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问我:应当怎样读书?其实,康熙帝的读书人生很值得借鉴。接下来就讲康熙帝终生读书:康熙帝读书有哪些诀窍?
康熙帝的读书学习,从五岁开始,到他六十九岁故去,其间六十四年,经历了四个阶段——少年好学,青年苦学,盛年博学,老年通学。少年读书,要在培养兴趣,重在养成习惯;青年读书,要在打下基础,重在扎实读懂;盛年读书,要在博览群书,重在融会贯通;老年读书,要在回眸人生,重在养生养心。
先说少年好学。康熙帝少年时期非常好学,由祖母、苏麻喇姑、保姆教他满语、蒙古语,由略通文化的张、林二位太监教他认汉字。玄烨从五岁开始到书房读书,汉人师傅教他读“三百千千”,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满洲师傅教他满语骑射。他有时读书痴迷,忘了寝食。祖母见他勤奋好学,说道:“你贵为天子,还要像生员那样苦读吗?”
童年读书,重在识字、句读和背诵。句读就是断句,古时候没有标点符号,要靠老师教给断句。这样,能识字,会断句,有了阅读能力,再背诵,就记在脑子里了。
康熙帝回忆说:“每天处理政务之前,五更就起床诵读,傍晚政务稍微空闲,再讲论琢磨,竟然因为过度劳累,痰中带血,也没有放松。” 他认为,“朕七八岁所读的经书,至今五六十年,还不遗忘”。
再看青年苦学。康熙帝十七岁时,举行经筵大典,就是由讲官给皇帝讲解“四书”“五经”等。康熙帝不满足于隔日进讲,命大臣们把经筵改为每天举行。他不满足于只是听讲,而主动提出师生互讲,加强讨论。
每天大清早,康熙帝就到乾清宫弘德殿听讲官进讲,然后到乾清门听政,从不间断。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乾清宫修缮,他搬到西苑瀛台暂住,也坚持不变。酷暑寒冬,官员奏请停讲。他让讲官暂停,但讲章(讲稿)仍照常进呈——老师停讲,他不停学。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在南巡途中的御舟上,在亲征噶尔丹行军夜宿的帐篷里,他还是孜孜读书,手不释卷。
然后是盛年博学。盛年康熙帝的读书学习,重在博览众取。他读儒家经典外,也涉猎史部的《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以及诸子百家,将经、史、子、集打通,汲取经学的治道、历史的治鉴、诸子的智慧、文学的涵养,提高自己的素养,提升治国的能力。他还遍读道、释、医、药、农、地理、治河之书,并学习西方的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医学、药学、测绘、语言、音乐、绘画、人体解剖等知识,在当时堪称学贯中西。
最后是老年通学。康熙帝老年的读书学习能够融会贯通。康熙帝强调:“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致约。”说明他读书学习,愈老愈纯,愈老愈通。
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帝在乾清宫院落正式设立南书房。这样,每天都有翰林在南书房值班,方便康熙帝随时请教切磋。下面举个例子,看康熙帝是如何学习书法的。
康熙帝自幼酷爱书法,临摹唐太宗、黄庭坚、米芾、赵孟 、董其昌等人的书帖,以赵、董为多,特别是在南书房,受到书法家沈荃的指点。
沈荃(1624—1684),江南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顺治朝探花。他先在地方做官,书法闻名海内,康熙时以擅长书法入直南书房,官做到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衔。宫里不少御制碑文、屏风、楹联等由沈荃书写。沈荃在南书房给康熙帝讲解古今各体书法,先做示范,再做指导。他指导书法有个特点,特别敢于指出康熙帝写字的毛病,康熙下笔,他就指出问题,还分析原因。他的儿子沈宗敬后来也在南书房。一天,康熙帝感慨地对沈宗敬回忆说:“朕初学书法,宗敬的父亲沈荃指陈得失。至今写字,还经常想起他的劝勉。”沈荃为人正直。康熙十八年(1679年)大旱,康熙帝请大臣直言。沈荃说:“流放人到乌拉(今吉林市),地极寒冷,人多冻死,罪不至死的人流放到那里,就是把他们驱赶到死地。”这个意见康熙帝不接纳。沈荃就下了个赌誓,说:“按照这个意见执行,如果三日不下雨,我甘伏欺君罔上之罪。”于是康熙帝采纳了沈荃的这个谏议。果然,两天后下雨了。但这个预言还真有点玄。
除了得到高人指点,康熙帝还苦练书法。他说:“朕自幼酷爱书法,凡见古人墨迹,必临一过,所临之条幅、手卷将近一万多,赏赐给别人的不下数千。天下有名庙宇禅林,无一处没有朕的御书匾额,约计其数也有千余。”康熙帝听政之暇,寒暑无间,唯有读书写字而已。宫中法帖甚多,他都赏阅临遍。五十岁后,康熙帝曾向大臣们说:“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
南书房人才荟萃,还有一批通天算、明音律的人才,如戴梓——杭州人——是清朝以火器制造技艺入直南书房的唯一之人。戴梓所造的连珠铳,形如琵琶,可以连发二十八发火药铅丸。戴梓还奉命仿造子母炮、威远将军炮。康熙帝在实战中用以破敌,效果很好。
可以说,康熙帝得到了当时最高明的老师的指教,这个条件是得天独厚的。
康熙帝读书,除了少年好学,青年苦学,盛年博学,老年通学之外,还有四条经验,就是学习要持久,要思悟,要知行,要著述。这也可以说是康熙皇帝读书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