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威法伏熊①(1 / 1)

【原文】

分威者,神之覆也②。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③。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④;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⑤。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⑥。

【注释】

①“分威”,散发自己的威势。陶弘景注:“精虚动物谓之威,发近震远谓之分。熊之搏击,必先伏而后动,故分威法伏熊也。”“精虚”,在此为使动用法,意思为使人精神发虚,即让人害怕的意思。意思是,让人害怕的动物称作威,从近处发动而可以威震远方称作分。熊在搏击的时候,必然是先伏着身体然后才开始行动,所以叫“分威法伏熊”。

②“覆”,通“伏”,蛰伏、蓄积。此句意思是,分威,即散发自己的威势,也就是需要先进行蛰伏蓄积,让“神”伏在其中。陶弘景注:“覆,犹衣被也。神明衣被,然后其威可分也。”意思是,覆,就像衣服披在外面。神明把衣服披在外面进行掩饰,然后他的威势就可以分散了。

③“静”,在此做动词使用,使……安静。陶弘景注:“言致神之道,必须静意固志,自归其舍,则神之威覆隆盛矣。舍者,志意之宅也。”意思是,所说如何达到神的境界,必须使自己的意志宁静固守,归于自己的内心之中,然后神威才能够真正达到发散兴盛的地步。所谓“舍”者,也就是志意所宅居的地方。

④“当”,通“挡”,阻挡、抵挡。这两句意思是,威势发覆隆盛,内心就会充实坚定;内心充实坚定,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的。

⑤这句意思是,如果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的,那么就能够分散他人的威力,而且撼动他人的势力,由此就会使得万物肃然起敬,就像敬畏上天一样。陶弘景注:“外威既盛,则内志坚实,表里相副,谁敢当之。物不能当,则我之威分矣。威分势动,则物皆肃然,畏敬其人若天也。”意思是,对外的威势既然已经十分隆盛,那么内在的意志就需要坚定充实,表里相互统一,那么就没有谁再可以阻挡。万物都不能阻挡,那么我方的威势就可以散发出来了。威势散发启动之后,那么万物皆肃然起敬,敬畏其人就像敬畏上天一样。

⑥“镒(yì)”“铢(zhū)”,我国古代的称重砝码。“以镒称铢”,是指用重的砝码去称量轻的物品,在此比喻做事轻而易举。陶弘景注:“言威势既盛,人物肃然,是我实有而彼虚无,故能以我实取彼虚,以我有取彼无,其取之也,动必相应,犹称铢以成镒也。二十四铢为两,二十四两为镒也。”意思是,所说威势既然已经十分隆盛,人与物都会肃然起敬,我方实有而对方虚无,所以能够以我方的实有攻取对方的虚无,这样的获取,就像用镒称铢一样容易。二十四铢为一两,二十四两为一镒。

【译文】

分威,即散发自己的威势,就是需要先进行蛰伏蓄积,让神伏在其中。因此,如果使得自己的意志宁静固守,神归于自己的心中,那么威势就可以由此达到发覆隆盛的地步。威势发覆隆盛,那么内心就会充实坚定;内心充实坚定,那么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如果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那么就能够分散他人的威力而且撼动他人的势力,由此就会使得万物肃然起敬,就像敬畏上天一样。用我方的充实去攻取对方的空虚,用我方的富有去攻取对方的虚无,就像用镒去称量铢一样,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

【原文】

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①。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②。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也③。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④。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⑤。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⑥。

【注释】

①“唱”,通“倡”,提倡、倡导。这两句意思是,因此而言,一方如果有所行动,另外一方必然就会跟随;一方有所倡导,另外一方必然就会应和。

②“间”,间隙,在此指遗漏。这几句意思是,只要触动到对方的一个关节,然后观察他接下来的反应,那么对方所有的动静都会逐渐显形,没有什么会被遗漏的。陶弘景注:“言威分势震,靡物犹风,故能动必有随,唱必有和。但挠其指,以名呼之,则群物毕至。然徐徐以次观其余,众循性安之,各令得所。于是风以动之,变以化之,犹泥之在钧,群器之形自见。如此,则天下乐推而不厌,谁能间之也。”意思是,所说威力分散、势力震慑,就像风吹万物一样,所以能够使得一方行动而另外一方有所跟随,一方倡导而另外一方有所应和。只要触动其中的一个关节,呼唤他们的名字,那么群物都会到来。然后慢慢地观察他其他的反应,众物依循自己的特性而安定下来,各得其所。于是事情不断发展变化,就像泥土陶器在钧上旋转一样,器物的形状就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如此,则天下人都乐于跟随,谁还能够离间呢?

③“唱和”,倡导与应和。“间”,间隙。这几句意思是,懂得倡导与应和之理,用寻找间隙的方法看到对方的间隙,等到对方的动作和变化都逐渐明朗之后,那么他的威势就可以被分散了。陶弘景注:“言审识唱和之理,故能有间,必知我;既知间,故能见间,而既见间,即莫能间,故能明于动变,而威可分也。”意思是,所说的审识与唱和的道理,所以如果能够察知间隙,就必然会为我所知道。既然知道这些间隙,所以就能够看得到这些间隙,而既然能够看得到这些间隙,就不会被这些间隙所离间,因此等待对方的动作和变化都逐渐明朗之后,那么威势就可以分散了。

④“伏意”,蛰伏意志,使自己的意志安静下来。这两句意思是,如果想要有所举动和应变,就必须先蓄养意志并且使自己的意志安静下来,从而可以察知其中的间隙。陶弘景注:“既能养志伏意,视知其间,则变动之术可成矣。”意思是,既然能够养志伏意,观察得知他的间隙,那么举动与应变之术就可以成功了。

⑤“养”,蓄养。“让己者”,把自己拥有的让给他人。

⑥“兵”,兵力,在此引申为武力。陶弘景注:“谓自知志意固实者,此可以自养也;能行礼让于己者,乃可以养人也。如此则神存于内,兵亡于外,乃可为之形势也。”意思是,自己知道自己意志坚固充实的人,是可以蓄养自己的;能够施行礼仪而使别人让于自己的人,是可以蓄养别人的。这样则“神”存在内心之中,而武力就没有使用的地方了,然后就可以根据形势去做。

【译文】

因此,一方如果有所行动,另外一方必然就会跟随;一方有所倡导,另外一方必然就会应和。只要触动到对方的一个关节,对方所有的动静都会逐渐显形,没有什么会被遗漏的。懂得倡导与应和之理,用寻找间隙的方法看到对方的间隙,等待对方的动作和变化都逐渐明朗之后,那么他的威势就可以被分散了。如果想要有所举动和应变,就必须先蓄养意志,并且使自己的意志安静下来,从而可以察知其中的间隙。知道使自己的意志坚固充实的人,是可以进行自我蓄养的;而懂得把自己所拥有的让给他人的人,是可以蓄养他人的。所以只要“神”存在于内心,武力就没有使用的地方了,然后就可以根据形势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