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年孔子(1 / 1)

人文九课 何香久 1267 字 2个月前

孔子三岁时,他的父亲叔梁纥死了。

他的母亲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但是颜徵在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女人,她带上幼小的儿子,从叔梁纥的老家昌平乡郰邑搬迁到鲁国的国都曲阜阙里。这次迁家,影响了旷世文化伟人孔子的一生。

为什么要搬迁到曲阜呢,我想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颜徵在是叔梁纥的第三房夫人,她不到二十岁嫁给了年长她四十多岁的叔梁纥,而且是她自己心甘情愿嫁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对英雄叔梁纥的敬慕。她年轻貌美,又给叔梁纥生了一个健康聪慧的儿子,母以子贵,叔梁纥对她自然十分宠爱,而叔梁纥一死,她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甚至出现了一些危险的征兆。所以她必须带着儿子离开这个家。第二,曲阜是鲁国政治和文化中心,是贵族最集中的地方,当然也是六艺最兴盛的所在,当时有“周礼尽在鲁”(《左传。昭公二年》)之说。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对儿子的培养。第三,曲阜的阙里住着几家颜氏大姓,对孤儿寡母也会有些照应。由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所以颜徵在就很有主见地带上儿子迁居曲阜。

但是母子俩在曲阜的生活却是非常艰难的。但不管生活多么苦,颜徵在对培养和教育儿子却从来没有放松过,儿子是她惟一的希望和精神寄托。《孔子世家考》中有这样的记载“圣母豫市礼器,以供嬉戏。”连给儿子买的玩具,都是用于祭祀的礼器,用礼器当玩具,是为了让儿子学习礼仪。须知,一个人要成为贵族,他就必要精通“五经”和“六艺”。什么叫“五经?”就是指《诗》、《书》、《礼》、《乐》、《易》五部经典。《诗》是文学、《书》是历史,《礼》是社会规范,《乐》是音乐艺术,《易》是哲学。什么叫“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此处的“礼”,本来是祭祀鬼神的礼仪。后来引申为社会上一切礼仪。礼也是作为贵族首要的人格教育内容之一。“礼者,所以定国家、安社稷、存人民、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二年》)。“乐”,也是指音乐而言。但除了理论层面上的“乐”,更主要的是实际操作的技能部分。“射”,是指射箭的技艺。“御”,指驾御马车的技艺。“书”,此处特指造字及用字的方法。“数”,广义指自然之理,《荀子。富国》:“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作为“六艺”之一的数,则是狭义的数,即计算的方法。对“六艺”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五经”“六艺”是晋身贵族的阶梯,“经”代表经典知识,“艺”代表专门技能,具备这两个方面的知识,才有资格成为“士,”也就是说可以跻身贵族阶层了。

而“礼”则是这阶梯的第一步,也最难学。“五经”中的《礼》,是理论,包括《周礼》、《仪礼》,都相传由周公所作。而“六艺”中的“礼”则主要是指冠、婚、丧、祭、射、乡、朝、聘八大类礼仪的实际操作。已里边有很多繁文缛节,很难掌握。所以“礼”是六艺之首。

由此,可以看出颜徵在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所以孔子小时候经常玩的东西就是俎、豆之类的礼器,这些都是在祭祀时盛放供品用的,用木头制做,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高一尺二寸左右。孔子在游戏时练习按照规范摆放它们,并演习礼拜的种种程序。“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很多人讲到孔子生平时总爱引出这句话,用以证明从儿时孔子就对“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热情,殊不知,这却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煞费苦心的“人生设计”。

孔子的少年时代是在艰难中度过的。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论语。子罕》)我少年时代因为出身微贱,艰难困苦,所以就掌握了一些在人们看来很鄙陋的技艺。干过一些粗活儿,比如推车、砍柴、挑担乃至于后来给人家喂牲口、管仓库等一些贵族子弟不愿干的事。孔子又说他自己“十有五而有志于学”,(《论语。为政》)是不是进过阙里的乡校已无从考证,然而他的刻苦自学的精神却是为世代所景仰的。他没有固定的老师,谁有一技之长谁就是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就有可以成为我的老师的人。

十七岁时,他的母亲去世了。幼年丧父,少年丧母,人生的打击一连串接踵而来。孔子按照礼仪规范办理了母亲的丧事,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将父母完成合葬,这在当时是传为美谈的。这件事是记载在《史记。孔子世家》之中的。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去世时,孔子还小,母亲按照礼法的规定又不能到坟上去送殡,所以也不知道叔梁纥确切的墓址,在那个时代不时兴墓祭(上坟),岁时的祭祀是在家中进行的,所以孔子不知道他父亲到底是埋葬在什么地方。为了谨慎起见,先把母亲葬于“五父之衢”,也就是曲阜西南二里远的一个叫五父的大道旁,随后开始艰难地寻访父亲的墓址。孔子的孝行感动了周围的人,终于有一位郰邑车夫的母亲找到孔子,这位老太太说,他儿子当年参加过叔梁纥的葬礼,知道他埋葬的地方。于是她就带着孔子来到曲阜东边的防山,将叔梁纥的墓地准确地指认出来,孔子才把母亲移葬于此处,完成了与父亲的合葬。

命运带给少年孔子的不仅仅是丧母的哀痛和生活的艰辛,还有人格的屈辱。

母亲去世后的服丧期间,孔子遇到了一件事情。

什么事情呢?这也是记载在《史记。孔子世家》里的一个事件,孔子让鲁国大贵族季孙氏的家奴阳虎给羞辱了一顿。季孙氏就是季平子,他与他的两个哥哥孟孙氏、叔孙氏号称当时鲁国三大贵族。不但富甲天下而且掌握着鲁国的大权。在三兄弟中,季孙氏的势力又是最强的。这个阳虎虽然是个家奴,但由于深得主子信任,却十分威风,他不但掌握着季孙氏一家的操控之权,而且控制着整个鲁国的国政。孔子对这个人向无好感,在《论语》这部书中有《阳货》篇,孔子对他是十分不肖的。

那年季孙氏做了一个大举动,就是要宴请鲁国“士”一级的贵族。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当过郰邑大夫,按理说应说算是贵族中最低等级的“士”的。所以还在服孝中的孔子就去季孙氏家赴宴了。当然孔子不是为了吃一顿饭去的,他想到的是在那个宴会上会有很多头面人物出现,这是接触他们的一个机会。没想到他一到季孙氏家大门口就让家人阳虎给拦住了。这个阳虎非常蛮横地训斥孔子:“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季孙氏家宴请的是“士”,你孔丘算什么,谁请你了?孔子只能忍着羞耻默然而退。

这次打击,也更增强了他奋发自立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