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矛盾的四种习惯性方式
前面已经充分说明,一个人通过天生性格与生活经历而定型的信念,在出现矛盾的情况下会表现为习惯性的言行。所以,每个人处理矛盾的习惯也各不相同。
我们在生活中形成各种人际关系,经历各种事件,会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向(自私区域),或者为了回避矛盾,放弃自己的欲求而配合对方(自我放弃区域),执行义务性的行为(义务区域),以及相互表达、理解并满足欲求(互惠区域)。
这些处理矛盾的习惯性方式,会根据对象而有所改变,也会根据对事件强度与责任的判断有所不同,即根据自己的性格、经历与理解事情的程度,形成处理矛盾的习惯模式。这些习惯性方式根据双方所关注内容的雷同与差异程度,可以分为四个区域。
1.义务区域
没有人一开始就想这样解决问题,甚至建立关系。反复尝试后遭到失败,或者受到强大力量压制时,就会进入义务区域。义务区域并不关注对方的意图,自己的意图也不重要,只要做到最低标准,完成任务即可。因此,义务区域不是以欲求为基础的矛盾解决方式,而是以行为作为基础的解决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想寻找好办法也无法实现,因为双方遇到矛盾时就会开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此时,不彼此理解,只是为了解决问题,则必须有一方做出牺牲。而且,这种牺牲可能已经形成习惯。如果在集体中经常遭到压制,人在遇事时就会变得烦躁,形成只做分内之事的思考模式。在义务区域,就算问题得到解决,也不会对过程与结果产生真正的满足感,因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要做的事情。这样的生活很无趣,也没有自由选择为内心带来的充实。
“我不关注自己与对方的欲求,也讨厌吵架,更没有来自义务感的快乐。就算我说出欲求也没什么用,而且这有什么重要的呢?双方只要做必须要做的事就可以了。我觉得,比起想要的,必须去做的事情更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2.自私区域
自私区域,是指不关心对方的欲求,只关注自身欲求的区域。有人是天生的领导者。比起人性化的思考,这种性格的人更擅长实现目标,独立解决问题。所以,具备这种性格特征的人获得现实中成功的可能性很高。
但是,成功的经历越多,人越有可能陷入控制欲与过度自信的误区。如果父母的养育观念过于以子女为中心,孩子就无法习得对他人的关怀与共情力。
以这种观念处世,会在人际关系中被孤立。没有人想和这种人亲近。在集体中,没有人希望与只关注自己的人相处。有趣的是,处于这个区域的人大多不承认自己是这种类型。
“我重视自己的欲求,不过不怎么关注对方想要什么。我的想法正确而且重要,为什么要理解对方的欲求呢?对方只要照我说的去做就可以了。我从不接受对方的拒绝。让对方服从,其实也是我的能力所在。”
3.自我放弃区域
自我放弃区域是没有认识到自我欲求,只是努力满足对方欲求的区域。这种人天生难以拒绝他人,乐于为他人奉献。当一个人从小被称赞懂事,越长大就越可能形成这种心理。内向、体贴的性格大多属于这种情况,他们宁可放弃自己的欲求,也要维持周围的和谐。
如果表达自身欲求会产生愧疚感,就很容易进入自我放弃区域。大家都喜欢和这样的人交往。但是,以这种方式解决问题,会超出个人的能力局限,最后让自己精疲力竭,或者内心抑郁。
“我不善于拒绝,属于那种压制自我欲求的类型。如果我追求自己重视的东西,对方感到不适,我就会习惯性让步。虽然很可悲,但是牺牲我一个,大家都好就可以了。总是声张自己想要什么,会看起来很自私,我不太想那么做。”
4.互惠区域
互惠区域是在发生矛盾时,重视双方的欲求,并且优先寻找同时满足双方欲求的方案的区域。陷入矛盾时,要让人在这个区域里独自解决问题并不容易。但是,从小就形成了合作价值观的人,面对矛盾时的反应则与大多数人不同。
“怎么做才能同时满足双方呢?”
如果在解决过程中得到认可与成长,不只执着于结果,就会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矛盾的过程上。当两个人陷入矛盾时,如果其中一人,或者有第三方介入,告知能同时满足双方的方法,两人就会增加在互惠领域里解决问题的经历,对彼此增添信赖感。长此以往,就会收获在这个区域里解决矛盾的益处。
“我重视自己的欲求,同时也关注对方的欲求。我会理解对方的欲求是什么,也能接受对方的拒绝。我想寻找能同时满足双方欲求的方法。我觉得,找到的方法越多,双方欲求被满足的可能性就越大。”
就算是同一个对象,根据不同的情况与事件,我们也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但是我们通常会习惯性地处理矛盾。接下来,一起分享一下我们解决矛盾的方式,以及那么做的原因。就算不是以言行表现出来,也可以谈谈内心的态度。
沟通式对话练习
(1)家人发生矛盾时,通常以什么方式解决?参照前面的四种模式,结合具体的事例,与搭档一起分享。
(2)和权力相对更大的人发生矛盾时,通常以什么方式解决?参照前面的四种模式,结合具体的事例,与搭档一起分享。
(3)和权力相对更小的人发生矛盾时,通常以什么方式解决?参照前面的四种模式,结合具体的事例,与搭档一起分享。
调解:介入并协助解决问题的技术
1.寻找互相指责中隐藏的双方情绪与欲求
我们家有两个孩子,只要待在一块儿就会吵架。我有空的时候总会给他俩劝架,但这种事情总是发生,所以我也会在不知不觉间提高嗓门,有时还会失去理性。
→ 孩子们吵架时来找父母评理,父母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谁先开始的?”
“为什么要吵架?”
→ 各位父母,绝对不要先说这两句话。
我一直牢记对话学习的内容。有一天,两个孩子又吵架了,弟弟被打了,跑去妻子那里告状。妻子把哥哥叫了过来。哥哥气呼呼地说,“我希望弟弟消失!”弟弟也不服输,大喊道:“我希望他不是我哥哥!”这些话刺激到了妻子。如果是平时,妻子可能会打孩子们一顿,但这一次,妻子却有了不同的反应。
“你们感觉怎么样?很生气吗?”
哥哥突然哭了。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哭。如果是平时,他会更大声地喊叫起来。真的很神奇。弟弟回答说:“我很伤心。”然后也哭了。
妻子把哥哥领回了房间。我问弟弟:“儿子,你本来想做什么?”弟弟回答说:“我想和哥哥一起玩。”妻子也问了哥哥同样的问题,哥哥回答说:“我想和弟弟一起玩,但是他不听话。”
在我们家,孩子们之间的争吵从未在十分钟之内结束过。那天,居然才用了几分钟。
“你感觉怎么样?”
“你想做什么?”
这两个提问真是神奇。
我们通常不擅长解决自己与对方之间的矛盾,双方常常都会陷入对彼此的判断与指责之中。根据我们至今学习到的内容,为了解决矛盾与问题,必须脱离自动思维,认识欲求。但是,矛盾已经产生,双方只关注自己的思维,可能瞬间就丧失了认知自身情绪与欲求的方法(参照第128页,内心对话:自我意识过程的练习)。
根据我的调解经验,就算是彼此珍视的关系,一旦产生矛盾,思考方式也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觉得“如果那个人没有那么做,我就不会指责他”,总想在对方的行为中寻找自己情绪的原因。
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请第三方介入来指出双方的情绪与欲求。在对对方的指责中,永远隐藏着自身的情绪与欲求。只要找到那种情绪与欲求,矛盾就会进入理解和解决的阶段。
沟通式对话练习
(1)阅读以下指责与评价的句子,解读对方的欲求,并写下你的回答。
例:“那个人真自私。”→
“你是说照顾别人也很重要,对吗?”
“这辈子都是我在拼命赚钱。”→
“你希望家人共同努力、互相帮助,对吗?”
“他总在说别人是错的,自己是对的。”→“你是希望其他的意见也能得到理解,对吗?”
(2)列举其他案例,练习写对话。
2.引导双方如实复述对方的欲求
我和妻子都按照所学内容,继续进行调解。首先,我问了哥哥。
“哥哥,弟弟想和你一起玩,你不和他玩,所以他很伤心。弟弟刚才说了什么,你可以告诉我吗?”
哥哥立刻回答说:“弟弟说他很伤心,因为他想和我一起玩,我不和他玩。”
然后,我又问弟弟:“刚才哥哥跟我说,他想和你一起玩,但是他有点生气。他希望你尊重他。你可以复述我现在说的话吗?”
弟弟立刻回答说:“哥哥希望我尊重他,也想和我一起玩,但是他生气了。”
我对孩子们说:“好,你们都说对了。”
请务必记住一点:想要帮助孩子们解决矛盾,调解人先给出答案,或者直接教他们怎么做,并不会有什么效果。只有矛盾双方复述彼此的欲求与情绪,才能有助于他们理解对方的内心,矛盾才有机会被化解。
调解人必须记住以下三点:
1)同时关注双方的情绪与欲求。
2)分别询问双方:“可以复述对方的情绪与欲求吗?”
3)如果复述准确,则告诉他“你复述得很好”。
如果封闭在自我思维里,就会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总是轻易地指责对方。反之,如果理解了彼此的欲求,就会对对方产生共情。因此,对最亲近的家人,以及朝夕相处的公司同事、学校同学,比起说着因果关系的道理,更应该从相互理解的立场,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
3.满足彼此的欲求,支持协商行为
我们进入了下一阶段。
“哥哥,你想让弟弟听话,然后和弟弟一起玩,对吧?那么,你应该对弟弟怎么做?”哥哥立刻回答说:“我想让他拿我的东西之前先问问我。”
我又问弟弟:“弟弟,为了和哥哥一起玩,你希望哥哥怎么做呢?”弟弟回答说:“哥哥不把玩具拿给我玩。”
我没有在对话训练中遇见过这个内容。如果按照所学的知识,弟弟应该请求哥哥,但是他现在是在评价哥哥。
妻子看着弟弟,让他转换成对哥哥的请求。“弟弟,如果你想玩玩具,你可以请哥哥把玩具借给你玩,对吗?”弟弟点了点头。哥哥回答说:“你从来不问我,直接就把玩具拿走了。但如果你问我,我是愿意借给你的。”
那天的调解就是平凡生活里的一个奇迹。
如果自己的欲求、需要、愿望得到理解,一个人就会从自我防御的态度中获得自由,同时开始关注对方的欲求。此时,双方口中的指责就会消失,转换为请求的方式。这种情况下,请双方复述彼此的欲求,然后询问解决办法,比调解人直接告知更加有效。
“你说现在_______(欲求)很重要,那么你想请对方做什么呢?”
“现在听了对方的请求,你为了________(欲求),想请对方怎么做呢?”
调解人通过这两种提问,帮助双方停止指责,寻找以欲求为基础的解决办法,就是成功的调解。
做这种调解时,我们会看到人性中利己和利他的复杂性。人会为了自己的欲求而活下去,但同时也会对他人的欲求十分关心。
上述案例中,兄弟矛盾之所以能得以解决,并不是因为这个家庭的情况特殊。而且,并非所有的情况都是以这种顺序进行调解的。根据双方矛盾的特殊性以及与他人的牵连等,有时需要稍有经验的调解人介入,才会得到解决。但是,如果双方都信赖调解人,想要解决矛盾时,书中介绍的这个顺序就十分有用。
下图是矛盾双方接受调解的过程示意图,请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