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检察院梁文平院长在答记者问时说的一句话让我感动:“搞了这么多年政法工作,我理解,腐败现象从某种角度分析,也是一种‘文化营养缺乏症’”。这句话说在点子上了。
遏制职务犯罪,需要法律、体制、机制的保障,更需要文化的力量。
因为预防文化的结果就是营造“制度文化”。
我们先来看什么因素造就了贪官。
首先是权力的膨胀引发的私欲的膨胀。权力可以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可以导致绝对的腐败。我们往往把这一点归咎于制度和机制——干部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的蔽端,却很少从文化上去找根源。私欲,包括对财富的占有欲,是人的原欲。人的私欲是难有止境的,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这种难有止境的私欲如果因一定的权力或绝对的权力而膨胀,就会变得非常强大,没有底线,而且会产生连锁反应。为什么一条高速通车、一幢大楼站起来会倒下一批贪官?为什么每一场矿难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官煤勾结”的大背景(2005年8月的一次清查“官煤勾结”活动中,仅山西一省就清出了922名官员投资入股煤矿)?就是这个道理。钱权交易的发生,首先是权力能产生超利润的要素。
从一些干部蜕变的例子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过程,比如某个领导一直是廉洁自律的,因为偶然的原因得了数目不大的一笔贿赂,从此“激活”了贪欲的细胞,最后变得胃口越来越大,一直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二是社会大环境使然。不用避讳,我们正处在一个时尚化的消费时代,这个时代的显著特色就是终极价值的滑坡和信仰的崩溃。“笑贫不笑娼”的普遍标准又加上了“笑贫不笑贪”。尽管人们都咬牙切齿地恨贪官,但对有权有钱的“官”心里还是很羡慕的。腐败好比是“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亲口尝到这块“臭豆腐”的人是很容易上瘾的。所以,一些腐败分子更是把勤“捞”致富当成了人生目标。什么人生的终极价值、道德良知、党性原则,统统可以扔到东洋大海里去。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就是一个典型。要说胡长清也算个苦出身,生长在湖南常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小时候放过牛、砍过柴,什么苦都受过。每天上学要走八九里山路,还要挑上二十多斤萝卜到镇上去卖掉,才能挣回上学买书本和交学费的钱,因此他的脖子后永远留下了小时候被扁担压出的疤痕。为了他能上学,他的两个姐姐只好中途辍学。可是他当了官之后,他的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私欲随着职务的变化不断膨胀。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热衷于疯狂地为自己聚敛财富,恣意于猎取美色,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在担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长助理、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室主任期间,先后收受他人财物90多次,收受贿赂达545。55万元,另外还有161。77万元巨额财产来路不明。最终自食恶果,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被判死刑的省部级干部。说到自己堕落的原因,他说:“看到人家下海了,手头上有钱花,接触了一些有钱人和做生意的老板,看人家生活得很自在,出入高档酒店,坐豪华汽车,喝洋酒,穿名牌,还带着小姐,心里就有几分羡慕。可想想自己从政,身份不允许,条件也不具备,思想上先忍着。”所以,他才铁下心要吃这块“臭豆腐”。
世俗生活的领域是人生存的第一场所。所有的人生状态在这里形成,人生的第一层意义也在这里发生。世俗的境遇是任何人都难以摆脱的,因为这是完整的人生的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孔子是肯定人的私欲的。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