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庄子对人的发现(1 / 1)

人文九课 何香久 1683 字 2个月前

庄子生逢乱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自然会比老子更深一层,他更深刻地体察到人类随着文明的发展,除了使自己充实发展外,同时也不断受到某些“文明”的“遮蔽”,从而使人的真正自我不得显彰,乃至于丧失。针对这种人的本质的异化,庄子进一步提出恢复人的真正自我的要求,并为此建立了反异化的超越思想体系。

神人、至人、真人在《逍遥游》中,庄子如此描绘他心目中的“神人”,貌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冰雪,淖约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在《齐物论》中,他如此描述“至人”的形象: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在《大宗师》中,他描述的“真人”是: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若此。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什么叫作“不逆寡?”所谓“逆”,是“违逆”之意,“寡”即“失”。“不逆寡”就是不以失败为不顺利。那么“不雄成”又是什么意思呢?很直接的意思就是不以成功逞雄。“不漠士,”即是不把任何事情放在心上。

从上述关于“神人”的描述中可以看到,虽然表面上是在写一个玉洁冰清、不食人间烟火,能自由遨游于四海之外的女神,但是,只要透过这种表面描写,就不难领悟到,庄子不过是借此比喻一种他矢志追求的精神——即超越于乱世之中不为物蔽物累的自我之精神,其中,“其神凝,使物不疵疠”,画龙点晴地道出了这种追求的真谛和对于使人受物蔽物累的乱世的抗议。

在关于“至人”的描述中,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神力的人物形象,巍然屹立于天寒地冻、山崩海啸之中。但是,透过这种形象,庄子所描绘的,也正是一种任何力量也压不垮的精神——“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这种对于自我的超越,就使精神得到了巨大的解脱和自由。

同样,在关于“真人”的描述中,庄子也在借一位不惧孤立、不为事功**的人物形象,也就是一位经过知识修养得道的人物形象,喻指他所追求的即使在水深火热中也要保持自我本性的理想境界。

庄子是追求人生的大境界的。

他在著名的篇章《逍遥游》中说,在远之又远的地方,有一个辽阔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里面有一种鱼,宽度足有几千里,而那长度就没有人知道了。这种鱼名叫“鲲”,在那里还有一种鸟,名字叫“鹏”,脊背如同高大的泰山,羽翼像遮天的乌云,搏击长空,盘旋而上,高达九万里。驾着云气,背负着青天,而后向南飞,它是要到南海去。小雀看到了便嘲笑它:我腾地一下就飞起来了,大不了飞上几丈高就下来,在蒿草之间飞来飞去,这也就算是飞翔的极限了,它这是要飞到哪里去?

小雀无论如何也不理解大鹏的志向,因为它与大鹏处在根本不同的两个境界。

庄子告诉人们,懂得小道理的人不懂得大道理,处在小境界的人不能理解人生的大境界,因为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体验,知了到了中秋就死了,所以它不知道一年中还有冬天,朝生暮死的朝菌永远也不知道三旬为一个月的事情。

《庄子.外物》篇还讲过一个“任公子钓大鱼”的故事:

任公子做了大大的鱼钩和一根又粗又长的鱼绳,鱼钩有多大?——用五十头犍牛做鱼饵。任公子蹲在会稽山上,把鱼竿甩到东海之中,一天又一天在那里等着,可是一年过去了,并没有鱼来上钩。后来终于有一天有一条鱼游了过来,吞下了他的鱼饵,将鱼钩深深卡在了咽喉之处。它急忙向海底窜去,把海水搅成了一个山谷一样的大漩涡,它奋鳍上扬,掀起山一样的波浪,海水震**,惊动鬼神。任公子钓得这条大鱼,做成腊肉,自制河(即今淅江)以东到苍梧(九嶷山)以北,没有未曾吃过他这条鱼的人。庄子由此发表议论说:平时用小鱼竿到小河沟里去钓那些小鱼,要想钓到大鱼自然是不可能的。那些把没有价值的小计谋去向当政献计献策的人,距离通达的大道实在是差得太远太远呢。

任公子期待了一年没钓上鱼来,不是他钓鱼的技术不过硬,而是他的志向在于钓到震动乾坤的“大鱼”,所以他用的鱼钩很大、很大,他用的鱼绳又粗又长,脚蹲浙江的会稽山就能把鱼竿甩到东海之中,仅鱼饵就有五十头犍牛。这样的志向,不成则已,一旦成功,就会惊天动地,惠及天下。这就是最大的价值。

庄子讲这个寓言的用意很明显,他号召人们做“大人”而不要做“小人”,做一个将自己与他人的界限完全泯除、物我两忘,甚至连小人也可认包容的“大人”。这就是最核心的人格自尊。这个问题我们接下来会拓展开来讲。

关于人格的自尊中国的传统人格自尊源于老庄。

老庄意境提供的思维方向,也就是人格自尊的方向。它告诉人们,人生在世要追求物质,因为没有特质,人就不能生存,但除了物质追求外,还要有精神,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高于万物,贵于万物,与天地同大。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是人生之必须。庄子倡导一种“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天下》)的人生大境界,把“利他”作为第一追求,从超时代性的角度看,这对现代人树立人格自尊,具有深刻的影响。

庄子把道的追求当作人生的终极追求,把修养精神的境界视为人生的终极价值,他提出修养精神的一套程序,即“坐忘”——“心斋”——“悬解”——“见独”。

刚才我们说了,庄子推崇真人,真人就是能体悟大道,驾御大道的人,是庄子心目中最高尚的人格代表。

什么是“坐忘”——即坐在那里,静下心来,把一切都忘掉。把一切都忘掉了,那在自己心中就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包括身外之物和自己的身体,还包括自己的聪明和自己的心智。把一切都忘掉了,那在自己心中就剩下了一片朦胧,形成了一团浑沌,庄子把它叫做“大道”。认为这就是大道的状态,就与大道融为了一体。

在《大宗师》中,他讲了一个“颜回坐忘”的故事,说颜回向他的老师孔子说自己精神修养有了长进,但每次孔子都认为他还有差距。最后颜回说到了自己的“坐忘”,并由此通过二人的对话,解释了什么是坐忘——“隋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意思是把自己的四肢身体都抛掉,把自己的耳聪目明都除掉,离开自己的形体,泯灭自己的智慧,与浑沌的大道融为一体。

“心斋”是什么,从字意上讲,就是将心境打扫干净。在《人间世》中,庄子讲了“颜回将赴卫”的故事,颜回要去卫国,特来向老师孔子辞行,孔子问他去卫国干什么,颜回说要去劝说卫国国君改邪归正。孔子认为颜回的自我修养还没有达到劝说卫君的水平,但他愿意听一听颜回劝说卫君的办法,颜回讲了许多办法,孔子都说不行,最后颜回请教老师,孔子要他先去“心斋”,然后再告诉他,颜回不知“心斋”是什么,孔子就告诉他说,就是要把心境打扫干净,使之像大气那样虚空,以虚空的心境与外界相感应。

为什么要把心境打扫干净?因为只有把心境打扫干净,大道才能进入心中,就像虚怀若谷,万物都自然向大地归附一样。

大道进入了人的心境,人也就与大道融为一体了。人与大道融为一体,心中也就没有了外物,没有了自我。

何谓“悬解”,悬解就是从外物的纠缠中解脱出来。庄子将心境洁净称为心斋,将心中无物称为坐忘。他认为人的心思陷入物欲之中,让外物充满心境,那就像是把自己捆在了物上,头朝下似悬起来,一切听从外物的支配,没有了自己的主动和自由,这才是人生最可怕的事情。

庄子的意思是说,人被绳悬在空中而不能自己解开,是因为绳子捆着脚,人们心中有烦恼而能自己解开,那是因为有物欲捆着心。只要将外物从自己的心中排除出去,不受外物左右,一切都顺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见独”为何物,见独即是体悟大道,因为大道是混然一体独立不一的,所以庄子将心中体悟大道,称为见独。

——既然心中只有“独”而无他物,他就没有了古今和生死的区别。“见独”是排除外物的最后结果。当人们不但将天下的得失排除到心外,而且把世间事物排除到心外,把自己的生死排除到心外,最后达到心中无一物的境界,才能进入那虚空且光明的境地。

庄子的“坐忘”——“心斋”——“悬解”——“见独”的涵义,是一种内心修养,一种精神活力。用这种崇尚精神的学说解读现实人生,可以激励我们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