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说,我怎么知道
我尽量不向别人提要求,因为彼此都会感到不适。我在宗教团体做社会福利工作。这项工作需要强大的精神能量,所以会非常介意同事之间是否彼此添麻烦。如此一来,一个小请求似乎也会给对方造成麻烦,所以凡事尽量自己去努力解决。有时感觉自己像个傻瓜,却又不想自我挑战。因为挑战某件事时,如果自己无法处理,干脆不要开始比较好。我知道需要对他人提出请求,却很难开口,这一点真是让人搞不懂。
一段关系中的强迫会在彼此心中留下压制与反抗。而且,我们都不希望在他人的强迫之下行动。请求,是通过合理的手段达成愿望的努力过程。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请求他人的原因如下:
1.我们是人,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变得脆弱,需要他人的支持。
2.我们的能力有限,永远需要他人的帮助。
3.请求他人的帮助时,对方会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存在”。
4.彼此请求时,成长、信赖、亲密感、兴趣等欲求也能够得到满足。
对自己诚实、拥有健康自我的人,会认为请求他人的帮助,是与对方亲近的机会。不过,我们明知道需要某人的帮忙与协助,却依然会犹豫是否提出来。我们经常不向对方提出具体的请求,希望对方可以主动做到。如果对方偶尔没有做到,我们就会责备对方,甚至断绝关系。
我们不愿提出请求,大多是因为心理与社会性的代价。
提出请求的人的立场
·被拒绝时,会承受心理痛苦。
·感到抱歉时,会有心理压力。
·看起来无能,或者伤自尊等。
被请求的人的立场
·必须中断自己的事情。
·接受请求的过程十分麻烦,感到不便。
·偶尔不被理解,会生气。
·心情会因为请求的人的态度而受到影响。
这些代价有时是可预测的,所以向某人提出请求时需要勇气接受预想的结果。但是,我们应该相信,鼓起勇气有时会令关系加深,出现意想不到的满意结果。
如果我们记得自己不计得失、帮助他人的心意和行为,以及幸福开心的自己,就应该相信对方也是如此。因此,我们为了和他人建立相互关系,应该学习健康的请求方式,以及向他人提出健康的请求。
请求与强迫的区别:情愿,勉强
妻子总是不理会我的请求。因此,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爱说话,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地直接进行防御式的对话。有一天,我想拜托妻子一件事,开口却说了一句:“我已经说了很多遍了……”其实,这不是一种请求,而是强迫。妻子回答说:“这是你第一次说。”仔细想来,我才发现自己这段时间只是在心里思考这件事,所以确实是第一次说出口。我在心里想了很多遍,误以为已经对妻子说过了,最后又埋怨妻子不理会我。我终于明白,我的对话就是这么愚蠢。妻子离开之后,我回想着自己至今为止的对话,经常感到后悔。最后悔的是,没有对妻子表达我的心意,没有提出请求,而是一直独自忍受。我这种忍受的结果就是,说出口的话全部都是强迫与指责。
通过这个案例,可能会有读者觉得“这简直是在说我”。我们不是生活在无人岛,我们在生活中难免需要请求他人,有时也会接受他人的请求。但是,很多人很难处理这种请求。
请求不恰当时,处理问题的主要方式如下:
1.独自吭哧吭哧地努力。
2.放弃或者寻找借口拖延时间。
3.内心不安,感到忧郁和孤单。
4.强迫对方,推卸责任。
5.内心埋怨对方。
此时的核心信念与自动思维是什么呢?
“没有人可以理解我的痛苦。这是一个自私的世界,人情都很淡薄。”
“说了也没用,所以我才没说啊。”
“如果我不这么做,那个人根本不会有任何行动。”
在需要一起解决问题的矛盾情况下,请求会变得更加复杂。如果无法提出恰当的请求,我们就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者屈服于对方的“力量”。强迫的主要原因是相信自身有力量,以及“我是对的”。
例如,父母与子女出现矛盾时,经常是不会向子女“表达”自己的要求,而是利用自身的力量,强迫子女服从自己。在夫妻关系中,如果无法以自身欲求为基础,向对方提出必要的“请求”,一方就会不断地向另一方屈服或者强迫。
强迫不仅是强迫者的欲求表达,而且是绝对不允许对方拒绝的强烈意志。反之,请求体现了请求者的欲求,同时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对方的拒绝。
拒绝请求者相信自己会受到对方的指责或惩罚,或者请求者在对方不接受自己的请求时进行攻击或指责,便是强迫。很多情况下,我们认为是向对方求助的请求,实际上却是强迫。语气温和,并不一定是请求。大声命令,也并非全部是强迫。因为那种力量不仅体现在外在表露,有时还会有所隐藏。
不过,两者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对方拒绝时,哪怕羞辱对方,令对方感到恐惧或心存愧疚,也要如愿,这种强烈的暴力能量就是强迫和请求的核心区别。
请求与强迫的变因:我们的关系
心理学家泰弗尔通过以下表格,解释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合作的“我方内群”与竞争的“敌方外群”。分享提问并把握自己的性格之后,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其中的含义。
泰弗尔矩阵
练习
通过我们的选择判断人际关系,重新思考请求与强迫。
情景:你目前正在负责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与搭档一起执行的结果非常好,并且得到了项目结果的肯定性补偿(如奖金、聚餐等),可以与搭档一起分享(不是按比例,而是绝对量)。只有你一个人具有分享数量的权限,可以进行自由选择。例如,你想拿11个,给搭档9个,则选择⑤号。
1)如果搭档是所爱之人,你会选择哪一组呢?
2)如果搭档是你讨厌的人呢?
3)如果搭档是你现在需要的人呢?
4)与身边的人分享自己选择的号码,并详细说明一下如此选择的原因。
在表格下端的号码中,
从⑧到 号,逐渐接近“我方”;从⑥到①号,逐渐接近“敌方”。
我们一般会通过三种价值判断做出选择。
请看⑦号,双方的所得是13∶13对等。
我们做出了重视公平与公正的价值判断,会倾向于选择⑦号。如果双方具有利害关系,多数人会选择⑦号。
越接近 号,我们的选择标准就会变得越不同。
给予对方的比自己的更多。由此得知,我们重视彼此之间的共同体的意识、信赖与爱等胜过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在想到家人、父母、子女的情况下,会比较倾向于这个选择。
最后是①号,我拿7个,对方拿1个。
其实,如果只看自己的所得,最大值是17个,最小值是7个。选择我的最小值,即选择①号,这种情况的最重要标准是,对方获得的数量最少。这显示了比较与竞争的价值倾向。也就是说,此时心里的想法可能是“我不希望你有所得”,或者“我要比你拿得多得多”。
这是一种最愚蠢的选择,但是很多人选择了这个号码。他们想到了谁,然后做出了这个选择呢?那就是自己讨厌的人。
不过,即使选择了⑦号,理由也未必是公平。可能是因为不希望成为敌人,或者是“大人有大量”,所以做了心理建设后选择了⑦号。甚至,还有人为了公平而选择了⑦之前的号码。
三种价值判断只是普遍标准,我们却可以根据个人关系与选择,理解多种主观判断。号码很重要,不过选择某个号码的动机与意图更加重要,因为可以由此看出彼此的关系。
沟通式对话练习
规则
对照前页的表格,进行以下练习。
一方说话时,另一方保持沉默,同时直视对方的眼睛。
(1)如果讨厌的人比你权力更大(如上司、父母),向那个人提出请求时,你会以请求的语气,还是强迫的语气呢?
(2)如果讨厌的人比你权力更大,你可以很容易地拒绝对方的要求吗?
如果很难拒绝,你会产生什么思维呢?
(3)如果你无法拒绝,只能接受对方的要求,心情是如何的?
(4)反之,如果对方是你感激的人,你会以何种心情对待他的请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