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荀子:一个哲人的精神洁癖 一、荀子是儒家还是法家(1 / 1)

人文九课 何香久 1485 字 2个月前

荀子对于在座的有些朋友来说可能是个相对陌生的人。有的朋友可能知道诸子中有一个叫荀子的人,但他有过什么贡献,做过什么事情,写过什么书,提出过什么思想,可能很多朋友就不甚清楚了。不像一提起孔子,就会想起他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说到孟子,就会想到他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到老子,就会想起他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可是说到荀子,很多朋友就一下子想不起荀子说过什么话。

在讲荀子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弄明白的一个问题是:荀子是儒家还是法家?

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正是“评法批儒”时期,法家被抬到了九十九天之上,儒家被踩到了十八层地狱之下。因为我会画画,学校就让我画了很多法家人物的画像,挂在教室里。那些法家人物中头一个就是荀子,还有他的学生韩非、李斯以及商央、桑弘羊等人。后来我父亲看到了我画的法家人物,他说:你画的那个不对,荀子不能算是法家,他是儒家才对。我说:我是按照上面交下来的样子画的。如果荀子是儒家,那么他就是被批判的对象了。

总之从那个时候我就对这个人感兴趣了。

但是后来我发现荀子算是哪一家还真是个问题,一个很难一下子说清的问题。

但是这同时又是一个必须说清楚的问题。我们先留着这个悬念,看看荀子的生平。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他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赵国在哪个地方呢?就在现在的山西省南部安泽县一带。荀子的生卒年月,在历史上一直存有争议,有人认为他生于公元前314年,卒于公元前217年,活了93岁。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荀子生于公元前317年,卒于公元前221年,活了97岁。荀子为什么又称孙卿呢?他到底是姓荀还是姓孙?对这一点说法也不一样。一说是汉代为避讳汉宣帝之名而称孙,另一种说法是荀和孙是近音字,因为俗音不正,故而荀又读作孙。《荀卿别传考异》就指出:“战国末,宗法废绝,姓氏混一,故人有两姓并称者。”荀为姓,孙为氏,所以荀子又被称为孙卿。孙为公孙之后,各国都有孙氏,为了与他国的孙氏加以区别,晋国孙氏又以荀为姓。“卿”是个尊称,为列大夫之长。荀子从五十岁时出来游学,到什么地方游学呢?他到了齐国,齐国的临淄有一座稷下学宫,非常有名气,相当于现在的北大,或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各国一些有志于学的人都往这儿投奔。

我们知道,荀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周王朝的统治已经完全分崩离析,大国争霸,小国争强,各诸侯国不断变革自己的政治和经济战略,争夺生存权和发展权。同时,那个时期各国的思想文化都非常活跃,持有不同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的学者,成为各国诸侯的幕僚,软实力的竞争时代开始呈现了它异彩缤纷的景观。

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为了争夺软实力竞争的霸权,在临淄修建了一座高等学府,这座高等学府就是稷下学宫。这座学宫非常气派,高门华屋。到这里来游学的人,来自于各个国家,所以这座稷下学宫也就成为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由于后来齐威王和齐宣王也非常重视软实力的建设,礼贤下士,学宫因此进入鼎盛时期。在学宫的学者,年长的博学者称“稷下先生”,年幼的从学者称“稷下学士”,齐宣王时,给学者们的待遇非常优厚,让他们奉领大夫的厚禄,享受大夫级别的政治和物质待遇,号称“列大夫”。学问最出色的尊长者则被推举为祭酒,也就是相当于大学校长或社科院院长的角色。荀子曾三次被推选为祭酒。《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这样记载的:“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荣誉。

荀子和孟子,都是稷下学宫中有名的学者。他们的老师根牟子、虞卿等,都是名重一时的儒学宗师。稷下学宫的各家学派,如宋钘的墨学,魏牟的道学,田骈、慎到的法学等,也为荀子治学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野,所以荀子后来成为集先秦文化之大成的重要学者。

荀子很出色,三次做祭酒,在那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就很不好混了。《史记》记载:“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有人在齐襄王面前进荀子的谗言,打小报告,告黑状,荀子呆不下去了,不得已去了楚国,到了楚国以后,楚国的大臣对相国春申君说:“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皆兼天下。今荀子天下贤人也,君藉百里之势,臣窃以为不便,于君若何?”意思是说,商汤以七十里的地盘、周文王以百里方圆的地盘,都得了天下,荀卿是天下贤人,以百里之地而渐起称王,到时候您怎么办呢?春申君以为有道理,于是婉言谢绝了他留居楚国的请求。荀子于是又到了赵国,被任命为上卿。不久,又有人对春申君说:“昔伊尹去夏之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齐强而鲁弱。由是观之,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善,其国未尝不安也。今荀子天下贤人,何为辞而去。”意思很明白:当年贤人伊尹在夏国呆不下去而去了殷地,结果是殷人王天下而夏却灭亡了。管仲在鲁国无立足之地,去了齐国,结果是齐国日益强盛而鲁国运势衰败。从这个例子看,贤者之所在,不会危及国君,更不会给国家带来不安定的因素。荀子是天下贤人,为什么这里就留不住他呢?春申君觉得有道理,就召回了荀子,任命他做了兰陵令。兰陵在今山东枣庄峄县,在荀子任职前有十二个县,荀子任职时,鲁国被灭亡,兰陵的范围就更大了。大县的行政长官为令,小县则为长,当时的兰陵是大县。

荀子做兰陵令,直到春申君死,为官十八年,推行王道,深受民众拥戴。春申君在考烈王死后被杀,荀子的兰陵令也被免职。但他喜欢这块土地,遂把家安在这里。他在这里著书立说,培养后学,李斯、韩非都是他在这里培养出的学生。又据史料记载,荀卿授《诗经》于鲁国毛亨(后毛亨在河间设君子馆授《诗经》,其学渊自荀卿),授《春秋左传》于阳武张苍,传《谷粱春秋》于鲁人申公。又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荀卿善为《易》,得子弓之传也。刘向也考证仪礼为荀卿之所传。从这些零散的记录中可以看出,荀子真是博学的人。他精通易、诗、礼、春秋,是集先秦文化之大成而承先启后的一代宗师。

荀子的著述,《史记》所说有“列著数万言”,今天见到的有三十二篇,由唐代东川节度使、刑部尚书杨倞整理编纂为《荀子》一书传世。

荀子的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将孟子与荀卿合为一传。在元代时,荀子是仅次于“亚圣”孟子被尊为“伯圣”的。即中国的第三位圣人。第一位是孔子,第二位是孟子,第三位就是荀子。这很了不起啦。近代思想家章太炎把荀子与西方哲圣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相提并论。著名学者梁启超也认为:中国两千年的文化实质上是荀子文化。因为在先秦之后,荀子的学生李斯和韩非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继承了荀子的思想,建立了封建等级制度,而这个制度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荀子的影响虽然很大,但是长期以来,他的学说和地位却一直受到质疑和排斥。把荀子排除在儒家之外,不是当代的错误,从宋代就开始了。理学家程颐、程颢这两个人,特别反对和攻击荀子的学说,将荀子排除于儒家之外。这种情况到了近代才得到改变。但在“史无前例”的年代中,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荀子又被列入法家之列,为极端主义理论服务,这是荀子自己万万不会想到的。

我们今天,应当还荀子以儒家的地位。

荀子不是法家,他是不折不扣的儒家!虽然,他是儒家中的一个“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