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孔子怎么当老师(1 / 1)

人文九课 何香久 2334 字 2个月前

孔子这一辈子,从事过很多职业。年轻时当过仓库保管、会计、牧场管理人(牛倌、驴倌)、吹鼓手、相(婚礼、丧仪主持人)等等,三十岁左右从事儒业,当老师;五十岁出仕当官,五十六岁后周游列国,六十九岁后回到鲁国,仍然教书育人,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岁月。大概他一生最为辉煌的事业,就是当老师了。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老师,之所以这么说,首先是因为孔子前无古人地创造了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开创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依靠他卓越的教育智慧,培养了大批人才。他是把当老师看作他实现生命终极价值的职业的。

孔子那个时代,学校有官学,有乡校,孔子则自己开创了一种新的办学模式,那就是自主招生,开门办学。“有教无类”,只要愿意来学习,不管你出身是贫贱的平民还是贵族,也不问你是从鲁国来还是从齐国来,也不管你年龄大小,只要想学你就来。孔子办学的大门向民众敞开,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让平民与贵族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力,孔子开创了先河,孔子是中国私学第一人。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很伟大的创举。

孔子到底有多少学生?我们通常说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实际上也是《史记。孔子世家》的记录“盖子弟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又说“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登堂入室而且得到真传的有七十七个人。有一部重要的资料是《孔子弟子籍》,那上面也记录孔子入室弟子是七十七人。

孔子的学生,有鲁国人,也有来自齐、燕、宋、蔡、卫、郑、卞、陈、秦、吴、楚等国人。年纪最小的,有总角童子;年纪大的,有只比他小六岁的颜季路。这个人就是他最喜爱的学生颜回的父亲。

这些学生,有“先进”“后进”之分,所谓“先进”,就是早一批的学生,“后进”则是晚一拨的学生。

第一批学生,是他从事平民教育的第一阶段,也就是他三十岁开办私学到五十岁出来做官这个时期招收的学生,比较出名的有以下几位:颜无繇(也就是颜回的父亲),他比孔子小六岁,在孔门弟子中是年纪最长的一位。冉耕,也就是冉伯牛,伯牛是他的字,他比孔子小七岁,是得麻风病死的。仲由,字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他是一直追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弟子,以勇武著称,性子很暴烈,因此常挨老师的批评。漆雕启,字子开,比孔子小十一岁,受过刑,是个残疾人。闵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是有名的大孝子。冉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二十九岁,以政事称。宰予,字子我,以言语称,在“四科十哲”中名列言语科。颜回,字子渊,比孔子小三十岁,以德行称,在“四科十哲”中名列德行科。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端木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以言语称。在“四科十哲”中列言语科。子贡的口才在孔门弟子中是数得着的,他长于外交,又善于经商,这些都得益于他的口才。孔子死后,他守墓六年,在孔门弟子中威望极高,差不多就成了掌门人。

第二批学生,是孔子从事平民教育的第二阶段,也就是他仕鲁四年、周游列国十四年乃至于生命的最后五年即五十一岁到七十二岁这个时期招收的学生。比较出名的有以下诸位:原宪,字子恩,比孔子小三十六岁。澹台灭明,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据说他面相很丑,但很有才干,他后来在楚国办教育,也有很多弟子。公西赤,字子华,比孔子小四十二岁,以好礼著称。有若,字子有,比孔子小三十三岁。他最大的特点是长相酷似孔子,简直可以表演老师的“模仿秀”。这样的事他还真干过。《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孔子死了以后,弟子们很怀念他,因为有若长相酷似孔子,就共同推举他扮演老师的“真人秀”,接受众弟子朝拜。弟子们也像孔子在时那样向他提问题,一连提了两个问题他都答不上来,“默然无以应。”于是让弟子们赶了下来。还有卜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在学业上成就很大,是汉代经学的鼻祖。言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五岁,以文学称。曾参,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后被推崇为道统的代表人物。颛孙师,字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曾从孔子游于陈、蔡。司马耕,字子牛,他是宋国的贵族,他的哥哥司马桓魋曾差点把孔子杀了。

孔子的学生中,除了司马耕、南宫敬叔、孟懿子这几个人是贵族子弟,大多数都是贫贱人家的子弟。这些人经过孔子的教育,大都成为有用的人才。他们有的出仕从政,在社会上担任重要职务。比如冉有、季路。有的成为博学之士,比如子游、子夏。有的成为新的儒派的代表人物,还有的成为文献家、教育家。

打开一部《论语》,字里行间活跳着他们的影子。

孔子怎么当老师?他收多少学费?

《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脩”是干肉,“束脩”就是一束干肉,每一束是十条。这是孔子那个时代馈赠的薄礼,孔子就以此为标准。如果按现在的计量标准每条干肉两斤的话,十条干肉也不过二十斤。现在猪肉在涨价,鲜肉每斤14元,二十斤的话是280元。也就是说现代的农民子弟花上相当于280元的实物学费就可以成为私学的学生。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一般百姓吃上肉不容易,所以孟子向往的理想社会是让老年人能吃上肉。虽然这样,一般的贫寒之家十条干肉还是应该拿得出的。初次报名拿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和学费,这个学生就算收下了,绝对是低标准收费。所以后世就用“束脩”这个词来代指学生敬老师的礼物或酬金,再后来就代指老师的薪俸了。虽然收费标准低得不能再低,然遇上家庭实在困难的,十条干肉也拿不出的贫困生,就把这也免了。比如那位住在破旧的胡同里,用竹筒吃饭,用瓢饮水的颜回,我们无法知道他是不是免了学杂费,但孔子尽心尽意地教诲他,爱他超过自己的儿子,并没有因为他贫寒而稍有怠慢。

孔子办的这所私学,没有固定的教室,他会根据学生的多少、气候的变化,随时变动上课的地点。有时在自家的庭院里,有时在院外的一片小树林里,那地方有几棵杏树,所以后来就被称为“杏坛”了。现在我们去瞻仰孔庙,在大成殿前有一个高台,上边建着一座朴拙的亭子,亭子上悬着金代文学家党怀英手书“杏坛”二字,就是当年孔子讲学的地方。直到现在“杏坛”依然是教育的代名词。

炎热的夏天,有时候他的课堂干脆就搬到河边上,大家在河里洗个澡,上了岸,一边晒身子,一边讨论学问。

如果上射箭之类的技能课,郊外的菜园就是教练场。孔子带着弟子们来上课,往往引来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群众。

孔子如何教育他的学生呢?

他可不是一天到晚板着面孔的冬烘先生,相反,他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友善、坦白的师生关系,自由自在、各抒己见地探讨学问,成为杏坛上一道特别的风景。他们讨论的内容,或关乎政治、或关乎哲学、或涉及人生理想,或仅是生活情趣,或纵论天下大事,或拉扯鸡毛蒜皮,大家或雄辩滔滔、面红耳赤,或和风细雨、沐如清风,或纵横捭阖、上下古今,或抽茧剥笋、如琢如磨。在这种教学相长的气氛中,大家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也增进了友情。

《论语。先进》中曾记录下一次师生关于人生理想的讨论:

某日,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个弟子陪老师闲坐,孔子说:我年纪比你们虚长了几岁,希望你们不要觉得拘谨。你们平日里总是抱怨:“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并请你们去做官,你们怎么做呢?

性急的子路抢先发言: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处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入侵,国内又有灾荒,如果这样一个国家交给我来治理,只须三年,就可以让这个国家的人民个个都变成勇士,并且明白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又问冉求:求你怎么样?

冉求说:只要有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一个地方,如果交给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让百姓富足,安居乐业。至于礼乐教化,则要靠高明的君子来做了。

孔子点头,再问公西华:赤(公西赤,字子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说:我不敢说自己很有本事了,只是想要这样学习:宗庙祭祀或国际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担任一个小小的司仪。

孔子又问曾晳:点(曾点,字子晳)你怎么样?

曾晳正在悠闲地鼓瑟,听到老师问他,把瑟音稀了,手指在弦上轻轻一拨,发出铿然之声,他把瑟推开,站起来回答:我只是想,暮春三月,厚重的冬衣开始換了轻盈的春装,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娃娃,一起到沂水岸边晒晒太阳,再登上高高的舞雩台,吹吹和煦的暖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

孔子听了赞叹说:“吾与点也!”意思是:我就希望和你一样啊!

这就是率真的孔子。

有时,他们的讨论也直接涉及生存的根本问题。

比如,孔子的学生中,有一个叫子张的,他出身低微,曾做过马市的经纪人,他向老师“问干禄”,也就是如何去谋一份工作,孔子回答:“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多听各方面的言论,有疑惑的放在一边,然后谨慎地说出自己有信心的,这样就会减少别人的责难;多观察别人怎么做的,有不妥的放在一边,然后谨慎地去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这样就能减少自己的后悔。说出话来很少被别人责难,做起事来很少让自己懊悔,你的饭碗就不成问题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教给学生文化知识和谋职技能,但更重视培养君子的人格与素养。

孔子教学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文,是历代流传的文献典籍;行,即德行、品藻;忠,对别人真诚,对事业执著;信,守信。

其次,是道、德、仁、艺。按照《论语。述而》说法,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个人的心志要在对至道的追寻上,根据于德,依托于仁,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这样才可以无所偏废,协调发展。

孔子采取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他倡导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因人施教、循循善诱、举一反三的方法,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让自己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孔子曾提出学习的四个境界:“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是说:可以在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起走上人间正道;可以一起走上人间正道的人,未必可以一起立身处世;可以一起立身处世的人,未必可以一起权衡是非。“共学、”“适道、”“立、”“权”代表学习的四个阶段。共学学什么?学做人处事的道理。适道适何道?适人间之正道。必须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如何谓之立身?立身即是守道。如何谓之权衡?权衡就是用道。这四种境界,贯穿于他整个们教育体系中。

孔子的教学,更突出的一点是坚持个性化教育。孔子的学生中,不但年龄档次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脾气性格不同,而且智力程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贤愚各异、良莠不齐。孔子总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的例子我们在《论语》中随时可以找到。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可以说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是一个重大突破。什么叫“性相近?”孔子认为,不论高低贵贱,人的本性都是差不多的。什么叫“习相远?”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主要是后天培养的习惯不同。性是“源”而习是“流。”源相近而流相远。《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就是从这里来的。孔子实行个性化教育,实际上就是强调对人性的培养。我们应该注意到,同样是向老师问礼、问仁、问孝,孔子对不同的学生回答是不一样的。

作有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人民教师,他所创造的人性化的教育理念,直到现在仍然有着迪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