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言第十二(1 / 1)

题解

“符”,符节、符信、符契之意。所谓符节,是中国古代官方调兵遣将、上传下达命令等传达各种信息的一种凭证。一般在材质上,多使用金、铜、玉、角、竹、木等材料制成。使用方法是,双方各执其一,合之以验真假,常见的如兵符、虎符、对牌等。“言”,即言说、格言之意。

本篇命名《符言》,其实就是说明所说之言必须如符节一样具有印信般的关键作用。《太平御览》未见引用本篇。陶弘景题注曰:“发言必验,有若符契,故曰符言。”意思是,所有说出来的言辞必须一一应验,就好像符契印信一般,具有关键决定作用,这样才可以称作“符言”。

从内容上来看,《符言》其实是一篇针对为君之道的论述。全篇一共包括九个部分,而这九个部分是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论述君主之道的。具体来看,这九个部分主要如下:

第一,即主位。君主身居主位,需要“安徐正静”,即喜怒不形于色,不能轻易被人获知内心真实的想法。

第二,即主明。君主需要耳聪目明,具有掌控全局的能力。君主长居王宫之内,需要借助臣子的力量来获取信息,进而治理天下,因此需要做到耳聪目明,不能轻易被人蒙蔽。

第三,即主德。君主必须身怀德行,以德服人。所谓德政,也就是君主需要心中怀有天下,这样才可以使天下归顺。

第四,即主赏。君主治理天下,需要善用赏罚之道。只有赏罚分明,才可以让臣子与百姓口服心服。所谓“用赏贵信,用刑贵正”,也就是说君主在施行奖赏的时候一定要言而有信,在使用刑罚的时候,一定要公平公正。

第五,即主问。君主需要不耻下问,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而具体所问之事,应该包括“天之”“地之”“人之”,即关于天道自然、地利情形、人和发展等方面。

第六,即主因。所谓主因之术,其实是从“心”的角度去论证的。所谓“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也就是说,心的作用在于管理人的其他器官,而君主则与心的作用一样,是臣子之核心主宰。

第七,即主周。周,即周密、周全之意。君主需要驾驭群臣,就需要平衡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对群臣关系做到周全、周密。

第八,即主恭。作为君主,需要具有极其敏锐的洞察能力,要做到“长目”“飞耳”“树明”,由此可以察鉴奸邪宵小之辈。

第九,即主名。名与实,是君主对臣子的考核当中需要重点考量的。“循名而为,实安而完”,所讲求的就是名实相符。也就是说,君主在给臣子相应的名位时,要实际考虑到臣子的能力与职责。

以上九种,即是本篇《符言》所重点探讨的内容,也是探讨君主如何完整系统地运用权术来管理朝政、驾驭臣子。

【原文】

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①。善与而不静②,虚心平意以待倾损③。右主位④。

【注释】

①此句底本为“其被节先肉”,这里依道藏本改。“安”,安然。“徐”,徐缓、和缓。“正”,正直。“静”,冷静。陶弘景注:“被,及也;肉,肥也,谓饶裕也。言人若居位能安徐正静,则所及之节度无不饶裕也。”被,施与、加之之意,肉,富饶之意。意思是,如果君主居于其位之时能够保持平稳冷静,那么他所管辖的地方就没有不富饶充足的。

②这句意思是,君主要善于给予臣民(恩惠),但是也有可能遇见不太安分的臣民。

③“倾损”,倾覆自损或倾颓损毁。陶弘景注:“言人君善与事接而不安静者,但虚心平意以待之,倾损之期必至矣。”意思是,君主善于处理各类事务,但是如果遇见不太安分的臣民,那么只需要虚心平易地对待他们,就可以自然等到他们倾覆自损的时候了。

④此句意思是,以上所述就是君主居于其位需要注意的事项。陶弘景注:“主于位者,安徐正静而已。”意思是,君主居于其位,所要做的就是安然、和缓、正直、冷静。

【译文】

君主如果能够做到安然、和缓、正直、冷静,那么他所统辖节制的地方就会富饶充裕。君主要善于给予臣民(恩惠),但是也有可能遇见不太安分的臣民。如果遇见不太安分的臣民,那么只需要虚心平易近人地对待他们,就可以自然等到他们倾覆自损的时候了。以上所述就是君主居于其位需要注意的事项。

【原文】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①。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②;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③;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④;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⑤。右主明⑥。

【注释】

①这句意思是,眼睛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明亮,耳朵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聪敏,心灵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智慧。陶弘景注:“目明则视无不见,耳聪则听无不闻,心智则思无不通。此三者无壅,则何措而非当也?”意思是,眼睛明亮就没有什么是看不到的,耳朵聪敏就没有什么是听不到的,心灵智慧就没有什么是思虑不通的。以上三者不被堵塞,那么还有什么措施是不恰当的呢?

②“天下”,天下人的意思。这两句意思是,站在天下人的角度用眼睛去看,那么就没有什么是看不见的了。

③这句意思是,站在天下人的角度用耳朵去听,那么就没有什么是听不清的了。

④这句意思是,站在天下人的角度用心灵去思考,那么就没有什么是不知道的了。陶弘景注:“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盖用此道也。”意思是,昔日的君主帝尧,耳聪目明思虑周全,所以可以光耀天下,所使用的就是这样的方法。

⑤“辐辏(fú còu)”,也作“辐凑”,辐是古代车轮中间连接轴心与轮圈的木条,辏是辐连接集中的轴心。此句意思是,做到以上三点,那么就如同车轮之辐集中在车轴之轴心上一样,君主的英明就不会再被堵塞。陶弘景注:“夫圣人不自用其聪明思虑而任之天下,故明者为之视,聪者为之听,智者为之谋。若云从龙,风从虎,沛然莫之御。辐辏并进,则亦宜乎。若日月之照临,其可塞哉?故曰明不可塞也。”意思是,圣人并不使用自己的(耳)聪、(目)明、思虑,而是交给天下人,所以眼神明亮之人替他视察,耳朵聪敏之人为他监听,心灵智慧之人为他谋虑。犹如云从龙而生,风从虎而生,丰然充沛而无所不能驾驭。犹如车轮之辐集于车轴之轴心一样使之不断前进,恰当适宜。又如日月之光照临天下,是不会被堵塞的。

⑥“明”,英明。此句意思是,以上所述就是君主如何才能做到英明的道理。陶弘景注:“主于明者以天下之目视也。”意思是,君主的英明能以天下人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译文】

眼睛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明亮,耳朵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聪敏,心灵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智慧。站在天下人的角度用眼睛去看,那么就没有什么是看不见的了。站在天下人的角度用耳朵去听,那么就没有什么是听不清的了。站在天下人的角度用心灵去思考,那么就没有什么是不知道的了。做到以上三点,那么就如同车轮之辐集中在车轴之轴心上一样,君主的英明就不会被堵塞。以上所述就是君主如何才能做到英明的道理。

【原文】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①。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②。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③。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④。右主德⑤。

【注释】

①“拒”,拒绝。这两句意思是,崇尚德行的方法就是,不要坚决地拒绝那些愿意跟从归顺自己的人。陶弘景注:“崇德之术,在于恢宏博纳,山不让尘,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流,故能成其深;圣人不拒众,故能成其大,故曰勿坚而拒之也。”意思是,所谓崇德,最主要在于气象恢宏、庞博广纳。山不推让尘土的,所以才会累积达成自己的高度;海不推辞任何一条河流的,所以才能成就自己的深度;圣人不拒绝众人的,所以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因此才说“勿坚而拒之也”。

②“许”,允许。陶弘景注:“言许而容之,众必归而防守;拒而逆之,众必违而闭塞。归而防守,则危可安,违而闭塞,则通更壅。夫崇德者,安可以不宏纳哉。”意思是,所谓允许并且可以接纳对方,那么众人必定归顺而使得自己的防守更加坚固。如果拒绝对方归顺并且使其叛逆,那么众人必定违背而使得自己一方更加闭塞。众人的归顺而使得自己的防守更加坚固,那么就可以转危为安;因为众人的违背而变得闭塞,那么就会由此更加拥堵不堪。那些崇尚德术之人,怎么可以不恢宏博纳呢?

③“极”,达到。“度”,度量、测量。这两句意思是,高山的高度是可以通过攀登而达到的,深渊的深度是可以通过测量而得知的。

④“正静”,平正安静。这两句意思是,神明的德术讲究心态平正安静,是没有办法真正达到的。陶弘景注:“高莫过山,犹可极;深莫过渊,犹可测。若乃神明之德术正静,迎之不见其前,随之不见其后,其可测量哉。”意思是,高莫过于山,但是仍然可以达到它的高度;深莫过于渊,但是仍然可以测量它的深度。然而就像神明之德术平正安静,迎接它却看不到它的前面,跟随它却看不到它的后面,是没有办法对它进行测量的。

⑤此句意思是,以上所述就是君主如何才能做到崇德的方法。陶弘景注:“主于德者,在于含宏而勿距也。”意思是,主于德术之人,在于恢宏包容而不拒绝他人之归顺。

【译文】

崇尚德行的方法就是,不要坚决地拒绝那些愿意跟从归顺自己的人。如果允许并且可以接纳对方,那么众人必定归顺而使得自己的防守更加坚固;如果拒绝对方归顺并且使其叛逆,那么众人必定违背而使得自己一方更加闭塞。高山的高度是可以通过攀登而达到的;深渊的深度是可以通过测量而得知的。神明之德讲究心态平正安静,是没有办法真正达到的。以上所述就是君主如何才能做到崇德的方法。

【原文】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①。赏赐贵信,必验耳目之所闻见②,其所不闻见者,莫不暗化矣③。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④。右主赏⑤。

【注释】

①“信”,信用、诚信。“正”,公正、公平。这两句意思是,使用嘉赏最重要的就是讲求信用,使用刑罚最重要的就是追求公正。陶弘景注:“赏信,则立功之士致命捐生;刑正,则更戮之人没齿无怨。”意思是,嘉赏讲求信用,那么立功之人就会拼命去做事情;刑罚追求公正,那么即便被杀之人也是毫无怨言的。

②“验”,检验、核验,在此引申为标准、依据。这两句意思是,赏赐讲求信用,必须以自己耳朵所听到、眼睛所看到的为标准。

③“暗化”,暗中慢慢转化。这两句意思是,那些没有被所听、所见的事情,也会因为需要获取君主的信任而暗中慢慢发生转化。陶弘景注:“言施恩行赏,耳目所闻见,则能验察不谬,动必当功,如此,则信在言前,虽不闻见者,莫不暗化也。”意思是,在此谈论施恩行赏,必须以所听、所见为准,这样才能核验准确,没有错误,因此,所有行动都会首先考虑立功,这样,信用在言说之前,那些没有被所听、所见的事情,也会慢慢在暗中转化。

④“干君”,冒犯君威。这两句意思是,赏罚均有信诺,那么君主的诚信就会畅达于天下,达到神明境界,而那些奸邪之徒想要冒犯君威则是不能得逞的。陶弘景注:“言每赏必信,则至诚畅于天下,神明保之如赤子,天禄不倾如泰山,又况不逞之徒,而欲奋其奸谋,干于君位者哉。此犹腐肉之齿,利剑锋接,必无事矣。”意思是,所言每有赏赐必然信守,那么就会让君主的诚信在天下畅达,神明对他的保护犹如保护赤子一般,天增福禄犹如泰山一般不会倾倒。如果遇有奸逞之徒,想要有所奸谋而冒犯君威,那么就好像已经腐烂的肉遇见了锋利的牙齿,必然不会掀起什么波澜。

⑤这句意思是,以上所述就是君主如何才能做到信守赏罚的道理。陶弘景注:“主于赏者,贵于信也。”意思是,君主对赏赐的人,最为重要的就是讲求信诺。

【译文】

使用嘉赏最重要的就是讲求信用,使用刑罚最重要的就是追求公平公正。赏赐讲求信用,必须以自己耳朵所听到、眼睛所看到的为标准。那些所听所见的事情,也会因为需要获取君主的信任而在暗中慢慢发生转化。赏罚均有信诺,那么君主的诚信就会畅达于天下,达到神明的境界,而那些奸邪之徒想要冒犯君威则是不能得逞的。以上所述,就是君主如何才能做到信守赏罚的道理。

【原文】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①。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②。右主问③。

【注释】

①“天”,天时。“地”,地利。“人”,人和。这几句意思是,为君主者,一要善问天时,二要善问地利,三要善问人和。陶弘景注:“天有逆顺之纪,地有孤虚之位,人有通塞之分。有天下者,宜皆知之。”意思是,天时有逆有顺,地势有孤有虚,人和有通有堵。君主怀有天下,应该通晓这些道理。

②“荧惑”,荧惑星,即火星,可以预示人间吉凶。这几句意思是,如果通晓这些道理,那么天地上下,东西南北,左右前后,哪里还会再有什么灾祸呢?陶弘景注:“夫四方上下,左右前后,皆有阴阳向背之宜。有国从事者,不可不知。又荧惑,天之法星,所居灾眚(shěng,灾难、疾苦之意)吉凶尤著。故曰虽有明天子,必察荧惑之所在,故亦须知之。”意思是,天地上下,东西南北,左右前后,都有阴阳向背之理。君主掌管政事,不可不知道这些道理。所谓荧惑,即火星,预示天下吉凶。因此而言,即便是有明天子,也必须查明灾祸之所在,因此也要知道这些道理。

③这句意思是,以上所述就是君主如何才能做到主问的道理。陶弘景注:“主于问者,须辨三才之道。”意思是,主问的道理,需要辨别天时、地利、人和之道。

【译文】

为君主者,一要善问天时,二要善问地利,三要善问人和。如果通晓这些道理,那么天地上下,东西南北,左右前后,哪里还会再有什么灾祸呢?以上所述就是君主如何才能做到“主问”的道理。

【原文】

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①。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②。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③。圣人用之,故能赏之④。因之循理,固能长久⑤。右主因⑥。

【注释】

①“九窍”,指人身体上的九个器官,具体包括:双耳、双眼、双鼻孔、口、尿道、肛门。五官,即五种官职,最初是指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在此引申为百官之意。这两句意思是,心灵是人体九窍的主宰,君主是朝廷百官的主宰。陶弘景注:“九窍运,为心之所使;五官动作,君之所命。”意思是,九窍运行,是因为被心灵所驱使;五官有动作,是因为君主有命令下达。

②这句意思是,有了善行的,君主就应该给他奖赏;犯了错误的,君主就应该惩罚他。陶弘景注:“赏善罚非,为政之大经也。”意思是,奖赏善行,惩罚错误,这是非常重要的政治手段。

③“因”,答应、顺应。这几句意思是,君主顺应各级官员内心所求而进行赏罚,这样做的话就不会再感觉到劳累了。陶弘景注:“与者,应彼所求;求者,得应而悦。应求则取施不妄,得应则行之无怠,循性而动,何劳之有。”意思是,所谓给予,也就是答应对方所提出的诉求;所谓诉求,则得到满足之后应该会感到喜悦。答应对方所求,则不论是索取还是施与,都不会再有妄念,得到之后,做事就不应有懈怠。遵循规律而行动,哪里还有什么再让人感到劳累的呢?

④这句意思是,圣人善于使用这样的方法,所以才能做到赏罚分明。

⑤这句意思是,因此君主只有遵循这样的道理与规律,才能使国运兴隆长久。陶弘景注:“因求而与,悦莫大焉,虽无玉帛劝同赏矣。然因逆理,祸莫速焉。因之循理,故能长久。”意思是,其因有所诉求而被给予,就会感到非常高兴,即便没有金玉财帛赏赐。然而如果违逆道理和规律,那么祸患很快就要到来。因此只有遵循道理和规律,才能长长久久。

⑥这句意思是,以上所述就是君主如何才能做到主因的道理。陶弘景注:“主于因者,贵于循理。”意思是,主因的道理,最为可贵的就是要遵循道理。

【译文】

心灵是人体九窍的主宰,君主是朝廷百官的主宰。有了善行的,君主就应该给他奖赏;犯了错误的,君主就应该惩罚他。君主答应各级官员内心所求而进行赏罚分明,这样做的话就不会再感觉到劳累了。圣人善于使用这样的方法,所以才能做到赏罚分明。因此君主只有遵循这样的道理与规律,才能使国运兴隆长久。以上所述就是君主如何才能做到主因的道理。

【原文】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①。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②。开闭不善,不见原也③。右主周④。

【注释】

①“周”,周全、周密、周到。这几句的意思是,主君处事不可以不周全,如果主君做事不周全的话,那么就很可能引起群臣生乱。陶弘景注:“周谓遍知物理,于理不周,故群臣乱也。”意思是,所谓“周”,也就是遍知物理发展的道理,如果不能做到周全,那么群臣就会反乱。

②“家”,国家大业。这几句意思是,国家大业处于混乱无常的状态,从而导致内外信息难以畅通,这样还怎么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呢?陶弘景注:“家犹业也。群臣既乱,故所业者无常,而内外闭塞;触途多碍,何如知所开乎。”意思是,家即国家大业,群臣既然已经混乱,那么国家大业也将陷入无序状态,从而导致内外信息闭塞,相互接触诸多阻碍,如何还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呢?

③“原”,通“源”,即根源、源头。这两句意思是,君主如果无法妥善处理与臣子之间的开闭捭阖问题,那么就很难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陶弘景注:“开闭即捭阖也,既不用捭阖之理,故不见为善之源也。”意思是,开闭也就是捭阖,既然不使用捭阖这种方法,所以就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这句意思是,以上所述就是君主如何才能做到“主周”的道理。陶弘景注:“主于周者,在于遍知物理。”意思是,“主周”的道理,就是需要通晓物理自然的规律。

【译文】

主君处事不可以不周全。如果主君做事不周全的话,那么就很可能引起群臣生乱。国家大业处于混乱无常的状态,从而导致内外信息难以沟通,这样还怎么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呢?君主如果无法妥善处理与臣子之间的开闭、捭阖问题,那么就很难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以上所述就是君主如何才能做到“主周”的道理。

【原文】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①。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②,是谓洞天下奸,莫不暗变更③。右主恭④。

【注释】

①这句意思是,一要使自己的眼睛看得更远,二要使自己的耳朵听得更多,三要让自己明察秋毫。陶弘景注:“用天下之目视,故曰长目;用天下之耳听,故曰飞耳;用天下之心虑,故曰树明。”意思是,善于利用天下人的眼睛去观察,所以叫作目光长远,善于利用天下人的耳朵去倾听,所以叫作耳朵善听,善于利用天下人的心思去谋虑,所以才能明察秋毫。

②这句意思是,要明确知道千里之外的情况,以及各种隐蔽细微的事情。

③此句底本无“更”字。“洞”,洞察。“奸”,这里指奸邪之辈。这两句的意思是,因此可以洞察天下奸邪之辈,而这些奸邪之辈没有不在暗中变更自己奸邪想法的。陶弘景注:“言用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故千里之外,隐微之中,莫不玄览。既察隐微,故为奸之徒,绝邪于心胸。故曰莫不暗变更改也。”意思是,利用天下人的心思去谋虑就会无所不知。因此,远在千里之外的情况,以及隐蔽细微的事情,没有不被遍览的。既然能够明察秋毫,所以奸邪之辈也就将奸邪之法从心中排除了,因此没有不在暗中变更自己想法的。

④此句意思是,以上所述就是君主如何才能做到“主恭”的道理。陶弘景注:“主于恭者,在于聪明文思。”意思是,主恭的道理,就是需要君主耳聪目明、思虑精深。

【译文】

一要使自己的眼睛看得更远,二要使自己的耳朵听得更多,三要让自己明察秋毫。要明确知道千里之外的情况,以及各种隐蔽细微的事情,因此可以洞察天下奸邪之辈,而这些奸邪之辈没有不在暗中变更自己奸邪想法的。以上所述,就是君主如何才能做到“主恭”的道理。

【原文】

循名而为,实安而完①。名实相生,反相为情②。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③。右主名④。

【注释】

①“循”,依循。这两句意思是,依循名而求实,使得名与实相符。陶弘景注:“实既副名,所以安全。”意思是,名与实相副,所以安全。

②这句意思是,名与实相依相生,并且二者互为本情。陶弘景注:“循名而为实,因实而生名。名实不亏则情在其中矣。”意思是,依循名而求得实,因为有实而获得名。名与实俱不相亏而情理亦在其中。

③这几句陶弘景注:“名当自生于实,实立自生于理。”又注:“无理不当,则名实之德自生也。有德必和,能和自当。”意思是,适当的名自然是从实中产生的,而实又是从理中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理则不恰当,名与实相得益彰才会相生。有德就会融洽,能够融洽就会恰当。

④这句意思是,以上所述就是君主如何才能做到“主名”的道理。陶弘景注:“主于名者,在于称实。”意思是,“主名”的道理,就是需要君主名实相符。

【译文】

依循名而求实,使得名与实相符。名与实相依相生,并且二者互为本情。因此,适当的名自然是从实中产生的,而实又是从理中产生的。理是从名与实的相得益彰之中产生的,而德又生于融洽,融洽就会恰当。以上所述就是君主如何才能做到“主名”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