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 / 1)

乾隆二十六年(1761),纪晓岚充京察一等,以道府记名。充庶吉士小教习,《方略》馆总校。有一段时间,翰林院里的八九个青年翰林与同馆争名相轧,互相制造流言蜚语,中伤异己,甚至到了要上弹章的程度,纪晓岚也给牵扯了进去。纪晓岚十分苦恼,心情坏到了极点。和朋友们在一起相聚,平日活跃幽默的他却常常一言不发,唯有叹息。同在翰林院的好朋友曹慕堂,一向仗义执言,此时拍案而起,大声疾呼,又邀众人同去找掌院理论,要求出示告发者姓名及佐证,列于弹章。掌院沉吟久之,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但纪晓岚因此元气大伤,这是他平生经历的第一次宦海风波。由于这个事件,他也对人心之险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纪晓岚一生最恨小人。这场翰院风波也让他成熟起来。

但与此同时,他的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头昏眩,全身乏力,只好请了病假,闭门养疴。几个月轻闲下来,专门教授几个子侄读书。从这一年开始,科举增加了律诗,纪晓岚既点定《唐试律说》,粗明程式,又从近人选本中,每天取若干首为子侄辈讲授,半年多之后,又得诗二三百首。儿辈以作者登科先后排纂成书。这部书起于康熙庚辰,又止于本年乾隆庚辰,因此起名曰《庚辰集》。为了便于子侄辈考询字义,他的门生李文藻、吴钟桥、张天植、孟生蕙等为之作了注释。该书共五卷,第一至第四卷为馆阁诗,第五卷为试卷行卷。这部书后来刻入纪晓岚编纂的《镜烟堂十种》中。

身体稍好了一些,他回老家归葬母柩,又去拜谒了献王陵。

他还去了沧州探望舅舅。纪家有庄田别墅在上河涯,别墅名“水明楼”,与外祖张棻(字雪峰)家“度帆楼”,都是临京杭大运河而建,是临河观景的绝佳去处。小时候,他常随侍祖母到上河涯别墅消夏。推开楼窗,帆影桨声,尽收眼底耳中。如今物是人非,只有寻常夕阳芳草依旧。

沧州甜水井的一位尼姑慧师父,不知怎么听说翰林纪晓岚到了,也赶来相见。这位慧师父,差不多快八十岁了。纪晓岚从小就认得她,因为她常到外祖父家走动。那时只知她是一个持戒很严的佛门弟子,平时连糖也不吃,说糖是用猪油做的;不穿皮衣,说穿皮衣跟吃肉一样;也不穿丝绸,认为一尺丝绸是一千只蚕的命换来的。供佛的面食,一定要亲自做,说市上卖的,加工时都用脚踩,生怕买来的不干净。烧香时,她一定要用火石打火,认为灶火不干净。她的斋饭清淡,自给自足,从来不忙忙碌碌去募化。纪晓岚记得,外祖家有一位女用,施舍给慧师父一匹布。慧师父审视了好久之后,对这个女用说:“施舍必须是自己的东西,才能成为功德。府上因丢了这匹布,有好几个丫环挨了打,佛怎么能接受这样的布施呢?”女用只好坦白说:“原来以为有几十匹布,未必能一一查点,所以就拿了一匹。不料连累别人挨了打,天天诅咒,我的心中实在不安,所以把这匹布施舍出来,以忏悔赎罪。”慧师父把布扔还她说:“你为什么不偷着送回原处?这样别人也可以得以洗清,你也能够心安。”那位女用死了几年之后,慧师父的徒弟才把这事讲了出来。

这次慧师父听说新点翰林的纪晓岚回到家乡,便来找他,求他为佛殿写一块匾。纪晓岚文采好,但不善书法。他向来敬重慧师父的德行,盛情难却,就让擅书的弟子赵春涧代笔写了。慧师父来取字,纪晓岚以实相告,慧师父合掌说:“阿弥陀佛,谁写的就题谁的名字,佛前不能打诳语。”换了赵春涧的名字,才拿走了。慧师父慕名而来,却得实而去,名至实归,这种诚谨,给了纪晓岚一次灵魂的洗礼。

纪晓岚由此想起献县景城天齐庙的一位和尚三师父,他也一样受到一方乡亲的敬重,大家都称他三师父,反而把他的真名忘记了。他不像天齐庙里其他的和尚那样,托钵四方游食,而坚守师祖的教训,既没有名山大刹中知客僧的那种市侩气,也没有法座禅师那种娇贵气。三师父守戒十分勤苦,即便是千里路程,也背着包袱步行,从来不乘车骑马。纪晓岚的长兄纪晫有一次在路上碰见三师父,苦苦邀请他上车,他始终不肯。不论是官员还是贩夫走卒,只要来到庙里,他都一视同仁,礼数不会因官员而增加,也不会因百姓而减少。不论布施多的还是布施少的,或者不布施的,他都同样对待,从不看人下菜碟。诵经之余,只屏气凝神,端坐于一室中,以至来人以为大殿里没有人。看起来,三师父的行藏不过如此,但乡里男女老少,没有不说三师父道行清高的。问乡里人,这位三师父道行表现在什么地方?清高又表现在什么地方?人们却茫然无以回答。纪晓岚一直困惑,这位三师父一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却能够感动人心,到底凭的是什么?

纪晓岚就这个问题向父亲请教,纪容舒说:“据你所见,这位三师父有不清高的地方吗?没有不清高的地方,就是清高。你认为必须像飞锡、杯渡那样才算得上是‘善知识’吗?慧师父和三师父,这一尼一僧,也算是佛门中特立独行的人物啊。”

[1]见《高宗实录》卷五四二,乾隆二十二年七月癸卯条。

[2]见《翰林院侍讲寅桥刘公墓志铭》,《纪文达公遗集》卷十六。

[3]见《郎潜纪闻》卷八。

[4]见刘权之《纪文达公遗集序》。

[5]见《浪迹丛谈》卷七。

[6]见《纪文达公遗集》文卷十二。

[7]见《滦阳消夏录》卷二。

[8]见《滦阳续录》卷六。又见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

[9]见《审定史雪汀风雅遗音序》,《纪文达公遗集》文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