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说到林则徐仰慕“梅妻鹤子”的精神境界,在任职杭嘉湖道时,修葺林逋墓。此外,在杭州,林则徐还修葺了明朝于谦墓,而在福州任职时,他修葺了宋朝李纲墓。林则徐用这些举动来追慕英雄,教育后人,而他自己也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英雄。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英雄壮举,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是,为什么林则徐可以做出如此英雄壮举呢?答案可以从他为官和交友的一些片段中去寻找。
清代各衙署公堂大多悬挂一个匾额,上面是康熙帝御笔“清慎勤” 三个字——清廉、谨慎、勤勉。林则徐以一生三十多年的为官实践,践行这三字的官箴。
林则徐从二十九岁到三十六岁,在京师做了七年小京官。他刻了一枚闲章,“读书东观,视草西台”八个字——“东观”为汉藏书之处,“西台”为唐御史之省,表明他励志既勤于学习,又清廉自守。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十六岁到五十四岁的林则徐,官场生涯进入上行道,从浙江杭嘉湖道,做到湖广总督。而且林则徐为官,多在江浙等富庶之区,官职也多为肥缺。他始终秉持“清慎勤”这三字为官箴言,展现出过人的能力和勇气,道光皇帝对林则徐是信任和重用的。
前面讲过,道光十八年(1838 年)十一月,林则徐来到皇宫,这一次是道光皇帝命他觐见。在很短的时间里,林则徐先后被皇帝召对十九次。接着,林则徐被授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
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初一,林则徐接任两广总督,投身禁烟第一线。六月,林则徐和邓廷桢把从英美烟贩那儿缴出的二百三十七万多斤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向世界宣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鸦片战争爆发后,九月,林则徐、邓廷桢被严加议处,接着被革职。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林则徐被遣戍伊犁。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林则徐在遣戍伊犁途经镇江的时候会见魏源。魏源(1794—1857)是清末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这两个人同宿一室,对榻倾谈。林则徐把他在广东收集的有关西洋的《四洲志》的全部资料交给魏源,希望他编纂介绍西方国家情况的《海国图志》。面临被遣戍新疆的噩运,林则徐竟然还在考虑国家大事,令魏源非常感佩。不久,当魏源听说林则徐临时被调到开封参加黄河抢险的时候,又赶来再度相会。两人定下《海国图志》之约,结下肝胆相照的情谊。后来魏源写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之长以制夷”,学习西方技艺,抵抗外国侵略。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黄河在开封祥符决口。道光帝派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前往督办河工,又命刚刚前往新疆的林则徐折回开封效力。早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年轻的林则徐到南昌充江西乡试副主考官,便与时任江西学政的王鼎结识,得到王鼎器重。此时他身处低谷,再见老领导,两人都悲喜交加。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到第二年二月,工程完工。王鼎晋升太子太师,而林则徐则仍旧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分别时,王鼎送别林则徐,依依不舍,老泪纵横。林则徐赋诗安慰他:“塞马未堪论得失,相公且莫涕滂沱。”(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您千万不要为我难过。)
王鼎愤愤不平,回到朝廷力争。道光帝倒没责备他,就让他退休了。过了几天,王鼎写下遗疏,弹劾大学士穆彰阿误国,然后关紧门户自缢,希望以死来警示皇帝。但是这份遗疏被军机章京陈孚恩毁灭。道光帝对王鼎突然死去虽有怀疑,但没有证据,便给予优诏悯惜。史载王鼎清操绝俗,生平不受请讬,也不请讬于人。请讬就是古代的拉关系、送贿赂、走门路。王鼎死那天,家无余赀。
魏源、王鼎,都是林则徐的真朋友!
再说林则徐。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从事业的巅峰跌入谷底,忍辱负重,远戍新疆。他克服了短暂的气馁,在五十八岁到六十六岁生命的最后八年里,虽远在新疆和西北、西南,仍然做出重大贡献。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林则徐带领两个儿子——十九岁的聪彝和十七岁的拱枢——由西安登程赴戍。林则徐写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二首,其中,就有传颂千古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对国家有利,我愿牺牲自己生命,难道会躲避危险、迎取好处吗?)
十一月初九,经连续四个月艰苦跋涉,林则徐父子抵达新疆首府伊犁惠远城。老友邓廷桢陪同进城,一同来到伊犁将军府拜见伊犁将军布彦泰等。在新疆的艰苦岁月,林则徐得到邓廷桢和布彦泰的鼓励、关心和照顾,结下深厚友情。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年底,林则徐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捐资开垦惠远城东的一块荒废土地,并开始筹备。开垦,须开挖一条大灌渠。林则徐提出“分段承修”的施工原则,并主动捐资承修整个工程中最困难的龙口首段。这个工程历时一年才完工。其间,林则徐带领他的两个儿子日夜奋战在工地上。大渠全长四百三十余里,浇灌了伊犁河北岸的二十多万亩农田。这是清代伊犁开辟屯田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乾隆、嘉庆两代的未竟之业,被当地人称为“林公渠”,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则徐的足迹踏遍南疆八城及吐鲁番、哈密,行程三万里。其间,浚水源,开沟渠,父子扯绳,进行测量,垦田近六十九万亩,提议给当地民众耕种,得到允准,为新疆的开发建设做出贡献。同时,林则徐以政治家的敏锐研究西部局势,提出海防和塞防并重,并预见:“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指出了沙俄对中国的威胁。
后来,清廷起用林则徐任陕西巡抚、云贵总督。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林则徐因病辞职回福建老家。十一月,疾病缠身的林则徐特意把行船在长沙岳麓山下湘江边停泊,派人招左宗棠来舟中见面。左宗棠(1812—1885)是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左宗棠和林则徐在舟中彻夜畅饮倾谈。当时,林则徐六十五岁,左宗棠三十八岁,两人神交已久,素未谋面,但一见如故。“湘江夜话”的经历对左宗棠产生很大影响,后来他经略西北,反抗沙俄侵略,为祖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道光三十年(1850年)九月,清廷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往广西,林则徐在途中病逝。
林则徐为官,始终以清廉、谨慎、勤勉为准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林则徐重视交友,以正直的人格结交正人君子为友,肝胆相照,相互感召,志同道合,同舟共济。这种君子之交就像一股清流,注入当时颓萎的官场。
林则徐生逢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他睁眼看世界,挺身抗侵略,以铮铮铁骨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是伟大的爱国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