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②,养神之所归诸道③。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④,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⑤,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⑥。
【注释】
①“盛”,旺盛,这里作动词,“使……旺盛”。“神”,精神。“盛神”,使精神旺盛。此句意思是,用人身体中的五气(在此用五龙比喻)来贮养精神。陶弘景注:“五龙,五行之龙也。龙则变化无穷,神则阴阳不测,故盛神之道法五龙也。”意思是,所谓五龙,即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神气。五龙变化多端,而神气则有阴阳之分,因此盛神之术就是效仿五龙的方法。
②“五气”,即人的五脏所表现出的五种神气。具体而言,即心、肝、脾、肺、肾五气所表现出的神、魂、魄、精、志。“长”,主管、主宰。“舍”,即居所。“大”,这里做动词用,使……壮大。这几句意思是,旺盛的精神之中主要包括五气,而在这五气之中,神是主管,心是居所,德可以使神壮大。
③“道”,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提出的宇宙的根源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此句意思是,蓄养神气的具体办法,就是将神气归于道。陶弘景注:“五气,五藏之气也。谓精、神、魂、魄、志也。神居四者之中,故为之长;心能含容,故为之舍;德能制御,故为之大。然则养神之所宜,归之于道也。”意思是,所谓五气,即五脏心、肝、脾、肺、肾之气,其实也就是人的神、魂、精、魄、志。神在其中,是其余四者的主宰;心能够包含万事,所以是居所;德可以控制驾驭,所以可以使神壮大。然而蓄养神气最适宜的方法,就是将神气归入道。
④“纪”,通“基”,基础。这几句意思是,所谓道,也就是天地万物的开端,而一则是它的基础所在。
⑤“造”,创造、生成。这几句意思是,万事万物皆是由道所创造生成的,天地也是由道所产生的,道能够包容一切而又无影无形,可以幻化为气,道在天地生成以前就已经生成了。
⑥陶弘景注:“无名,天地之始。故曰道者,天地之始也。道始所生者一,故曰一其纪也。言天道混成,阴阳陶铸,万物以之造化,天地以之生成,包容宏厚,莫见其形。至于化育之气,乃先天地而成,不可以状貌诘,不可以名字寻,妙万物而为言,是以谓之神灵也。”意思是,无名,即天地之开始。所以说,道乃天地之始也。道最开始所生的是“一”,所以说“一”是其基础。在此说天道是浑然天成的,阴阳陶铸,万物以道为造化,所以天地从道所生成,道可以包容万物,但是没有办法看到它的形状。至于说道变化为气,是先于天地而生成的,是没有办法对它进行描摹的,也是没有办法从名字上来寻找它的,因此是十分奇妙而无法言说的,所以把它称为神灵。
【译文】
旺盛的精神之中主要包括五气,而在这五气之中,神是主管,心是居所,德可以使神壮大。蓄养神气的具体办法,就是将神气归于道。所谓道,也就是天地万物的开端,而“一”则是它的基础所在。万事万物皆是由道所创造生成的,天地也是由道所产生的,道能够包容一切而又无影无形,可以幻化为气。在天地生成以前道就已经生成了,既没有办法看到它的形状,也没有办法知道它的名字,因此只能称它为“神灵”。
【原文】
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①。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②。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③。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④。生受于天,谓之真人⑤。真人者,与天为一⑥。
【注释】
①“源”,本源、源头。这几句意思是,因此而言,所谓“道”,也就是神明的本源,而“一”则是道变幻莫测的开端。
②“得”,得到、达到。这几句意思是,因此,要依靠德来蓄养五气,这样内心才能达到“一”的境界,那么道术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陶弘景注:“神明禀道而生,故曰道者,神明之源也。化端不一,则有时不化,故曰一其化端也。循理有成,谓之德,五气各能循理,则成功可致,故曰德养五气也。一者,无为而自然者也。心能无为,其术自生。故曰心能得一,乃有其术也。”意思是,神明是秉承道而产生的,所以说道是神明的本源。道以“一”为变化的开端,并且道是变幻莫测的,而有时又是不会变化的,所以说“一”是道变化的开端。道遵循理的发展而称之为德,五气各自都可以遵循理发展,那么就可以成功了,所以说德养五气。所谓“一”,其实就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意思。如果人的内心可以无为,那么道术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因此而言,如果人的心灵可以达到“一”的境界,那么就会有道术了。
③“舍”,居所。这几句意思是,这种道术,其实就是把心气从其居所之中引导出来,而神则是它的使者。陶弘景注:“心气合自然之道,乃能生术。术者,道之由舍,则神乃为之使。”意思是,心与气自然相契合,也就可以由此产生道术。所谓道术,其实也是由心之居所产生的,而神则受它的使唤。
④“十二舍”,即人体的十二种器官,具体指人的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胆、膻中、三焦。“摄”,统摄、统领。“总摄”,总的统摄、统领。这几句意思是,人体的九窍与人体的十二舍,都是气所出入的门户,而心则是它们总的统领。
⑤“受”,秉承、秉受。这两句意思是,生而秉承天意,可以称为真人。
⑥这句话意思是,所谓真人,是可以与天化而为一的。陶弘景注:“十二舍者,谓目见色,耳闻声,鼻臭香,口知味,身觉触,意思事,根境互相停舍。舍有十二,故曰十二舍也。气候由之出入,故曰气之门户也。唯心之所操舍,故曰心之总摄也。凡此皆受之于天,不歔其素,故曰真人。真人者,体同于天,故曰与天为一也。”意思是,所谓“十二舍”,也就是说眼睛可以看到颜色,耳朵可以听到声音,鼻子可以闻到香臭,嘴巴可以感知味道,身体可以感到触觉,心意可以察觉事情,如此称为“十二舍”。气从这里出入,所以说是气的门户之地。只有人的心灵是可以操控“舍”的,所以说心是它们总的统领。凡此种种皆上受于天,所以称作真人。所谓真人,即与天相互化为一体。
【译文】
因此而言,所谓“道”,也就是神明的本源,而“一”则是道变幻莫测的开端。因此,要依靠德来蓄养五气,这样内心才能达到“一”的境界,道术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种道术,其实就是把心气从其居所之中引导出来,而神则是它的使者。人体的九窍与人体的十二舍,都是气所出入的门户,而心则是它们总的统领。生而秉承天意,可以称为真人。所谓真人,是可以与天化而为一的。
【原文】
内修炼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①。故人与一生,出于物化②。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③。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谓之化④。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⑤。
【注释】
①“类知”,触类旁通地认知万事万物。此句意思是,通过内在的修炼学习而获得道的境界的,可以称之为圣人;而圣人,是靠着触类旁通的方法去认知世界万事万物的。陶弘景注:“内修炼,谓假学而知者也。然圣人虽圣,犹假学而知,假学即非自然,故曰以类知之也。”意思是,内在的修炼,可以借助学习的方法体会“道”。圣人虽然圣明,仍然需要借助学习才可以获知,借助学习就是非自然的,因此称之为“类知”。
②这句意思是,因此说人与“道”所共生,并且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陶弘景注:“言人相与生在天地之间,得其一耳。但既出之后,随物而化,故有不同也。”意思是,人生于天地之间,是可以得到“一”的,而“一”也就是“道”。但是“道”出现以后,是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所以是各有不同的。
③“知类”,对于同类事物触类旁通。“窍”,人的九窍。这几句意思是,人对事物触类旁通的理解主要通过九窍,如果通过九窍的感知存有疑惑的话,那么就需要通过心来思考解决。如果心里没有道术的话,那么也就会因此而产生堵塞。陶弘景注:“窍,谓九窍也。言知事类在于九窍,然九窍之所疑,必与心术相通。若乃心无其术,术必不通也。”意思是,窍,即九窍。察知事物之道在于九窍,而九窍所产生的怀疑,一定是与道术相通的。如果心里没有道术的话,那么这些道术就不会相通。
④“舍神”,让“神”归入十二舍之中。陶弘景注:“心术能通,五气自养。然养五气者,务令神来归舍,神既来舍,自然随理而化也。”意思是,如果心之道术可以畅通,那么五气自然就可以得到涵养。而涵养五气的方法,则是必须让“神”归入十二舍之中。当“神”已经归入十二舍之中,那么也就可以自然地随着物理的变化而进入出神入化之境了。
⑤“长”,居于首位。这几句意思是,出神入化之境所有的五气,可能会产生志、思、神、德,而其中神则是居其首位的。陶弘景注:“言能化者,在于全五气。神其一长者,言能齐一志思而君长之。”意思是,在此所说的能够达到的出神入化之境地,取决于将五气聚全。“神”则是其中的第一位,因此“神”能将志与思相统一。
【译文】
通过内在的修炼学习而获得道的境界的,可以称为圣人;而圣人,是靠触类旁通的方法去认知世界的万事万物。因此,人与道所共生,并且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人对事物触类旁通的理解主要通过九窍,如果通过九窍的感知存有疑惑的话,那么就需要通过心来思考解决。如果心里没有道术的话,那么也就会因此而产生堵塞。如果可以达到畅通无碍,那么就需要将五气进行涵养,这就必须让神归入十二舍之中,这样就可以称作出神入化之境了。出神入化之境所有的五气,可能会产生志、思、神、德,而其中“神”则是居其首位的。
【原文】
静和者养气,气得其和①。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②。归于身,谓之真人③。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④。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⑤。
【注释】
①“和”,融合贯通。这两句意思是,宁静平和之人善养五气,而且可以使五气相互融合贯通。
②“四者”,志、思、神、德。陶弘景注:“神既一长故能静和而养气,气既养,德必和焉。四者谓志、思、神、德也。是四者能不衰,则四边威势,无有不为常存而舍之,则神道变化,自归于身。”意思是,神既然能够居于首位,所以能够使人宁静平和而善养五气,五气既养,那么德就能够达到融和、贯通。四者指的是志、思、神、德。这四者如果能够长盛不衰,那么四边威势便可以无往而不胜,因此神道的千变万化,都是归于自身的。
③陶弘景注:“神化归身,可谓真人也。”意思是,将此神化之境归于肉身,便可以称作真人。
④“执”,执守、坚持。“包”,包蕴、涵盖。这几句的意思是,所谓真人,可以与天相融合而达到大道之境。执守“一”而生产蓄养万事万物,怀有上天之心,施行道德以养万物,采用无为之术而包蕴志、虑、思、意,从而施行威势。
⑤“神盛”,精神旺盛。此句意思是,士如果能够通达这个道理的话,就可以使自己精神旺盛而蓄养自己的意志。陶弘景注:“一者,无为也。言真人养产万类,怀抱天心,施德养育,皆以无为为之,故曰执一而养产万类。至于志、意、思、虑运行,威势莫非自然循理而动,故曰无为以包也。然通达此道,其唯善为士者乎?既能盛神,然后乃可养志也。”意思是,所谓“一”,就是无为。所说的真人可以生产蓄养万事万物,怀抱天意,施行仁德用以养育,都是用无为之道做到的,因此说是执守“一”而可以生产蓄养万事万物。至于志、意、思、虑,运行威势,都是依据自然物理发展而运动的,所以说是用无为之道可以包容。然而能够通达这种道理的,只有善为之士吗?既然能够使得精神旺盛,然后才可以蓄养自己的意志。
【译文】
宁静平和之人善养五气,而且可以使五气相互融和贯通。志、思、神、德四者长盛不衰,那么四边威势即可得以展现,由此便可以无往而不胜,这就称作神化之境。将此神化之境归于肉身,便可以称作真人。所谓真人,可以与天相融和而达到大道之境。执守“一”而生产蓄养万事万物,怀有上天之心,施行道德以养万物,采用无为之术而包养志、虑、思、意,从而施行威势。士如果能够通达这个道理的话,就可以使自己精神旺盛而蓄养自己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