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揵第三(1 / 1)

题解

“内”指内心世界。“揵”(jiàn)通“楗”,门闩。萧登福说:“‘揵’通‘楗’,‘揵’,即古代用以关门之木,引申为关闭、结合。‘内’在本文中的意思是,以言辞内结于君。”“内揵”的字面意思是从内心深处锁住。而本篇“内揵”作为纵横家的一种游说之术,其含义是:游说之士在游说君主时,要深入了解君主内心深处真实想法,赢得君主的信任,使双方的关系像锁钥一样亲密无间。陶弘景注:“揵者,持之令固也。言君臣之际,上下之交,必内情相得,然后结固而不离。”意思是,揵,就是指牢固地把握的意思。鬼谷子这里是说,君臣或上下之间若能做到心意相通,彼此的关系才能牢不可破。俞樾说:“此篇名《内揵》。楗即键也。《周官》:‘司门掌授管键。’司农注曰:‘管谓钥也,键谓牡。’然则内揵者,谓纳键于管中。”俞樾的意思是说,“楗”即“键”,“内揵”就是从内部打开。本篇是一篇如何进行游说和策谋的专论,其主要内容由“内揵”的方法与原则两部分组成。

首先,关于“内揵”的方法,主要讲到由于君臣上下关系复杂微妙,而且君主的内心常难以窥测,所以在游说中若要取得君主的信任,就需要使用“内揵”的方法。所谓“内揵”,文中解释说:“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

其次,关于“内揵”的原则,主要包括:一要“得其情”,即要懂得君主的真实意图。“不见其类而为之者,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非。得其情,乃制其术。”二要合其时,即在游说时要选准时机,且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变化。“方来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揵,往应时当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三要知进退。“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义。”

本篇所提出的这些方式与原则,不仅对纵横家的实践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即便在社会关系复杂的今天,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依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①,就之不用,去之反求②。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③。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④。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⑤。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⑥。若蚨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⑦。

【注释】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有的彼此实际距离虽远,但关系亲密;有的实际距离虽近,而关系却疏远。陶弘景注:“道合则远而近,情乖则近而疏。”意思是,决定君臣、上下关系亲近疏远的关键在于,彼此是否志同道合。

②“就”,靠近、就近。“之”,第三人称代词,这里代指“君”。“用”,任用。“去”,离开。“求”,寻求、征召。陶弘景注:“非其意则就之而不用,顺其事则去之而反求。”意思是,不符合对方的心意,即使靠近对方也不会被任用;能顺从对方心意,即使离开也会被再次征召。

③“日”,每天。“御”,使用、任用。陶弘景注:“分违则日进前而不御,理契则遥闻声而相思。”意思是,君臣、上下彼此若志向不同,则虽每日在面前也不会得到任用,而若志投意合,则虽相隔天涯,但听其名声也会朝思暮想。

④“素”,向来。“本始”,根本、本原。这两句意思是,以上得到君主任用的情况,都是因为游说者一向注意了解掌握国君内心的真实意图,获得国君的信任。陶弘景注:“言或有远而相亲,去之反求,闻声而思者,皆由内合相持,素结其始。故曰皆有内揵,素结本始也。”意思是,有的人之间相距遥远,却能彼此亲近,有的人离开了仍能获得再次征召,有的人只是听到其名声就会思念对方,这一切都是因为彼此内心契合,平时就注意彼此、了解彼此内心的真实意图。

⑤“或”,有的、有的人。“党友”,即志同道合的朋友。“财货”,指金钱、宝货。这里是说如臣下向君主进献珍宝玩好,君主则赏赐臣下金钱爵禄。“采色”,本指绚丽的颜色,这里指满足耳目视听之好的美女、音乐、歌舞等。陶弘景注:“结以道德,谓以道德结连于君。若帝之臣,名为臣,其实为师也。结以党友,谓以友道结连于君。王者之臣,名为臣,其实为友也。结以货财,结以采色,谓若桀(jié)纣(zhòu)之臣,费仲、恶来之类是也。”此句中,陶弘景提到的费仲、恶来,皆是商纣王时的奸佞之臣。《史记·殷本纪》记载:“费中善谀(yú),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纣王任用善于谄媚、贪图财利的费仲管理国家政事,导致殷人不来亲近纣王。后来,纣王又重用善于毁谤他人的恶来,最终诸侯也都与商王室越来越疏远了。

⑥这九句可以说是“内揵”的具体方法。陶弘景注:“自入出以下八事,皆用臣之意,随其所欲,故能固志于君,物莫能间也。”意思是,君主在使用人才时,能随其所好而任用,就可以让对方坚定地跟随君主,也就没有谁能离间两者的关系。

⑦“蚨(fú)母”,昆虫名,又名“青蚨”。传说将青蚨母子的血各涂抹在钱上,涂有母血的钱或涂有子血的钱在被使用后会飞回来,因此有“青蚨还钱”之说。《太平御览》卷九五○引汉刘安《淮南万毕术》:“青蚨一名鱼,或曰蒲,以其子母各等,置瓮中,埋东行阴垣下,三日后开之,即相从。以母血涂八十一钱,亦以子血涂八十一钱,以其钱更互市,置子用母,置母用子,钱皆自还。”“朕”,预兆、迹象。这五句用“蚨母之从子”比喻君臣关系牢不可破。陶弘景注:“蚨母,螲(dié dāng)也,似蜘蛛。在穴中,有盖。言蚨母养子,以盖覆穴,出入往来,初无间朕,故物不能止之。今内揵之臣,委曲从君以自结固,无有间隙,亦由是也。”此处,陶说“蚨母”为“螲”不正确。陶弘景注的意思是,君臣若能从内心真诚结合,那么彼此之间就没有间隙,这就像蚨母养子,用盖子覆盖在巢穴上,可以自由出入,没有什么能阻止。

【译文】

君臣、上下的关系是难以预测的。有的彼此距离虽然遥远,但关系很亲近;有的彼此间虽近在咫尺,关系却很疏远;有的主动靠近君主,反而不被任用;有的虽远离君主而去,反而被君主召回重用。有的人每天都在君主面前,也得不到任用,有的人只是远远听到他的名声,君主却朝思暮想地要重用他。所有这些都与平时是否能把握君主内心的真实意图,是否能获得君主的信任密切相关。有的人依靠高尚的德行结交君主,有的人因志趣相投同君主成为朋友,有的人依靠珍宝财物巴结君主,有的人利用美色取悦君主。总之,能够把握对方的真实意图,并顺其所图,那么你就能想进就进,想出就出;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靠近就靠近,想离开就离开;想得到征召就能得到征召,想让君主思念,就能让君主思念。这就好像青蚨母子不可分离一样,出入无迹,往来自由,没有谁可以阻止。

【原文】

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①。欲说者,务隐度②;计事者,务循顺③。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④。方来应时,以合其谋⑤。详思来揵,往应时当也⑥。

【注释】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用言辞结交君主,以可行的计策获得君主的信任。陶弘景注:“说辞既进,内结于君,故曰内者进说辞也;度情为谋,君必持而不舍,故曰揵者揵所谋也。”意思是,“内者”就是通过言辞与君主结交;“揵者”就是通过揣测君主的真实意图,然后为之做出谋划,这样君主必定持而不舍。

②“隐度”,思量、忖度。这两句意思是,想游说时,一定要思量、忖度君主的内心,然后投其所好,则必能有所收获。

③“计事”,计议大事、谋划,策划。“循顺”,依靠,顺着。陶弘景注:“计而循顺,则其计必用。”意思是,为君主谋划时,要顺着君主的意愿去谋划。

④“阴虑”,暗中思虑。“明言”,明白地说出来。“御”,念“yà”,迎合、迎接。陶弘景注:“谓隐虑可否,然后明言得失,以御君志也。”意思是,在游说时,要先对事情能否成功思虑清楚,然后公开讲出所行事情的得失,以迎合君主的意志。

⑤“方”,方略、计谋。“应时”,顺应时势。这两句意思是,进献计谋要顺应时势,要与君主的谋划相吻合。

⑥陶弘景注:“详思,计虑来进于君,可以自固;然后往应时宜,必当君心也。”意思是,游说时,必先自己思虑周密,然后回应君主,与君主建立起牢固的信任,则没有不当。

【译文】

所谓“内”,就是通过进献言辞而结交君主;所谓“揵”,就是通过进献可行的计谋而获得君主的信任。游说君主时,必须先暗自揣测君主内心的真实想法;向君主进献计谋时,必须顺着君主的意愿。在游说时,自己要先暗中对影响事情能否成功的各种因素考虑清楚,然后再对君主明白地讲清楚事情的各方得失,以此来迎合君主的意愿。同时,进献计谋要审时度势,选准时机,以与君主的谋虑相吻合。总之,游说时,必须经过详细周密的思虑,然后回应君主,那么谋划的事就没有什么不当的了。

【原文】

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①。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②。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揵③。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④。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⑤。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⑥。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注释】

①“夫”,句首语气词。“内”,在此既指言辞,也可指计谋。这两句意思是,如果进献的言辞或计谋与君主内心的真实意图不相符合,那么这些言辞或计谋就不能付诸行动。陶弘景注:“计虑不合于君,则不可施行也。”意思是,制定的计谋若与君主内心所想不相合,就不能得到施行。

②“揣切”,揣量、切摩。陶弘景注:“前计既有不合,乃更揣量切摩当时所为之便,以求所以变计也。”意思是,如果计谋与君主的不相符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从有利于君主的角度出发,及时调整计谋。

③“管”,钥匙。陶弘景注:“以管取揵,揵必离;以变求内,内必合。”意思是,用正确的钥匙去开锁,锁必能打开;根据实际变化而制定相应的谋略,则必能获得君主的信任。

④陶弘景注:“往事已著,故言之贵顺辞;来事未形,故说之贵通变也。”意思是,游说时,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要采用顺从君主的言辞,而对未发生的事情,要变通留有余地。

⑤此七句讲善变的重要。善变者可以明天意、役鬼神、牧人民。陶弘景注:“善变者,谓善识通变之理,审知地势,则天道可知,故曰乃通于天。知天则四时顺理而从化,故曰以化四时。鬼神者,助阴阳以生物者也。道通天地,乃能使鬼神,合德于阴阳也。既能知地通天,化四时,合阴阳,乃可以牧养人民。”意思是,善变者是指能懂得变通之理,他们审察地势变化则知天道。知天道则能知四时变化。鬼神是能助阴阳以生养万物的。所以知地通天,化四时,合阴阳,才能够驱使人民。

⑥“阳”,指表面上。“阴”,指背地里、暗自。这两句意思是,游说时,如未能真的了解君主的实际意图,那么君主表面上应和我方决策,但内心并不信任、执行我方决策,表面上亲近,暗地里却很疏远。

【译文】

游说时,如果自己的言辞或计谋与君主的真实意图不相符合,那么这些言辞或计谋就不能施行。于是,就需要揣摩君主的意图,然后选择合适的时机,改变策略,以取得君主的信任。如果能做到以灵活变通的方式取得君主的信任,那么达到目的就像用钥匙打开锁一样容易。在游说时,涉及已经发生的事,要使用顺从的言辞去表达;对还未发生的事情,言辞要变通并留有余地,以免最后事情与己说不合时,而丧失君主的信任。善于变化的人,能知悉各国地势、精通天文四时的变化,能役使鬼神,与阴阳之道相合,能轻松地驱使人民。在游说时,他能通过君主做事的措施策略,而了解君主真实的想法和意图。总之,在游说时,如果自己的言辞或计谋与君主不能相吻合,那是因为对君主的了解还不够。如果对君主了解不够,就主动去迎合他,是不能真的取得君主的信任的,即使表面上你们很亲近,暗地里也依然疏远。所以,不合于君主之意的事,就是圣人也不会谋划的。

【原文】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①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②。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③。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④。得其情,乃制其术⑤。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⑥。

【注释】

①陶弘景注:“阴德谓阴私相得之德也。”意思是,“阴德”是指君臣内心暗自相合。

②陶弘景注:“谓所言当时未合,事过始验,故曰事中来也。”意思是,亲近时不被重用,是因为对事情的谋划不被国君所接受;离开之后反而获得征召,是因为其预测之事后来得到了应验。

③“施”,措施、建议。此四句是回应前文“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陶弘景注:“谓彼所行合于己谋,待之以决其事,故遥闻声而相思也。”意思是,君主的行事与自己的谋划暗相符合,就会得到君主认可,君主就会等着你去决断大事。

④“类”,事理。“见逆”,被排斥、被拒绝。“见非”,被否定。两个“见”皆表示被动。陶弘景注:“言不得其情类而为说者,若北辕适楚,陈轸游秦,所以见非逆也。”意思是,若不能掌握对方实情而游说,必定像要到南方的楚国却驾车北行,像陈轸游说秦王而不得一样。

⑤“情”,实情。“制”,制定。“术”,谋略、主张。陶弘景注:“得其情则鸿遇长风,鱼纵大壑,沛然莫之能御,故能制其术也。”意思是,游说时能获得对方的实情,就像大雁遇到大风,鱼游于大河,没有什么能限制住它们,所以能制定出可以施行的谋略。

⑥“揵万物”,控制万物。陶弘景注:“言以得情立事,故能先知可否。万品所以结固而不离者,皆由得情也。”意思是,先获得对方的实情,然后再去谋划行事,所以能知此事可否成功。万事万物之所以能内结于心而不背离,就是因为获得了对方的实情。

【译文】

所以,那些与君主之间现实距离远,反而得到君主亲近信任的人,是因为他们与君主的心意能暗中相通;那些与君主现实距离近反而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他们与君主之间志意不能契合。主动亲近反而不被任用的,是因为他的策略谋划不恰当;离开之后反而被君主征召的,是因为他预测的事后来得到了验证。每天在君主面前却不受欢迎的人,一定是他的建议措施不合君主之意;君主远远听到他的声名就朝思暮想要得到的人,一定是他的计谋与君主相合,君主期待他来决策大事。所以说,如果不能找到双方的共同点而仓促行事,就一定会遭到拒绝排斥;如果不能获得对方的实情而去游说,就一定会被人否定。所以得到对方的实情才能制定出有效的策略。采用这种方式就可以自由出入朝堂,可以打开君主的心扉,获得君主的信任。因此圣人能建立功业,就是在知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预知可否,从而驾驭万物。

【原文】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①。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②。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③。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④。策无失计,立功建德⑤。

【注释】

①“由”,遵从。陶弘景注:“由夫得情,故能行其道德仁义以下事也。”意思是,在获得对方的实情之后,游说时还需要遵循道德、仁义、礼乐、忠信等基本准则。

②“《诗》《书》”,分别指《诗经》和《尚书》。春秋战国时,人们在外交场合往往会引用《诗经》《尚书》中的内容作为例证。“混”,混杂。“损益”,此处有斟酌的含义。“去就”,离去或接近。陶弘景注:“混,同也。谓先考《诗》《书》之言,以同己说。然后损益时事,议论去就也。”意思是,在游说时,往往需要引用《诗经》《尚书》中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去是留。

③这句话的意思是,若要与君主相合,就要从其内心打动他,如想要离开,就不用去迎合君主的内心了。陶弘景注:“内谓情内,外谓情外。得情自合,失情自去,此盖理之常也。”意思是,内指获得对方内心实情,外指对方外在的表现。能获得实情就能内心相合,不能获得实情就离去,这是常理。

④“道数”,法则、规律。这几句意思是,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必须符合与君主相处的基本准则,这样才可以推测计划未来的事情,发现疑难的事才可以迅速决断。陶弘景注:“言善知内外者,必明识道术之数,预揣来事,见疑能决也。”意思是,善于运用或内或外方式的人,一定懂得与君主相处的基本准则,也能够预测事情的发展走向,遇到疑难问题也能做出正确决断。

⑤“失计”,谋划错误,失算。陶弘景注:“既能明道数,故策无失计。策无失计,乃立功建德也。”意思是,能懂得与君主相处的基本准则,那么制定的策略就不会有失误,没有失误就能建功立业。

【译文】

在游说时,还需要遵循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等基本准则。同时,从《诗经》《尚书》中引取恰当的语句,并在其中夹杂自己的言辞,根据所需或增或减,来议论当前的情况,然后决定自己是去是留。如果决定辅佐君主,就要从内心打动君主以获得他的信任;如果想要离开,就不必去迎合君主。但是,无论选择“外”还是“内”,都必须符合与君主相处的基本准则,这样才能准确揣测计划未来的事情,遇到疑难之处也才能迅速决断。策略没有失误,就能建立功业。

【原文】

治名入产业,曰揵而内合①。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②。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③。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④。若欲去之,因危与之⑤。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⑥。

【注释】

①“治名”,辨析名分,即确定君臣的职责。《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可作为参考。“入产业”,治理民众,使之能安居乐业。陶弘景注:“理君臣之名,使上下有序;入贡赋之业,使远近无差。上下有序则职分明;远近无差则徭役简。如此则为国之基日固。故曰揵而内合也。”意思是,策士能帮助君主整顿朝纲,明确君臣职责,又能助其管理好百姓,使之能安居乐业,这样与君主结交便能取得君主的信任。

②“上”指君主。“暗”,昏庸、愚昧。“下”,指臣子。“寤”(wù),醒悟、觉醒。“揵”,通“楗”,本意为门闩,这里有坚守、承担之意。陶弘景注:“上暗不治其任,下乱不寤其萌。如此天下无邦,域中旷主。兼昧者,可行其事;侮亡者,由是而兴,故曰揵而反之。”意思是,君主昏庸,不能承担治理国家的责任,臣子作乱而君主不能醒悟察觉,如果这样,国家将不复存在,天下也将没有君主。愚昧无知的人大行其事,侵侮者也由此产生。面对这种情况,策士要懂得退而自保,再为其服务。

③“自得”,自鸣得意。“飞”,这里指假装称赞。陶弘景注:“言自贤之主,自以所行为得,而外不留贤者之说。如此者,则为作声誉而飞扬之,以钓其欢心也。”意思是,对那些自以为是而不能留意贤人之说的君主,我们只能先假意颂扬他,以钓取他的欢心,观察他的变化。

④“命”,命令。“迎”,指接受。“御”,指侍奉。陶弘景注:“君心既善,己必自有命来。召己则迎而御之,以行其志也。”意思是,如果君主主动征召自己,自己就要接受并侍奉君主,辅助君主并施行自己的志愿。

⑤“危”,尹桐阳则说:“危与,高举也。高举,谓不仕。”这个说法不正确。俞樾说:“危,读为‘诡’。古字‘诡’与‘危’通。”俞认为“危”通“诡”,即欺诈。此说可作为参考。

⑥“环转”,循环、旋转。“因”,顺应。“大仪”,大法、基本法则。陶弘景注:“去就之际,反复量宜,如圆环之转,因彼变化。虽优者莫知其所为,如是而退,可谓全身大仪。仪者,法也。”意思是,或去或留,要反复思量,像圆环一样随时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即使最聪明的人也不能知道自己的具体行动,做到这样,可以说是懂得全身而退的基本法则了。

【译文】

游说之士既能帮助君主整顿朝纲,明确君臣之间的职分,又能帮助其治理民众,使之安居乐业,这就叫作“揵而内合”。如果遇到君主昏庸不理政事,臣子胡乱行事而不觉悟,那就要考虑隐退而不为之谋划;如果遇到自鸣得意、不能虚心接受别人建议的君主,就要对其假意恭维赞美,以钓取其欢心,然后观察其是否有变化,再采取相应的行动。如果君主主动来征召自己,便接受任命,尽心辅佐君主,并在其中实现自己的志愿。如果自己想要隐退,离开君主,就对外伪称要是自己留在其身边,将会给他带来危险。总而言之,在游说时,或去或留,要做到像圆环一样灵活变动,依据实际情况随时变化,任凭谁都不清楚自己真实的想法。要能做到这样,就可以说是懂得全身而退的根本法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