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篇第十(1 / 1)

题解

“谋”,计谋、谋策、谋虑之意。《太平御览》卷四六二引用本篇称作《谋虑》篇,即计谋、策划之意。

本篇《谋篇》与第九篇《权篇》是前后密切相关联的两篇,本篇把“谋”作为第九篇“权”之具体内容。战国时期,游士纵横列国,以《权篇》作为游说技巧的具体指导,而以《谋篇》作为献策内容的具体指导。两篇相互结合,可以看出游士对于权谋之术的深入探讨与具体把握。

《谋篇》主要是讨论关于计谋策略的事先准备、施行对象、具体方法与主要原则等,因此,可以说是关于谋略的专论。本篇就是围绕以上四个方面展开讨论的。具体而言:

其一,关于计谋策略的事先准备。本篇开篇即言:“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也就是说,所有的计谋策划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要追寻它所可能产生的原因以及具体情况的进展,才有可能获得成功。随后在此论说基础之上,提出了“三仪”,即计策中的上策、中策、下策三种情况。对于这三种情况,需要根据它所可能实施的具体情形做最终确定。

其二,关于计谋策略的施行对象。计谋策略的制定与施行是需要根据具体对象进行相应的针对性调整的。具体讨论了关于仁人、勇士、智者、愚者、不肖者、贪者、强者等不同对象的相应计谋策划方法,因此,使得计谋策略更具准确性与针对性。

其三,关于计谋策略的具体方法。“因”是制定计谋策略所要遵循的具体方法。所谓“因”就是因势利导、顺应变化之意。应该指出的是,“因”是先秦诸子百家都比较热衷于讨论的话题,《慎子·因循》篇、《孙子兵法·虚实》篇、《吕氏春秋·决胜》篇等,都有关于“因”的讨论。这种普遍性热衷因势利导、对于遵循规律的探讨,反映出先秦诸子百家对自然规律的深入关注。

其四,关于计谋策略的主要原则。篇中总结关于计谋策略的主要原则为:“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所谓“阴”,即暗中、潜藏之意,切忌在谋策之时不慎外泄机密。综上可知,本篇是关于计谋策略的具体阐释。

【原文】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①。审得其情,乃立三仪②。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③。参以立焉,以生奇④。奇不知其所雍,始于古之所从⑤。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⑥。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⑦。

【注释】

①“道”,规律。“因”,规律所要遵循发展的途径。这几句意思是,凡是计谋策划,都有一定的规律,一定要根据它的规律进行发展,并且根据它所处的具体情境进行考量。陶弘景注:“得其所因,则其情可求;见情而谋,则事无不济。”意思是,在计谋策划时,必须遵循其中的规律,根据具体的情况才可以谋求;而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谋求之后,则凡事就没有不成功的了。

②“审”,审视、审察。“仪”,法度、准则。这两句意思是,审察得知它的具体情况之后,计划设立三种不同标准的计策。

③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三种不同标准的计策,分别是:上策、中策、下策。

④“参”,相互参照、比较。这两句意思是,将上策、中策、下策三种计策相互参照比较,然后确立具体使用哪一种计策,这样奇谋妙计就产生了。陶弘景注:“言审情之术,必立上智、中才、下愚。三者参以验之,然后奇计可得而生。”意思是,所谓的审察情势之术,必定依据上智、中才、下愚而设立,三者相互参照验证,然后才会产生奇谋妙计。

⑤“雍”,通“壅”,堵塞不通。“从”,从事、实践。陶弘景注:“奇计既生,莫不通达,故不知其所壅蔽。然此奇计,非自今也,乃始于古之顺道而动者,盖从于顺也。”意思是,奇谋妙计就此产生之后,不会有任何堵塞,无往而不胜。但是这种奇谋妙计并非今日才产生的,而是自古以来顺应事物客观规律根据具体实践所制定的。

⑥“司南之车”,指南车、指南针之意。“惑”,迷惑,在此引申为迷路。这几句意思是,郑国人去山中采玉的时候,需要驾着指南车,目的就是不让自己迷路。

⑦“夫”,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度材”,揣度对方的才干。“量能”,衡量对方的能力。“揣情”,揣测对方的内心实情。这两句意思是,揣度对方的才干、衡量对方的能力、揣测对方的内心实情,这些就是处理事情制定计谋的指南针。

【译文】

凡是计谋策划,都有一定的规律,一定要根据它的规律因循发展,并且根据它所处的具体情境进行考量。审察得知它的具体情况之后,然后计划设立三种不同标准的计策。这三种不同标准的计策,分别是上策、中策和下策。将上策、中策、下策三种计策相互参照比较,然后最终确立具体使用哪一种计策,这样奇谋妙计就产生了。奇谋妙计产生以后无往而不胜,不会有任何堵塞,但是这种妙计并非今日才产生的,而是自古以来顺应事物客观规律,根据具体实践制定的。因此,郑国人去山中采玉的时候,就需要驾着指南车,目的就是不让自己迷路。揣度对方的才干、衡量对方的能力、揣测对方的内心实情,这些就是处理事情制定计谋的指南针。

【原文】

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①;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②。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③;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④。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⑤。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⑥。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⑦。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⑧。

【注释】

①“情”,欲望、目的。这两句意思是,因此而言,有共同的欲望或目的而相互亲近的人,就会在共同目的的驱使下相互合作并最终获得成功。

②“偏害”,其中一方受到伤害。这两句意思是,有共同欲望或目的双方相互疏离的话,其中一方就会受到伤害。陶弘景注:“同情,谓欲共谋立事,事若俱成,后必相亲。若乃一成一害,后必相疏,理之常也。”意思是,所谓“同情”,就是想要共同谋划一件事情,如果事情成功了,那么此后双方必定相互亲近;如果一方成功,一方失败,那么此后双方必定相互疏远,这也是常有之理。

③“恶”,憎恶、仇恨。这两句意思是,双方本来相互憎恶仇恨而又要相互亲近的话,那么将会使双方都受到伤害。

④这句话的意思是,相互厌恶的双方如果还相互疏离的话,那么其中一方将会受到伤害。陶弘景注:“同恶,谓同为彼所恶。后若俱害,情必相亲,若乃一全一害,后必相疏,亦理之常也。”意思是,所谓“同恶”,就是同为对方所厌恶、憎恨。如果此后双方同时被伤害,那么他们就会相互亲近,如果一方被伤害另一方被保全,那么此后双方必然相互疏离,这也是常有之理。

⑤“损”,损害、损伤,在此引申为冲突。“数”,术,在此引申为计策。这几句意思是,所以说,双方如果有共同利益就会相互亲近,双方如果有相互冲突就会变得疏离。一个计策如果要施行的话,就需要看到双方之间同异之分。陶弘景注:“异同之分,用此而察。”意思是,事物间的同异区分,使用这种方法就可以察明。

⑥“隙”,间隙,在此引申为裂缝。“节”,枝节,也指树木枝干的交界之处。这几句意思是,因此,墙壁通常从它的裂缝之处开始毁坏,树木通常从它的枝节交叉之处开始摧毁,裂缝与枝节就是它们的分界之处。陶弘景注:“墙木坏毁,由于隙节,况人事之变生于异同,故曰斯盖其分也。”意思是,墙壁或者树木的毁坏,是因为它们的裂缝或者枝节。而人事变化的异同也与此相似,所以说是从它们的分界之处产生的。

⑦“事”,在此指事物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议”,议论,交谈。“说”,游说。“制”,制定好的方案。这几句的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变化发展之中产生新的问题,为了解决新的问题就需要谋略,为了制定新的谋略就需要不断计划,为了形成新的计划就需要交谈议论,交谈议论就会有相关的游说,有了相关的游说就可以使事情朝着新的方向进取发展,事情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了就需要留出相关的退路,如果连退路都想好了,那么这个方案也就制定完成了。

⑧“制”,制订计划。这几句意思是,因此根据事情而制定相应的策略,而各种事情在道理上都是一样的。陶弘景注:“言事有根本,各有从来,譬之卉木,因根而有枝条花叶,故因变隙,然后生于事业。事业者,必须计谋成;计谋者,必须议说;议说者,必有当否。故须进退之。既有黜陟,须别事以为法,而百事百度,何莫由斯而至。故其道数一也。”意思是,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的根本所在,如花卉草木,从根而生出枝条、花卉与叶子,又因为发生变化与枝节,然后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当事情有新的发展方向,就需要计划谋虑,而计划谋虑又需要议论游说;议论游说,必定有恰当与否,所以需要进退有据。因此,各种事情道理都是一样的。

【译文】

因此而言,有共同的欲望或目的而相互亲近的人,就会在共同目的的驱使下相互合作并最终获得成功。有共同的欲望或目的而相互疏离的话,其中一方就会受到伤害。双方本来相互憎恶而又想要相互亲近的话,将会使双方都受到伤害。共同厌恶的双方如果相互疏离的话,那么其中一方将会受到伤害。所以说,双方如果有共同利益就会相互亲近,双方如果相互冲突就会变得疏离。一个计策如果要运行的话,就需要看到双方之间的同异之分。墙壁通常从它的裂缝之处开始毁坏,树木通常从它的枝节交叉之处开始摧毁,裂缝与枝节就是它们的分界之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变化发展之中产生新的问题,为了解决新的问题就需要谋略,为了制定新的谋略就需要不断计划。为了形成新的计划,就需要交谈议论,为了交谈议论就会有相关的游说。有了相关的游说就可以使事情朝着新的方向进取发展,事情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了,就需要留出相关的退路。如果连退路都想好了,那么这个方案也就制定完成了。因此,根据事情而制定相应的策略,各种事情在道理上都是一样的。

【原文】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①;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②;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③,是三才也④。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⑤。故为强者,积于弱也⑥;为直者,积于曲也⑦;有余者,积于不足也⑧。此其道术行也⑨。

【注释】

①“夫”,发语词,无实义。“货”,财货、财物。“轻货”,轻视财货、财物。“费”,花费,在此引申为经费、财物。这几句意思是,仁义道德之人把财货看得很轻,因此不可以用物质利益去引诱他,但是可以使他自己提供财物。

②“难”,灾难、灾祸。“轻难”,看轻灾难,不惧灾难。“危”,本意是危险,在此引申为险要的地方。“据危”,占据险要的地方。这几句意思是,勇猛之士是不惧怕灾难的,因此不可以用灾祸来让他感到惧怕,但是可以使他占据险要的地方去解除灾祸。

③“达”,通达。“数”,通“术”,方法。这几句意思是,聪明智慧之人通达各类方法,明白各种道理,因此不可以用欺骗的方式获取他的信任,但是可以和他讲道理,使他建立功勋。

④“三才”,仁人、勇士、智者三种类型的人才。此句意思是,以上仁人、勇士、智者三种类型的人才要各尽其用。陶弘景注:“使轻货者出费,则费可全;使轻难者据危,则危可安;使达数者立功,则功可成。总三才而用之,可以光耀千里,岂徒十二乘而已。”意思是,让看轻财货之人提供花费,那么所有的费用就会齐全;让看轻灾祸之人据守险要之地,那么就可以转危为安;让通达明理之人去建功立业,那么功业就可以成功。综合这三种类型的人才而使用他们,可以光耀千里,而不仅仅是为了坐十二乘的车。

⑤“裁”,裁夺。这几句意思是,愚蠢的人容易受到蒙蔽,没有才干的人容易感到害怕,生性贪婪的人容易受到诱引,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谋略。陶弘景注:“以此三术驭彼三短,可以立事立功也。谋者因事兴虑,宜知而裁之。故曰因事裁之。”意思是,使用以上三种方法来弥补相应的短处,那么所图之事就可以成功了。谋事之人随着事情变化的规律而思考,并且适宜地做出裁夺,所以叫作因事而裁之。

⑥“积”,积累。这两句意思是,因此而言,强者都是从弱小一步一步积累而来的。

⑦这句话的意思是,平直都是从弯曲一点一点积累而来的。

⑧这句话的意思是,盈余都是从不足一点一点积累而来的。

⑨“道术”,即权谋之术。此句意思是,懂得以上这些道理,就可以具体实行权谋之术了。陶弘景注:“柔弱胜于刚强,故积弱可以为强大;直若曲,故积曲可以为直;少则可以得众,故积不足可以为有余,然则以弱为强,以曲为直,以不足为有余,斯道术之所行,故曰道术行也。”意思是,柔弱可以比刚强更厉害,所以累积柔弱就会变得更加强大;平直是可以从弯曲之中累积的,盈余是可以从不足之中累积的,懂得其中的道理,就可以把握住道术了。

【译文】

仁义道德之人把财货看得很轻,因此不可以用物质利益去引诱他,但是可以使他自己提供财物;勇猛之士是不惧怕灾难的,因此不可以用灾祸来让他感到惧怕,但是可以使他去占据险要的地方去解除灾祸;聪明智慧之人通达各类方法,明白各种道理,因此不可以用欺骗的方式获取他的信任,但是可以和他讲道理,使他建立功勋。以上仁人、勇士、智者三种类型的人才要各尽其用。所以说,愚蠢的人容易受到蒙蔽,没有才干的人容易感到害怕,生性贪婪的人容易受到引诱,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因此,强者都是从弱小一步一步积累而来的,平直都是从弯曲一点一点积累而来的,盈余都是从不足一点一点积累而来的。懂得以上这些道理,就可以具体实行权谋之术了。

【原文】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①;内亲而外疏者,说外②。故因其疑以变之③,因其见以然之④,因其说以要之⑤,因其势以成之⑥,因其恶以权之⑦,因其患以斥之⑧。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⑨。

【注释】

①“疏”,疏远。此句意思是,所以说那些外表看上去亲热而内心疏远的人,要从他们的内心深处去着手游说。

②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内心亲热而外表看上去疏远的人,要从外表着手去游说他们。

③“因”,因循、顺着。“疑”,怀疑、疑惑。此句意思是,如果对方产生了怀疑,那就顺着他的怀疑而改变具体的策略。

④“见”,看到的内容。此句意思是,如果对方看见了,那就顺着他所看到的内容去肯定他。

⑤“要”,要点、观点。此句意思是,如果对方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了,那就要顺着对方的观点去附和他。

⑥“成”,成全。此句意思是,如果对方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情势,那就要顺着他的情势去成全他。

⑦“权”,权谋,这里作动词,谋划。此句意思是,如果对方有其所厌恶憎恨的事物,那就要顺着他所厌恶的事物为他谋划。

⑧“斥”,排斥、排解。此句意思是,如果对方有隐忧祸患,那就要顺着他的隐忧为他排解。陶弘景注:“若内外无亲而怀疑者,则因其疑以变化之;彼或因变而有所见,则因其所见以然之。既然见彼或有可否之说,则因其说以要结之;可否既形,便有去就之势,则因其势以成就之。去就既成,或有恶患,则因其恶也为权量之,因其患也为斥除之。”陶弘景此注的意思综合而言,就是要顺应对方的变化而变化,因循对方的需求而制定相应的策略。

⑨“微”,衰微、衰败。“证”,同“正”,纠正。“拥”,通“壅”,堵塞。陶弘景注:“患恶既除,或恃胜而骄者,便切摩以恐惧之,高危以感动之。虽恐动之,尚不知变者,则微有所引,据以证之,为设符验以应之也。虽为设引据符验,尚不知变者,此则惑深不可救也;便拥而塞之,乱而惑之,因抵而得之,如此者,可以为计谋之用也。”意思是,祸患隐恶既然已经清除,有的人就会仗着自己的胜利而骄傲,因此就需要通过“摩”的方法让他感到恐惧害怕,或者将他置于高位而让他感到危险。虽然他可能感到恐惧或者危险,但还是不知道变通的话,就需要对他的衰微进行引导,并设计符验而让它应验。如果已经设计符验,还尚且不知道变通的话,那就说明迷惑太深无可救药了。这就需要蒙蔽他、迷惑他,从而达到目的。像这样的方法,就是计谋了。

【译文】

所以说那些外表看上去亲热而内心疏远的人,要从他们内心深处去着手游说。那些内心亲热而外表看上去疏远的人,要从外表着手去游说他们。如果对方产生了怀疑,那就顺着他的怀疑而改变具体的策略。如果对方看见了,那就顺着他所看到的内容去肯定他。如果对方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了,那就要顺着对方的观点去附和他。如果对方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情势,那就要顺着他的情势去成全他。如果对方有厌恶憎恨的事物,那就要顺着他所厌恶的事物为他谋划。如果对方有隐忧祸患,那就要顺着他的隐忧为他排解。通过“摩”的方法使他感到恐惧害怕,将他置之高位让他感到动摇不安,让他不断衰微进而纠正引导他,给他设计符验并最终应验,不断拥堵、蒙蔽他的视听,使他感到迷惑混乱,这些就是所谓的计谋了。

【原文】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比而无隙者也①。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②。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③;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④。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⑤。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⑥;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⑦。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⑧;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⑨。故**而阳取之也⑩。

【注释】

①“公”,公开。“私”,私下。“结”,缔结、结连。这几句意思是,计谋使用的过程中,公开计谋不如私下计谋,私下计谋不如双方缔结同心而谋,这样的缔结而谋可以使双方亲密而毫无间隙。陶弘景注:“公者扬于王庭,名为聚讼,莫执其咎,其事难成;私者不出门庭,慎密无失,其功可立。故曰公不如私。虽复潜谋,不如与彼要结。二人同心,物莫之间,欲求其隙,其可得乎?”意思是,公开的计谋是在王庭之上张扬开的,所以称为辩论,没有办法抓住他们的过错,所以所谋之事就很难成功。私下的计谋是不会出门庭的,所以谋划是十分谨慎密谋的,因此可以成功。公开的谋划不如私下秘密地谋划。然而即便是私下的谋划,也不如彼此交心结约。二人一旦同心协力了,如果别人想要再来寻求你们之间的嫌隙,就不可得了。

②“流”,流水,在此指如流水一般不停止。这两句意思是,遵守常道使用计谋不如出其不意地使用奇谋妙计,奇谋妙计一旦实行就如流水一般不会停止了。陶弘景注:“正者循理守常,难以速进;奇者反经合义,因事机发。故正不如奇,奇计一行,则流通而不知止。故曰奇流而不止也。”意思是,正常使用计谋是要遵循常理的,因此速度方面难以跟进;使用奇谋妙计是违反一般常理的,遇事而触发。因此说正常的计谋不如奇谋妙计,奇谋妙计一旦实行,就如流水一般不会停止。

③“人主”,主君、一国之君。这两句意思是,如果是对主君游说,就一定要对他说奇谋妙计。

④“私”,私人利害关系。这两句意思是,如果是与人臣游说,那么就一定要从私人利害关系说起。陶弘景注:“与人主言奇,则非常之功可立;与人臣言私,则保身之道可全。”意思是,与主君游说奇谋妙计,那么非同一般的功业就可以建立;与人臣游说私人利害关系,那么安身立命之道就可以保全。

⑤陶弘景注:“身在内而言外泄者,必见疏也;身居外而言深切者,必见危也。”意思是,如果自身处在某一圈子之内而将圈内之言外泄的话,那么就一定会被疏远;如果自身处在某一圈子之外而对圈内之事言之过深的话,那么就会招致危险。需要提出的是,陶弘景此注的意思即原文的意思。

⑥“强”,强加。这两句意思是,不要把别人所不想要的东西而强加给他。

⑦这句意思是,不要把对方所不知道的强行教给他。陶弘景注:“谓其事虽近,彼所不欲,莫强与之,将生恨怒也;教人当以所知,今反以人所不知者教之,犹以暗除暗,岂为益哉。”意思是,这种事情虽然很近,但是如果对方不想要就不要强加给他,否则他可能会生恨怒之意;教人应当交给他所知道的,现在反而以不知道的教他,犹如用黑暗来祛除黑暗,怎么可能有益呢?

⑧“好”,喜好、爱好。这两句意思是,如果对方有什么喜好,要学着顺从他的喜好。

⑨“恶”,厌恶、忌讳。这两句意思是,如果对方有什么厌恶,要学着避免他的厌恶。

⑩“阴”与“阳”是相对而言的,“阴”是指在背地、暗地,“阳”是指在明面、表面。这两句意思是,所以说这就是暗地里使用这些方法,而在明面上得到回报。陶弘景注:“学顺人之所好,避讳人之所恶,但阴自为之,非彼所逆,彼必感悦,明言以报之。故曰**而阳取之也。”意思是,学会顺应他人之喜好,避免他人之厌恶,但是需要暗自为之,不要悖逆对方,对方就一定会感到愉悦,己方就会得到回报。所以说这就是暗地里使用这些方法,而在明面上得到回报。

【译文】

计谋使用的过程中,公开计谋不如私下计谋,私下计谋不如双方缔结同心而谋,这样的缔结而谋可以使双方亲密而毫无间隙。遵守正常秩序使用计谋不如出其不意地使用奇谋妙计,奇谋妙计一旦实行就如流水一样不会停止。因此,如果是对主君游说,就一定要对他游说奇谋妙计。如果是与人臣游说,那么就一定要从私人利害关系说起。如果自身处在某一圈子之内而将圈内之言外泄的话,那么就一定会被疏远;如果自身处在某一圈子之外而对圈内之事言之过深的话,那么就会招致危险。不要把别人所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他,不要把对方所不知道的强行教给他。如果对方有什么喜好,要学着顺从他的喜好。如果对方有什么厌恶,要学着避免他的厌恶。所以说这就是暗地里使用这些方法,而在明面上得到回报。

【原文】

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①。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②。可知者,可用也③;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④。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⑤。制人者,握权也⑥;见制于人者,制命也⑦。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⑧;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⑨。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⑩。

【注释】

①“从”应为“纵”,放纵、听之任之。“乘”,乘机。此句意思是,如果想要除掉某个人,就要对他不断放纵、听之任之,放纵之后他就会暴露问题,因此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剪除他。陶弘景注:“将欲去之,必先听从,令极其过恶,过恶既极,便可以法乘之,故曰从之者乘之也。”意思是,如果将要除掉某个人,必须先要听之任之,令他不断放纵自己的恶,当他的恶已经达到极端,便可乘机用法除掉他。

②“美”,喜欢。“恶”,厌恶。这几句意思是,在外部表情状貌上,不将喜怒表现于色,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托付实情了。陶弘景注:“貌者谓察人之貌,以知其情也。谓其人中和平淡,见善不美,见恶不非,如此者,可以至情托之。故曰至情托焉。”意思是,所谓“貌”者就是观察他人之外部表情状貌,由此知晓他的内心情感。如果这个人中和平淡,看到喜欢的东西而不喜形于色,看到厌恶的东西而不表现出非难,这样的人就可以将实情托付给他。

③“知”,知道、了解。这两句意思是,如果是彻底了解的人,就可以使用他。

④这句意思是,如果是在不知道对方底细的情况下,在计划的时候就不能使用他。陶弘景注:“谓彼情宽,密可令知者,可为用谋。故曰可知者,可用也。其人不宽,密不可令知者,谋者不为用谋也。故曰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意思是,如果对方宽厚,可以暗中让他知晓,可以用来施行计谋。在彻底了解对方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他。如果对方不是宽厚之人,就不能让他知道密谋的内容,并且不能用他施行计谋。

⑤“制”,制约、制衡。这两句意思是,因此而言,任何事情贵在可以制约他人,而不是被他人制约。

⑥“握权”,掌握着主动权。这两句意思是,制约了他人,也就掌握了主动权。

⑦“见……于……”,表被动,这是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常用表达方式之一。这两句意思是,被他人所制约的人,自己的命运也就被操控了。陶弘景注:“制命者,言命为人所制也。”意思是,所谓“制命”,就是说命运被他人所制约。

⑧这句意思是,圣人做事的规律是讲求“阴”的,愚蠢之人做事的规律是讲求“阳”的。陶弘景注:“圣人之道,内阳而外阴;愚人之道,内阴而外阳。”陶弘景此注,是从圣人与愚人施行计谋的方法上讨论“阴”与“阳”。

⑨“事”,在此作动词,做事情。这两句意思是,聪明之人做事情就很容易,愚蠢之人做事情就很困难。

⑩“无为”,顺应客观规律。这几句意思是,由此来看,已经消失的事物是不可能再保存的,已经发生的危险是不可能再转危为安的,然而还是需要顺应客观规律并且要崇尚智慧。陶弘景注:“智者宽恕,故易事;愚者猜忌,故难事。然而不智者,必有危亡之祸。以其难事,故贤者莫得申其计画(计划),则亡者遂亡,危者遂危。欲求安存,不亦难乎。今欲存其亡,安其危,则他莫能为,惟智者可矣。故曰无为而贵智矣。”意思是,聪明之人以宽恕待人,所以做事容易;愚蠢之人以猜忌待人,所以做事困难。然而不够聪明的人,就必然会有危亡之祸。因为事情困难,所以贤者没有办法筹谋计划,从而亡者遂亡,危者遂危。所以想要求得安存,也是非常困难的。现在如果想要保存那些将要灭亡的,安顿那些处于危险中的,那么其他人都没有办法做到,只有智者可以做到。所以说应该重视应有的规律,而且要崇尚智慧。

【译文】

如果想要除掉某个人,就要对他进行不断放纵、听之任之,放纵之后他就会暴露问题,因此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以法来剪除他。外部表情状貌上,不将喜怒表现出来,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托付实情了。如果能彻底了解他,就可以使用他。如果是在不知道对方底细的情况下,在施用计谋的时候就不能使用他。因此而言,任何事情贵在可以制约他人,而不是被他人所制约。制约了他人,也就掌握了主动权。被他人所制约的人,自己的命运也就被操控了。因此,圣人做事的规则讲求“阴”,愚蠢之人做事的规则讲求“阳”。聪明之人做事情就很容易,愚蠢之人做事情就很困难。由此来看,已经消失的事物是不可能再保存的,已经发生的危险是不可能再转危为安的,然而还是需要顺应客观规律并且要崇尚智慧。

【原文】

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①。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②;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③。故先王之道阴④。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⑤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⑥。道理达于此之义,则可与语⑦。由能得此,则可以榖远近之诱⑧。

【注释】

①“智”,智慧。“知”,察觉、察知。“能”,才能、才干。“见”,看见,看到。这两句意思是,智慧要用在众人所不能察知的地方,才能要用在众人所不能看见的地方。陶弘景注:“众人所不能知,众人所不能见,智独能用之,所以贵于智也。”意思是,在众人所不能知道、不能看到的地方,偏偏能够使用智慧,所以说要崇尚智慧。

②“可”,可以施行,在此引申为计谋隐秘的时机。

③“择事”,选择性地做一些事情。“为人”,为他人考虑。陶弘景注:“亦既用智,先己而后人。所见可否,择事为之,将此自为;所见不可,择事而为之,将此为人,亦犹伯乐教所亲相驽骀,教所憎相千里也。”意思是,一旦使用智慧,就先己而后人。智慧和才能一旦使用,就需要在计谋隐秘的时机里施行,那么就不能选择公开的事情去做,这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如果智慧和才能无法在计谋隐秘的时机里施行,就选择性地做一些事情,以为他人考虑。这就好像伯乐会去教他所亲近的人相驽马,而教他所憎恨的人相千里马。

④“阴”,在此可引申为暗中。这句意思是,所以说先王处理问题的方法就是讲求“阴”。

⑤“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化”,造化。“道”,法则。这几句意思是,有一句话说:“天与地造化万物在于高深莫测,圣人的处世法则在于藏匿隐遁。”

⑥“独”,单单。陶弘景注:“言先王之道贵于阴,密寻古遗言,证有此理,曰:‘天地之化,唯在高深,圣人之道,唯在隐匿。’所隐者中正,自然合道,非专在忠、信、仁、义也。故曰非独忠、信、仁、义也。”意思是,说先王处理问题的方法就是讲求“阴”,并且一定要寻找到古代的遗训来证明这个道理,所谓“天与地造化万物在于高深莫测,圣人的处世法则在于藏匿隐遁”。所以暗中使用智慧和才能,才是合乎自然之道,并不单单讲求忠、信、仁、义,而且还有中正之法。

⑦陶弘景注:“言谋者晓达道理,能于此义,达畅则可与语,至而言极也。”意思是,谋划之人要通晓道理,能够对忠、信、仁、义以及中正之理通达才可以和他交谈谋划。

⑧“榖”,应为“穀”,即谷,意为俸禄,在此引申为使人归服。陶弘景注:“榖,养也。若能得此道之义,则可居大宝之位,养远近之人,诱于仁寿之域也。”意思是,谷,也就是养的意思。如果能够获得这其中的道义,那么就可以占据大宝之位,使得远近之人都能诚心归服。

【译文】

智慧要用在众人所不能察知的地方,才能要用在众人看不见的地方。智慧和才能一旦使用,就需要在计谋隐秘的时机里施行,那么就不能选择公开的事情去做,这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如果没办法隐秘行事,不如公开自己的主张,说自己是为他人考虑。所以说先王处理问题的方法就是讲求“阴”。有这么一句话:“天与地造化万物在高深莫测,圣人的处世法则在藏匿隐遁。”暗中使用智慧和才能,才是合乎自然之道,并不单单讲求忠、信、仁、义,而且还有中正之法。通达忠、信、仁、义以及中正之理的,才可以和他交谈谋划。由此,懂得这些道理,那么就可以使得远近之人都能诚心归服,从而获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