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主 ——为什么选择定都北京?(1 / 1)

17世纪40年代,世界上发生了两件看起来相似而又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清顺治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中国北京城被李自成军队攻破,明崇祯帝在煤山(今景山)披头散发、赤着脚,吊在树上自杀身亡;清顺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649年1月30日),英格兰伦敦的上千名市民走向白厅广场,目睹了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悲惨而死。

这两个重要历史事件时间只差五年,但两个事件的后果不同:崇祯帝上吊后,清军打败李自成军,清朝取代明朝,中国历史仍沿着封建体制路线运行。而查理一世被议会处死后,英国历史几经曲折,沿着资本主义路线运行。

历史车轮转动了近二百年后,出现了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变局:强盛的大英帝国以坚船利炮打开了大清帝国的国门,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曾经盛极一时的大清帝国,逐渐变成了任西方列强宰割的羔羊。

所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难解难读的朝代:一方面,从历史纵向坐标来看,它经文纬武,寰宇一统,创造过“康熙盛世”的辉煌;另一方面,从历史横向坐标来看,它同列强的差距愈拉愈大,蒙受了丧权辱国的耻辱。

明崇祯十七年即清顺治元年(1644年),历史上演了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大明、大清、大顺三方的角斗白热化,大顺先覆灭大明,大清又覆灭大顺,最后大清胜出。

三月十九日,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李自成率军进入北京,占领皇宫。

四月十三日,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联合多尔衮所率清军,与李自成农民军展开山海关大战。

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兵败退回北京。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举行即皇帝位典礼。典礼草草结束,李自成令放火焚毁部分宫殿和部分城楼,撤离北京。

五月初二,清睿亲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占领北京,入主明朝皇宫。

十月初一,顺治皇帝在明故宫皇极门举行登极大典。从此,清朝迁都北京,开启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历史,皇宫的主人也从明朝的皇帝换成了清朝的皇帝。

清朝前两任大汗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是叱咤风云的雄杰,但在北京皇宫举行登极大典的顺治皇帝,只有七岁,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人说,顺治是因他母亲孝庄太后与多尔衮的关系才继位的,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清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突然病故,由谁接班未做交代。这时清朝有亲王四人——皇太极长兄礼亲王代善、堂兄郑亲王济尔哈朗、弟弟睿亲王多尔衮、长子肃亲王豪格,有郡王三人——皇太极弟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侄孙颖郡王阿达礼,共七人。这七个人聚集在沈阳皇宫,进行秘密会议,商讨新君。

皇太极的长兄代善提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豪格谦让说:“我福少德薄,担当不起。”多铎提出应该立自己,多尔衮说还有大哥代善呢!多铎说:“那就应当立大哥代善。”代善说自己年老了,算了。多铎马上又提出立多尔衮。代善、多尔衮、多铎都是皇太极的兄弟,这样,会议的注意力就集中到皇太极的兄弟这个方向上。

这时,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暗自生气,就离开了会场。

多尔衮看出,自己作为皇太极的弟弟,直接继位有些困难,所以就要想一个折衷的办法。

继续开会,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由皇太极六岁的皇子福临继位,再由叔王辅政。睿亲王多尔衮顺势提出:“既然肃亲王豪格没有继统的意思,那就立先帝的另一个儿子福临,不过他年龄还小,济尔哈朗和我左右辅政,待幼君年长之后,就把权力交给他。”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唱了一出双簧,把豪格排斥在外了。会议最后达成共识:由六岁的皇子福临继位,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辅政。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这时清朝的皇位继承采取的是贵族公推制。清世祖顺治皇帝是由贵族会议推选的,是经过诸王、贝勒、大臣反复酝酿、政治平衡的结果。

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睿亲王多尔衮率清军占领北京。英亲王阿济格提出三条意见:第一,大肆屠杀,以巩固占领区的统治;第二,派诸王镇守北京;第三,清军主力回到沈阳或山海关。

多尔衮坚决主张迁都北京。他向顺治皇帝上奏,说了三个意思。

第一,燕京地区西面是太行山,东面是渤海,南面是中原大地,西北是蒙古大漠,北面是燕山,形势险要,辽、金、元时都是帝都,明朝也在这里建都,有宫殿坛庙。

第二,国都设在北京,位置居中,各地朝贡,四通八达,道里均匀。

第三,天下人都希望把都城设在北京,这样四面八方和平、安定、幸福的局面就可以得到保障。

多尔衮的意见得到大部分八旗诸王、贝勒的赞成,奏报顺治帝,也获得同意。同年十月初一,顺治帝因皇极殿(今太和殿)被李自成焚毁,便在皇极门(今太和门)举行大典,颁诏天下,定鼎燕京(北京)。

清朝迁都燕京是一项重大决策。历史上,中国大一统王朝的新政权都要抛弃旧王朝都城与宫殿,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朝之前,所有大一统王朝兴国之君,宸居前朝宫殿,没有先例。然而,多尔衮却一反历代大一统王朝对前朝宫殿焚、毁、拆、弃的做法,对故明燕京紫禁城宫殿下令加以保护、修缮和利用。顺治帝入主紫禁城后,对故明三大殿进行修缮。顺治二年(1645年),将修建后的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依次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清朝定都北京后,开始了二百六十八年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