丸,便有两个少女陪他睡觉,到了早上少女便不见了。问他,他说压根儿就没有这样的事。

纪晓岚饱读诗书,记起《辍耕录》中讲述的故事,说这就是所谓“摄生魂”,这种法术吃了马肉就会破解。恰好军中刚死了马,纪晓岚便吩咐小吏暗中嘱咐旅舍主人,叫他问问道士,刚好有马肉,吃不吃?道士听了摇头:“不吃!不吃!为什么要吃马肉?”

纪晓岚越发怀疑道士来路不明,打算处置他。同事劝纪晓岚,不必根据别人的传言立案,让人把这道士驱赶出去也就行了。

温将军听说了这件事,对纪晓岚说:“如果深究,那就过分了。如果这道士害怕刑讯而胡乱招供,事关重大,又没有确切证据,怎么收场?驱逐出去也不合适,如果他到了别的地方,或者酿成事端,而后说曾长住乌鲁木齐,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形迹可疑的人,各个关卡应该盘问检查,证据确凿,移交主管衙门。如查不出真实证据,把他送回老家本分务农,不让他蛊惑百姓,不也很好吗?”

纪晓岚十分钦佩温福处理事情的稳健和果断,觉得自己在温将军身边真是获益良多。

印房里有一位担任翻译的笔帖式名字很特别,叫作“乌鲁木齐”。纪晓岚曾问他为什么取了这么一个名字,乌鲁木齐说:“算起来起这个名字时,是在平定西域前二十多年。我刚一落生时,父亲梦见祖父说:‘你的儿子的名字应该叫乌鲁木齐’,并用指头写了这几个字。父亲醒来,也不知这几个字的含义,但梦中事历历在目,便起了这个名。没想到后来我果然从军来到了这个地方。”

乌鲁木齐说完问纪晓岚:“纪先生,您说这是怎么回事?”

纪晓岚说:“大概人生早有定数吧。”又说,“乌鲁木齐不是维吾尔语‘好围场’的意思吗?或许是你父亲盼着你能有一片好围场。”

这个地方叫乌鲁木齐,印房笔帖式也叫乌鲁木齐,为了不让人名地名相混,纪晓岚就把他叫“印房乌鲁木齐”。

印房乌鲁木齐陪纪晓岚到城里城外闲走,带他登上城北关帝庙的剧楼,此楼全木结构,年代不远,雕梁画栋,都是中原规制。正面一个戏台,站在上面,整个城郭历历在目。

乌鲁木齐城郭不大,却分成旧城新城两个部分。乾隆二十三年(1758),驻扎在乌鲁木齐的清军在乌鲁木齐河东岸筑城,这里曾是明代居民聚集区。城周围只有三里左右,城墙虽是夯土而筑,但十分坚固。乾隆皇帝亲自赐名曰“迪化”。乾隆三十年(1765),又在土城以北筑新城,温福奏请把迪化移于新城,原土城则称为“旧城”。

晚上到旧城的南关北关夜市逛逛,也十分惬意。

乌鲁木齐的富商大贾都聚居在旧城,所以南北二关的夜市十分热闹。一到太阳落山,旧城一片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南北二关的买卖铺子家家店门大开,沿街摆满了各类买卖摊子,有内地杂货,也有本地土产,巴达木、葡萄干、杏干、棉花,还有玉石、古器、珍玩。哈萨克各部牧民甚至赶来了牲畜。不过官府对哈萨克商人的限制政策是很严厉的,只准许他们以货易货,不准互相赊欠。他们带来的牲畜,也要由官府挑选,以茶叶、布匹、绸缎、棉花等交换,然后才能与普通市民交换。他们的贸易也不用交税。

纪晓岚从南关走到北关,一直走到夜市散了,沿街买卖铺面也熄了灯火。他正要离去,却听到巷子里传来阵阵琵琶丝竹之声。那乐声曼妙无比,且此处一响,彼处应和。纪晓岚问印房乌鲁木齐,这琵琶丝竹可是来自歌楼伎馆,为什么这些场所要等夜市散了才开张?

印房乌鲁木齐说:“这不是歌楼伎馆的乐声。是那些做买卖的商人,劳累了半夜,自家弄弄琵琶、弹弹丝弦来自我娱乐一下,这种习俗早就有了。这里的行商大多数来自江南诸省,所以他们弹的也都是江南的曲调。”

节交立春,温总兵举办“春盘之会”,大家还分到了来自南国的朱橘和柑子,这些果品经过万里关山运到新疆,自然十分珍贵,虽然吃起来带着冰丝,可那沁人心脾的甘甜却让人已然忘记了身在西域边城。

印房乌鲁木齐是个热心肠的人,他送给纪晓岚几只小狗,其中一只小黑狗,全身黑色,没一根杂毛。纪晓岚给小黑狗起了个名字叫“四儿”。

“四儿”非常聪慧,善解人意,纪晓岚一回来,它早早能听到脚步声,一直迎出来,不停地摇着小尾巴。纪晓岚刚脱下靴子,“四儿”就把蒲鞋叼到纪晓岚脚边。这只小黑狗成了纪晓岚的一个忠实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