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中经》篇的主旨是论述控制他人的方法。所谓“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纵横策士如何在世事变幻无常的社会中,既能振穷趋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又能保全自身,免遭祸害,这也是《鬼谷子》讨论的中心问题。
本篇提出了七种制人秘诀: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知音,解仇斗郄(xì),缀去术,却语术,摄心术和守义术等。
所谓“见形为容、象体为貌”,即可以从一个人的外在行动、声音、体态容貌等信息推测对方的内心世界。但是此种方法在使用时要注意,若对方是“有守之人”,则无法运用这种方法探知其内心。对于此种人则要“隐匿塞郄”,以免反被对方控制。
所谓“闻声知音”,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因此,在与人交往时,要注意分析对方的言辞,再加以应和,以免“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
所谓“解仇斗郄”,一方面是对那些力量比自己弱小的人,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与威势对他们施加压力与影响,从而使其归附于自己,并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对力量强于自己的,则要挑动其与对手相互斗争,以削弱他们,从而坐收渔翁之利。
所谓“缀去术”,当有人即将离开自己时,如何通过言语表达挽留之意,使对方人虽走,心却依旧在。
所谓“却语术”,是伺察并抓住对方的把柄,先威胁恐吓,再安抚收服。
所谓“摄心术”,即投其所好而使对方归附自己。
所谓“守义术”,即探寻对方的内心,得悉其真实意图,然后“从外制内,事有系曲而随之”。
本篇所讲的这些制人秘诀,现在看来虽略显短浅,但仍然能显现出政治斗争中的尔虞我诈、冷酷无情。
【原文】
《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①。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②。能言者,俦善博惠③。施德者,依道④。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⑤。盖士遭世异时危,或当因免填坑⑥,或当伐害能言⑦,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自善⑧,或当败败自立⑨。
【注释】
①“振”,后写作“赈”,救济、赈济。“趋”,奔赴。“急”,危急、困难。这两句意思是,《中经》能救助陷入困境或遇到急难的人,尤其是对那些能言善辩、德行高尚的人。陶弘景注:“振,起也;趋,向也。物有穷急,当振趋而向护之,乃其施之,必在能言之士、厚德之人。”意思是,振,就是振起之意;趋,就是趋向之意。事物存在穷急的情况时,应当振起并趋向维护它。能够施行这种方法的人,必定是能说会道、德行厚重之人。
②“拘执”,被拘禁的人。陶弘景注:“若能救彼拘执,则穷者怀德,终不忘恩也。”意思是,如果能够拯救被拘禁的人,那么那些处于危困之中的人就会怀念其德,永远不会忘记他的恩情。
③“能言者”,长于辩论的人。“俦(chóu)”,同类、伴侣。“惠”,动词,施予恩惠。这两句意思是,能辩之士,多行善事,广施恩惠。陶弘景注:“俦,类也。谓能言之士,解纷救难,不失善人之类,而能博行恩惠也。”意思是,俦,即类的意思。也就是说,能言善辩之士,可以解救他人于危困之中,多行善事,能够广施恩惠。
④此句底本“者”前有“人”字。这两句意思是,广施德行的人,行事都依据于道。陶弘景注:“言施德之人,动能循理,所为不失道也。”意思是,所言施行仁德之人,所有的举动都能够遵循道理,所作所为也能够不失其道。
⑤“养”,供养。“使”,驱使。陶弘景注:“言小人在拘执而能救养之,则小人可得而使也。”意思是,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可以使他们为自己所用。
⑥“填”,充满、填塞。陶弘景注:“填坑,谓时有兵难,转死沟壑,士或有所因,而能免斯祸者。”意思是,在天下战乱时,士因某些原因而免于兵难。
⑦此句指伤害能言善辩的人。陶弘景注:“伐害能言,谓小人道长,谗人罔极,故能言之士多被残害。”意思是,小人当道,奸谗之徒无所不用其极,所以能言善辩之士多被杀戮迫害。
⑧“戚戚”,忧惧的样子。陶弘景注:“戚戚自善,谓天下****,无复纪纲,而贤者守死善道,贞心不渝,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者也。”意思是,当天下陷入混乱时,贤者依然能在其中保守心中的善道。
⑨陶弘景注:“败败自立,谓天未悔过,危败相仍,君子穷而必通,终能自立,若管敬仲者也。”意思是,所谓“败败自立”,即是说未悔改自己的过失,导致危败相继。但君子处于困境而能变通,终能自立,就像管仲选择辅佐公子纠,失败后,又辅佐公子小白,终成“华夏第一相”。
【译文】
《中经》主要论述的是,当那些能言善辩或者德行高尚的人处于困境时,能及时对他们施以救助。因为,救人于困境之中,那些被救助的人就不会忘记你的恩德。由此,善于辞令的人,往往可以解纷就难、广施恩惠;德行高尚的人,行事往往都遵循道义。所以在他们处于困境时施以援手,可以收服他们,使他们能为己所用。在世道动乱时,士人的处境各有不同。有的因某些缘故才能幸免兵难;有的虽能言善辩,但终遭小人陷害;有的被迫放弃道德仁义而称雄一方;有的被拘身陷囹圄;有的对世道虽心怀忧虑,却只能自保其身;有的在危败中依然能自立。
【原文】
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①。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知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②。《本经》纪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③。
【注释】
①“贵”,意动用法,以……为贵。“制于人”,被别人制约。陶弘景注:“贵有术而制人,不贵无术而为人所制也。”意思是,士人在世当贵制人,而不是被人所制约。
②这是总言七种制人之术。陶弘景注:“此总其目,下别序之。”意思是,这是总的纲目,下面分别论述。
③“纪”,通“记”。“道数”,道术。此句讲《本经》《持枢》《中经》三篇的关系。陶弘景注:“此总言《本经》《持枢》《中经》之义。言《本经》纪事,但纪道数而已,至于权变之要,乃在《持枢》《中经》也。”
【译文】
所以,为人处世之道,以能制约别人为贵,而不是被别人所制约。因为制约别人的人掌握着权柄,被制约的人稍不留神,就会丢掉性命。因此,制约别人可以采用的方法有: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知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总之,《本经》记载的是各种道术,而其运用时的权变要点则在《持枢》和《中经》两篇中。
【原文】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生也①。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②。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僻③,以道为形,以德为容,貌庄色温④,不可象貌而得之。如是,隐情塞郄而去之⑤。
【注释】
①陶弘景注:“见彼形,象彼体,即知其容貌者,谓用爻卦占卜而知之也。”意思是,见到对方的形体容貌,即可通过卦爻来预测其内心。此解释不太正确,这里“爻”应是“交”之误。俞樾《读书余录》云:“爻乃交之误。交读曰狡,为读曰伪,并古通用字也。此言狡伪之主,其中无守,故可以象貌得之。若有守之人,不可象貌而得矣。陶弘景的注未达假借之旨,乃谓用卦爻占而知之,殊误。”此说可以参考。
②“影响”,本指影子和回声,这里指声音。“形容”,指神态。“象貌”,即容貌。此句是说,可以通过声音、神态、容貌去推测一个人的内心。
③“**僻”,邪恶不正。
④“貌庄色温”,表情端庄,脸色温和。
⑤“郄(xì)”,古同“郤”,缝隙。“去”,离开。陶弘景注:“有守之人,动皆正直,举无**僻,浸昌浸盛,辉光日新,虽有辩士之舌,无从而发,故隐情、塞郄,闭藏而去之。”意思是,对于有道德操守的人,因其行为举止皆正直,所以无法通过外在去推测其内心,遇到这种情况要隐藏自己的内心,弥补自己言辞行为中的漏洞,悄然离去。
【译文】
所谓“见形为容、象体为貌”,就是面对狡猾伪诈的人,可以通过他们的声音、神态、容貌等外在的东西推测其内心的真实意图。而那些品行高尚的君子,因为他们目不斜视、耳不旁听,说话必定引用《诗经》《尚书》之类的经典为证据,行为举止也不邪僻越轨,所以,他们常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容貌端庄,神色温和,对这类人就不可以通过外在去揣测其内心,反而自己要隐藏好内心实情,弥补好言辞行为中的漏洞,悄然离去,以免被其制约。
【原文】
闻声知音者,谓声气不同,恩爱不接①。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②,能为四声主者,其唯宫乎③。故音不和则悲④,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⑤。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⑥。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⑦。
【注释】
①“声气”,本指声音气息,这里指朋友间共同的志趣和爱好。“接”,相通。这两句意思是,双方如果志趣和爱好不相同,那么双方的情感就很难相通。
②“商”“角(jué)”“徵(zhǐ)”“羽”,皆为古代的音阶。古人将音阶分为五级,即宫、商、角、徵、羽。又以五音配五行,商配金,角配木,徵配火,羽配水,宫配土。五行相克而不相合。陶弘景注:“商金、角木、徵火、羽水,递相克食,性气不同,故不相配合也。”意思是,商金、角木、徵火、羽水,它们彼此之间是互不相配的。
③“宫”音雄浑平和,为五音之主。陶弘景注:“宫则土也,土主四季。四者由之以生,故能为四声之主也。”意思是,宫即是土,土代表着一年四季。四者都是由此而产生的,所以宫是四声之主。
④“悲”,即难以打动人。
⑤“散”“伤”“丑”“害”,与人交谈时言语易出现的毛病。萧登福曰:“散,指言谈时心志不专;伤,谓以言语伤人;丑,言辞不雅训;害,谓言辞暗藏祸机。”陶弘景注:“散伤丑害,不和之音;音气不和,必与彼乖,故其言必逆于耳。”意思是,散、伤、丑、害,都是不和谐的声音,音气的不和谐,就会造成彼此相悖,所以说是逆耳之言。
⑥“比目”,即比目鱼。“比翼”,即比翼鸟的简称,传说中一种并翅而飞的鸟。《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这几句意思是,若不能声气相合,即使有高尚的德行、极大的声誉,也不能像比目鱼或比翼鸟那样彼此和谐。陶弘景注:“言若音气乖彼,虽行誉美盛,非彼所好,则不可如比目之鱼、合翼之鸟,两相须也。”意思是,所言如果像音气彼此相违,那么虽然品行美好,享有盛誉,但也不是其所想要的,因此就比不上比目鱼、比翼鸟这样两相亲密无间。
⑦这句意思是,意气不合,言语不协调。
【译文】
所谓“闻声知音”,就是通过对方声音、言辞了解对方的意图并与之相合。因为双方如果志趣、爱好不同,那么彼此内心的情感也很难相通。在五音之中,商、角两音不相协调,徵、羽两音也不相配,能主导协调四声的就只有宫了。所以,如果音乐的调不和谐,就不能打动人。因而与人交谈时,若言语有散乱、伤人、不雅、包藏祸害的毛病,那么这样的言语必然是刺耳且让人难以接受的。这样即使自己有高尚的德行、极大的声誉,与对方也难以像比目鱼、比翼鸟那样亲密无间。这就是彼此意气不投、言语不协调的缘故。
【原文】
解仇斗郄,谓解羸微①之仇;斗郄者,斗强也②。强郄既斗,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也③。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④。故胜者闻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⑤。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者是也⑥。郄无强大,御无强大,则皆可胁而并⑦。
【注释】
①“解仇”,底本为“执仇”,依道藏本改;“羸微”,底本为“羸徴”,依道藏本改。“郗”,这里引申为隔阂。“羸(léi)”,瘦弱。“羸微”,即弱小的。这两句意思是,解开与弱小者之间的仇怨,使有隔阂的强者之间相互争斗。
②这句意思是使强者相斗。陶弘景注:“辩说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故羸徼为仇,从而解之;强者为郄,从而斗之也。”意思是,论辩之道,就像张开弓一样,高的地方要抑制,低的地方要举起。所以弱小的为仇,就需要开解;强大的为仇,就会相互争斗。
③“称胜”,获胜。“高”,动词,高扬。“盛”,盛赞。这几句是说,相斗的强者,其中一方获胜就立即称赞胜者,高扬他的功绩,盛赞其气势。
④“哀”,怜悯、同情。“负”,失败。“伤”,哀怜。“卑”,衰微。陶弘景注:“斗而弱者,从而哀其负劣,伤其卑小,污下其名,耻辱其宗也。”意思是,对于斗争中失败的一方,则为他的失败表示同情,为他势力的衰微而表示哀怜,也可以损坏他的名誉,侮辱他的祖先,以此来刺激他。
⑤“苟”,贪求。这两句是说,胜利者听到自己的功劳声势,会贪求进攻而不知退让。
⑥陶弘景注:“弱者闻我哀伤,则勉强其力,倍意致死,为我为是也。”意思是,失败者听到自己的失败,受到的损伤,反而会奋发强大,拼死抵抗。
⑦“胁”,威胁。“并”,吞并。这几句是说,双方有了嫌隙,相互争斗,那么就不会很强大,都可以胁迫他们服从自己,甚至吞并他们。陶弘景注:“言虽为郄,非能强大;其于扞(hàn,同“捍”)御,亦非强大。如是者,则以兵威胁,令从己,而并其国也。”意思是,言语虽然可能造成间隙,但是并不能够使之强大;捍卫守御,也并不能够强大。像这样的情况,就需要用兵胁迫对方,使其听从自己,然后吞并他的国家。
【译文】
“解仇斗郄”,“解仇”就是消除与弱小者之间的仇怨;“斗郄”,就是使有嫌隙的强者互相争斗。强者相斗之后,对于胜利的一方,要积极宣扬他的功绩,盛赞他的威势;而对于失败的一方,可以为他的失败表示怜悯,为他势力的衰弱表示同情,也可以进一步损毁他的名声,甚至侮辱他的祖先,通过这种方式来刺激他奋进。因为胜利者往往听到自己的功劳和威势,会贪求进取而不知退让;失败的一方看到自己的损伤,反而会奋发图强,倍增力量,而与对方殊死搏斗。这样双方缝隙越大,争斗就越强烈,防御就越弱小,那么自己就可以胁迫甚至吞并他们。
【原文】
缀去者,谓缀己之系言,使有余思也①。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为可复,会之期喜②。以他人庶引验以结往,明欵欵而去之③。
【注释】
①“缀”,系结、连接。“系言”,尹桐阳曰:“系言,翮(hé)言也,犹云飞语。”这两句意思是,对即将离开自己的人,通过言语的称赞,让对方即使离开也能想着自己。
②此句底本在“言”后多“可”字。“接”,对待。“贞信者”,正直诚信的人。“称”,称赞。“厉”,“励”的古字,勉励、鼓励。陶弘景注:“欲令去后有思,故接贞信之人,称其行之盛美,厉其志令不怠,谓此美行必可常为,必可报复,会通其人,必令至于喜悦也。”意思是,想要让离开的人对你始终思念于心,在对待这类正直诚实的人时,就要不吝言辞称赞其高尚的品行,鼓励其志向必会获得成功。这样一定会让其内心喜悦,诚心归服于你。
③“庶”,相近、接近。“欵”,同“款”,“款款”,诚恳。这两句意思是,引用与他人近似之事,验明自己结交的意愿,同时表明自己对对方的至诚之心,然后再分别,这样对方就一定不会忘记自己。陶弘景注:“言既称行厉志,令其喜悦,然后以他人庶几于此行者,引之以为成,验以结已往之心,又明己欵欵至诚,如是而去之,必思己而不忘也。”意思是,在勉励他们的志向之后,让他们感到喜悦,然后用他人的成功事例来验证自己的内心,同时表明自己内心的款款真诚,像这样离去之后,必然会让对方思念自己而不会忘怀。
【译文】
所谓“缀去”,就是用言语连接即将离开自己的人,使对方不忘记自己。所以对即将离开的正直诚信的人,要不吝言辞称赞他们的高尚德行,并且鼓励他们的志向,言辞中也要流露出希望他们能再回来和自己共事,还要表现出希望能再次与之相会的期盼与喜悦。同时,可以引用其他相近似的成功事例来验证自己的话,并表明自己希望同对方结交的至诚之心,然后再与对方分别,那么对方必定就会把自己的情谊铭记于心。
【原文】
却语者,察伺短也①。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识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②。其人恐畏,然后结信,以安其心,收语盖藏而却之③。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④。
【注释】
①“却语”,具有缺陷的语言。尹桐阳注:“却,隙也。”“察伺”,观察窥伺。“短”,缺失、缺点。这两句意思是,却语之术就是善于发现对方言语中的缺点、漏洞,然后使之为自己服务。陶弘景注:“言却语之道,必察伺彼短也。”意思是,所说的语言缺陷的道理,就是伺机察知对方的短处。
②陶弘景注:“既验其短,则以忌讳动之,时禁示之。”意思是,发现对方的缺点之后,就可以在对方犯忌时触动他,以当时的禁令使他有所顾忌。
③“盖藏”,掩盖、隐藏。这句意思是,为表示自己诚心结交对方,虽然发现对方言辞的缺陷漏洞,也为之隐藏。陶弘景注:“其人既以怀惧,必有求服之情,然后结以诚信,以安其惧,以收其向语,盖藏而却之,则其人之恩感,固以深矣。”意思是,其人既然已经心怀畏惧,必然会有求得顺服之意,然后用诚信结交他,这样就可以让他放下惧怕之心,再用“却语”之术帮其隐藏,那么其人必然深深地感恩戴德。
④“见”,通“现”,显现。“多方之人”,指学识渊博的人。这句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弱点显露给有渊博知识的人。
【译文】
“却语”,就是要善于发现对方言辞中的漏洞、缺点。因为人的话说多了,就一定会有很多缺陷,能发觉这些缺点并加以考察,就可以在对方行动时,抓住时机展示给对方,使对方有所顾忌。等对方产生畏惧时,然后表明自己与对方结交的诚心,使对方安心,同时收住话头,为其掩藏,不再提起。这样对方就会感恩于自己,从而为己所用。所以,在与人交谈时,一定不要把自己的缺点显示给有见识的人,以免被人控制。
【原文】
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①。方验之道,惊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己②。效之于人,验去,乱其前,吾归诚于己③。遭**酒色者④,为之术;音乐动之,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⑤。喜以自所不见之事,终可以观漫澜之命,使有后会⑥。
【注释】
①“摄心”,摄取人心。“伎”,通“技”。“称远”,称赞其能,使远近皆知其人。陶弘景注:“欲将摄取彼心,见其好学伎术,则为作声誉,令远近知之也。”意思是,想要掌控对方的内心,比如见到好学且技艺高超的人,就为之制造声誉,让远近的人都知道他。
②“奇怪”,稀奇罕见,异于常态。这几句意思是,对方的才能一旦得到验证,自己真心表示为他不同一般的技艺而震惊,那么对方便会心向自己。陶弘景注:“既为作声誉,方且以道德验其伎术,又以奇怪从而惊动之,如此,则彼人必系其心于己也。”意思是,既然已为对方制造了声誉,还要以道德验证其技艺真伪。一旦察验,又表示自己为对方非同一般的技艺而震惊,如此对方就会心系于己。
③“效”,显示、呈现。“去”,过去。“乱”,治理。这几句的意思是,把对方的技艺选择合适的时机呈现在众人面前,并用其过去获得的成绩为佐证,且表明自己也真心为他取得的成就而高兴,这样对方便会诚心归服于你。陶弘景注:“人既系心于己,又效之于时人,验之于往贤,然后更理其目前所为,谓之曰:吾所以然者,归诚于彼人之己。如此,则贤人之心可得,而摄乱者,理也。”意思是,对方既已系心于己,于是找准机会使对方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将其成就与先贤并列,并真诚地对对方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真心被你的才能所折服。”若能这样做,那么对方的内心就可以掌控。
④指过度沉迷于酒色的人。“**”,过度,无节制。
⑤“动”,感动。“生”,产生。陶弘景注:“言将欲探愚人之心,见**酒色者,为之术;音乐之可说,又以过于酒色,必之死地,生日减少,以此可忧之事,以感动之也。”意思是,想要掌控愚人的内心,见其沉湎于酒色,可以先用音乐打动他,然后使他意识到贪恋酒色必会早死,从而使对方产生生命短促的担忧,这样可以打动对方。
⑥“喜”,使动用法,使……高兴。“漫澜”,无边无际。“会”,领悟、理解。这几句意思是,用对方之前没有体会过的事情使他高兴,最终使他看到生命的多姿多彩,然后醒悟。陶弘景注:“又以音乐之事,彼所不见者,以喜悦之言,终以可观,何必**于酒色?若能好此,则性命漫澜而无极,然后终会于永年。愚人非可以道胜说。故惟音乐可以探其心。”意思是,又用音乐之外对方未见过的事使之高兴,然后说:“何必过于贪恋酒色?如果能喜欢这些事,那么就可以体会到生命的绚烂多彩、无穷无尽,最终会获得长寿。”愚人不能直接以道去说服他,所以只有通过音乐去探查其内心。
【译文】
“摄心”,就是收服人心的方法。如果遇到好学且技艺高超的人,则四处称赞他的才能,使他声名远播。一旦他的才能得到验证,自己便真心表示被他独特的技艺所震惊,那么,对方就会因为你懂他而心系于你。然后把他的技艺呈现在众人面前,并用他过去获得的成绩为佐证,且自己也真心为他取得的成就而高兴,对方便会诚心归服于你。如果遇到要收服沉湎于酒色的人时,可以通过音乐去感动他,并使他意识到贪恋酒色必然早亡,从而产生生命短促的忧虑。再用对方之前没有体会过的事情让他高兴,并让他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绚烂多姿,最终他一定会有所领会,而心系于你。
【原文】
守义者,谓以人探其在内以合也①。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系曲而随之②。故小人比人,则左道而用之,至能败家夺国③。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④。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注释】
①“人”,通“仁”。这两句意思是,谨仁义,以适宜社会的行为去探取对方的内心,再迎合他。陶弘景注:“义,宜也。探其内心,随人所宜,遂所欲以合之也。”意思是,“义”就是适宜、恰当的意思。用恰当的方式去探寻对方的内心,就是要顺随对方所喜欢的、所想要的迎合对方,以获得对方的信任。
②这句意思是,对方有事求我,而委曲于我。陶弘景注:“既探知其心,所以得主深也。得心既深,故能从外制内;内由我制,则何事不行?故事有所属,莫不由曲而随己也。”意思是,既然获得了对方的内心实情,就可以获得对方的信任,获得对方信任,所以能从外控制对方的内心;对方的内心由我掌控,那么我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③“比”,勾结。“左道”,邪门旁道。这几句的意思是,小人为了追求利益与人勾结,往往利用旁门左道,而非用仁义去迎合对方,最终会导致家破国亡。陶弘景注:“小人以探心之术来比于君子,必以左道用权。凡事非公正,皆曰小人反道乱常,害贤伐善,所用者左,所违者公,百度昏亡,万机旷紊,家败国夺,不亦宜乎!”意思是,若小人用探心术来勾结君子,必然导致歪门邪道盛行,世事不公,贤者、善者被谗害,最终必然导致家破国亡。
④这句意思是,不是真正贤明的人不能以“道”来治理国家。陶弘景注:“道,谓中经之道也。”意思是,“道”,这里指《中经》。
【译文】
“守义”之术,就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坚守仁义,以符合社会道义的方式去探寻对方的内心,以求能与对方心意相合。因为能以仁义之道深入探寻到对方内心的真实意图,就可以从外部来控制他的内心,从而无往不胜,使其紧随自己。而小人为了追寻利益与人勾结,往往利用旁门左道而非仁义去迎合对方,最终会导致家破国亡。总之,如果不是贤德聪慧之人,就不能用“义”来守家,也不能用“道”来治国。圣人之所以推崇微妙之“道”,就是因为“道”的确可以使事情转危为安,可以救亡图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