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篇第十一(1 / 1)

题解

“决”,决断、决计、决定之意。本篇应为残篇,内容上有所缺失,并且《太平御览》未见引用本篇,同时本篇的题注也已经散佚。

本篇《决篇》是对第十篇《谋篇》讨论内容的承继。《谋篇》在内容上主要是探讨关于计谋策略的事先准备、施行对象、具体方法与主要原则等,而本篇《决篇》则是讨论计谋筹划之后应该如何去做决断。因此,《决篇》就是关于决断的专篇论文。

单从现存的内容来看,《决篇》主要是讨论关于决断的起因、相关目的、具体实施方法以及决定的重要性等问题。虽然内容有所残缺,但是论述颇为精彩。

首先,开篇即对什么是“决”进行了论辩:“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有患。”也就是说,所有需要决断的事情,都是有犹豫不决的因素。善于使用决断的,就会有相应的福报;不善于使用决断的,就可能会招来祸患。

其次,是关于使用决断的目的的讨论。所谓“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也就是说,使用决断的目的就是带来利益,如果没有办法带来相应的利益,那么这样的决断就不会被人所接受。总而言之,决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趋利避害,这样才能实现决断的真正价值。

再次,对于决断的五种方法进行讨论与总结。决断的五种方法,也就是“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的原因,包括:“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所谓“阳德”“阴贼”“信诚”“蔽匿”“平素”五种方法,分别是指公开的恩德、暗中的计谋、诚实信用、隐藏遮蔽和平常心态。同时指出,这五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融通的,使用这五种方法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实施。

最后,是对决断重要性的讨论。所谓“决情定疑,万事之基”,也就是说,善于决断是一切事情成功与否的根本基础,因此,“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古代的国君如果遇到难以决策之事,就要使用蓍草和龟甲进行卜卦,借助神灵的意愿来帮助自己做出最终决断。从而可见,决断一事之于国家以及个人的重要性。

【原文】

凡决物,必托于疑者①。善其用福,恶其有患②;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③。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④。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⑤。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⑥。

【注释】

①“决”,决定、决策。“决物”,对所遇之事进行决断。“疑”,疑惑、犹疑不决。此句意思是,凡是需要做决断的,必然是因为犹疑不决。

②“善”,善于、擅长。“恶”,不善于、不擅长。陶弘景注:“凡人之情,用福则善,有患则恶。福患之理未明,疑之所由生。故曰善其用福,恶其有患。”意思是,但凡人之常情,善于使用决断的,就会得到相应的福报,不善于使用决断的,就会招致祸患。福报与祸患之理没有明白、确定,疑惑也就由此产生了,因此说是“善其用福,恶其有患”。

③“诱”,引诱、诱导。“惑”,疑惑。“偏”,偏颇。陶弘景注:“然善于决疑者,必诱得其情,乃能断其可否也。怀疑曰惑,不正曰偏,决者能无惑偏,行者乃有通济,然后福利生焉。”意思是,善于使用决断之人,必定是先通过引诱获得真实的情况,然后才能断定决断的可行性。因为有了怀疑,所以才称得上是“惑”;因为不够端正,所以才称得上是“偏”。决断之人可以做到没有疑惑与偏颇,所以施行通畅,然后福报与利益才能够产生。

④“利”,利益。“奇”,不按寻常套路、出其不意。这几句意思是,决断一定要带来相应的利益,如果没有带来相应的利益就不会被人们所接受。而那些能够给人们带来相应利益的决断,往往是出其不意的。陶弘景注:“若乃去其福利,则疑者不更其决,更使托意于奇也。趋异变常曰奇。”意思是,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福报与利益,那么本来就存有怀疑的人不会变更自己的决定,因此决断需要出其不意。

⑤“受”,接受,在此是被动用法,表示被接受。这几句意思是,如果所做的决断在表面上看是有利益的,但是其中又隐藏着祸端,那么这样的决断就不会被人接受,反而可能导致相互关系的疏远。陶弘景注:“谓疑者本其利,善而决者隐其利;善之情反托之于恶,则不受其决,更致疏远矣。”意思是,犹疑不决的原因就是想要获得利益,善于决断的人往往会将这些利益隐藏起来。如果在决断之中隐藏着祸端,那么这样的决断就不会被人接受,从而更导致关系的疏远。

⑥“离”通“罹”,“害”,灾难、灾害。这几句意思是,如果决断招致失败,并且由此产生灾害,那么这就是决断的失败了。陶弘景注:“言上之二者,或去利托于恶,疑者既不能更其决,则所行罔能通济,故有失利,罹害之败焉。凡此,皆决事之失也。”意思是,以上所说的两种情况,在利益与隐恶之间摇摆,怀有疑惑之人是没有办法更改自己的决断的,所以他的决断就没有办法通行,因此才会失利,最终导致失败。这些情况,都是决断失败的原因。

【译文】

凡是需要做决断的,必然是因为犹疑不决。善于使用决断的就会得到相应的福报,不善于使用决断的就会招致祸患。善于使用决断之人,必定是先通过引诱获得真实的情况,这样最终做出的决断就不会再有疑惑与偏颇。决断一定要带来相应的利益,如果没有带来相应的利益,就不会被人所接受。而那些能够给人带来相应利益的决断,往往是出其不意的。如果所做的决断在表面上看是有利益的,但是在其中又隐藏着祸端,那么这样的决断就必然不会被人接受,反而可能导致相互关系的疏远。因此,如果决断招致失败,并且由此产生灾害,那么这就是决断的失败了。

【原文】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①: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②。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③。四者,微而施之④。于是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⑤。

【注释】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其事,主要有五种原因。

②“阳德”,公开的恩德。“阴贼”,暗中的谋划。“信诚”,诚实守信。“蔽匿”,隐蔽藏匿。“平素”,普通平常。这几句的意思是,其一,“阳德”,即使用公开施以恩德的方式。其二,“阴贼”,即使用暗中谋划的方式。其三,“信诚”,即使用诚实守信的方式。其四,“蔽匿”,即使用隐蔽藏匿的方式。其五,“平素”,即遵循普通平常的方式。陶弘景注:“圣人善变通,穷物理,凡所决事,期于必成。事成理著者,以阳德决之;情隐言伪者,以阴贼决之;道诚志直者,以信诚决之;奸小祸微者,以蔽匿决之;循常守故者,以平素决之。”意思是,圣人善于变通,穷究物理自然的变化,因此凡是所做决断的事情,就必然期望成功。如果决断之事是非常显著的,就需要公开施以恩德;如果决断之事是隐秘伪装的,就需要在暗中计划筹谋;如果决断之事是道德诚实、志向正直的,就需要用诚信去做决断;如果决断之事是小奸小恶的,就需要隐蔽地去做决断;如果决断之事是循守常理的,就需要按照正常的方式去做决断。

③“一言”,即表里如一的言行。“二言”,即表里不一的言行。这几句意思是,使用“阳”的方法要求言行表里如一,使用“阴”的方法要求言行表里不一,再加上平常使用的办法以及关键机要时使用的办法。

④这句话的意思是,以上四种决断办法,必须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施行。陶弘景注:“励,勉也。阳为君道,故所言必励于一。一,无为也。阴为臣道,故所言必励于二。二,有为也。君道无为,故以平素为主;臣道有为,故以枢机为用。言一也、二也、平素也、枢机也,四者其所施为,必精微而契妙,然后事行而理不壅(yōng)矣。”意思是,励,即勉励的意思。“阳”是为君之道,因此所有说出的言辞必定是以勉励于“一”。所谓“一”,也就是无为。“阴”是为臣之道,因此所有说出的言辞必定是以勉励于“二”。所谓“二”,也就是有所作为。为君之道在于无为,所以是以平常之道施行。为臣之道在于有为,所以是以关键机要为用。以上所说的“一”“二”“平素”“枢机”四种,在施行的时候必须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行。

⑤“度”,度量,在此引申为参考。这几句的意思是,以过往之事作为参考,以未来之事作为验证,以平常之事作为比照,这样就可以进行最终的决断了。陶弘景注:“君臣既有定分,然后度往验来,参以平素,计其是非,于理既可,则为决之。”意思是,为君与为臣都有自己的分定,然后以过往之事作为参考,以未来之事作为验证,并且参考平常之事,计算是非得失,在道理上就可以成功,这样就可以进行最终的决断了。

【译文】

圣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其事,主要有以下五种原因:其一,“阳德”,即使用公开的施以恩德的方式;其二,“阴贼”,即使用暗中谋划的方式;其三,“信诚”,即使用诚实守信的方式;其四,“蔽匿”,即使用隐蔽藏匿的方式;其五,“平素”,即遵循平常的方式。使用“阳”的方法就是要求言行表里如一,使用“阴”的方法就是要求言行表里不一,再加上平常使用的办法以及关键机要时使用的办法。以上四种决断办法,必须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施行。于是,以过往之事作为参考,以未来之事作为验证,以平常之事作为比照,这样就可以进行最终的决断了。

【原文】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①;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②;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则决之③;去患者,可则决之④;从福者,可则决之⑤。

【注释】

①陶弘景注:“危,由高也。事高而名美者,则为决之。”意思是,危,即处于高度危险之中。事情高危但可能获得美名的话,那就可以为之决断了。

②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用花费什么力气就可以轻易获得成功的事情,那么就可以为之决断了。陶弘景注:“所谓惠而不费,故为决之。”意思是,所谓与人实惠而且自己毫无损失,那么就可以为之决断了。

③“勤苦”,勤劳辛苦。这几句的意思是,那些费力并且需要十分辛苦勤劳才能达成的事情,同时还是迫不得已去做的事情,那么就需要为之决断了。陶弘景注:“所谓知之,无可奈何,安之若命,故为决之。”意思是,所谓知道情况如此,却无可奈何,只有安然从命,那么可以为之决断了。

④“去”,去除。这两句意思是,如果能够为对方去除祸患,那么就可以为之决断了。

⑤这句意思是,如果能够为对方引来福报,那么就可以为之决断了。陶弘景注:“去患、从福之人,理之大顺,故为决之。”意思是,可以为之去除祸患、引来福报之人,这是理之顺从的,因此可以为之决断。

【译文】

王公大人所谋之事,如果是处于危险之中,但可能带来好的名声的话,那么就可以帮助他决断了。不用花费什么力气就可以轻易获得成功的事情,那么就可以为之决断了。那些费力并且需要十分辛苦勤劳才能达成的事情,同时还是迫不得已需要去做的事情,那么就需要为之决断了。如果能够为对方去除祸患,那么就可以为之决断了。如果能够为对方引来福报,那么就可以为之决断了。

【原文】

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①。以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②。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③。

【注释】

①这句意思是,消除疑惑做出决断,是处理一切事情的基础。

②这句意思是,决断直接关系到天下治乱或和平,甚至决定成败,因此很难下决断。陶弘景注:“治乱以之正,成败以之决。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枢机之发,荣辱之主,故曰难为。”意思是,治乱依靠决断来平治,成败依靠决断来决定,是强调决断对于“治乱”和“成败”的重要性。不能有任何差错,关键时刻的决断就是荣辱的主宰,所以说是很难做到的。

③“蓍(shī)”,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药,茎、叶等可做香料。中国古代通常使用蓍草的茎来占卜。“龟”,龟甲。中国古代也常使用龟甲用来占卜。此句的意思是,因此,古代的先王都是使用蓍草和龟甲来帮助自己做最终的决断。陶弘景注:“夫以先王之圣智,无所不通,犹用蓍龟以自决,况自斯以下而可以专己自信,不博谋于通识者哉?”意思是,先王的圣明和睿智是无所不通的,尚且使用蓍草、龟甲来做决断,并且由此而更加自信,这样的博智谋虑不是可以通达的吗?

【译文】

所以说消除疑惑做出决断,是处理一切事情的基础。决断直接关系到天下治乱或和平,甚至决定成败,因此是很难下决断。所以古代的先王才使用蓍草和龟甲来帮助自己做最终的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