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认识到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和每个瞬间的欲求,就可以在对话中预防并和平解决很多矛盾,因为每个人的人生中都存在重要价值和欲求,这一点是彼此相关的。
建立调整自我情绪的习惯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在特定情况下为了表达这种情绪,会习惯性地说出某些话,做出某些事。这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判断,而是接近于一种习惯性的、无意识的行为。说得再深刻一点,这种表达情绪的习惯方式和策略,与我们的核心信念密切相关。我们像这样经过长期学习或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策略,有的对我们有所帮助,有的则毫无帮助。心理学家加尼弗斯蒂总结了人们调节情绪的九种方法。
1.自责
如果出了什么事,双方感到情绪疲惫,我会无条件地认为都是自己的错。就算显然不是我的错,我也会这样做。虽然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是心里会舒服很多。
心里不舒服时,就算不是自己的责任,也会自责,并且想要清除自己的情绪。
2.积极重评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都会尽量考虑积极的一面。这并不是我天生的性格。如果产生消极思维,我会因害怕太受影响而更加努力。就算遇到不好的事情,我也会认为这件事的发生显然具有重要意义,或者会去寻找其中积极的部分。
从自身经历中寻找积极的方面或意义,并以此处理自己的情绪。
3.责备他人
说实话,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责备他人。如果承认自己的错误,就会觉得很不舒服。而且,我真的会不由自主地说出“你不听我的话,所以才会那样的”,或者“因为你那么做,才会出现这种结果”。这样说出来之后,我心里就畅快了许多。
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的所有原因都在他人,或者是对方的过错,以此调节自己的情绪。
4.灾难化
如果出了什么事,我就会考虑最坏的结果。其实,在事情发生或者开始之前,我也总是往坏的方面想。我总是会考虑自己能否承受最坏的结果。人际关系也是如此,我会提前预测我和某个人之间的最坏结果。
想象痛苦、毁灭性的结果,提前预设最坏的结果,以此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5.反刍
我会不断思考某件事,直到完全解决为止。过去的所有事情都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那个人是什么想法,我为什么会那样做……我总是会不断思考这些问题。身边的人都说我总是想些没用的,这种说法没错,但我却没有信心去改正。
反复思考与消极事件有关的情绪,或者制造消极思维与情绪。
6.解决式思考
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一定会制定解决策略,从“应该做什么”开始考虑。如果任由自己毫无意义地变得感性,事情只会更加复杂。因此,我认为应该先解决问题。我从小就有很强的责任心,在工作中也得到了认可,不过婚姻生活似乎有所不同。
具体考虑事情如何调节、应该做什么。
7.观点转换
我今年四十五岁,有孩子,但是想到没有房子,就会觉得特别辛苦。不过,这种情绪发生之后,并不会持续太久。因为没有房子,并不代表我是一个可怜人。我身体健康,也有薪水可拿,很多人连这些条件也不具备呢。
与其他事件做比较,模糊事情的严重性,从而转换观点。
8.积极调焦
我在工作时非常辛苦,但是只要想到女朋友,内心就会变得平静,感到非常幸福。我在工作中感觉自己快要失败时,就会想起鼓励我的家人或者愉快的时光,以此缓解内心的不安。
不考虑实际的事情,而是通过愉快的思维调节情绪。
9.接纳
我觉得人生不可预测,无法计划。因此,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可以接纳。不仅是好事,就算是坏事,我也觉得是一种经历。我渴望好事不断,不过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会张开双臂迎接。
坦然接受任何经历与事件,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当作自身的经历。
如上所述,如果我们情绪崩溃或者情绪激动,就会为了生存而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调节。那些方法就体现在彼此的对话之中。我们通常会采取已经习惯化的情绪调整方法,尤其是当感知到不满意的情绪信号时。
沟通式对话练习
(1)在九种情绪调节方法中,我感到不适时经常使用哪一种?写下并与身边的人聊一聊。
(2)哪种方法对我有帮助?写下并与身边的人聊一聊。
(3)哪种方法对我没有帮助?写下并与身边的人聊一聊。
健康调节情绪的方法,不是被情绪控制,而是重新理解刺激(刺激-观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与思维。
承认情绪的责任在自身
现在想来非常丢脸,我曾经伤害过前女友。只要出现问题,我就会埋怨对方,还会大发脾气,说脏话,施加暴力行为。小时候,爸爸总是在伤害妈妈之后说“是因为你做错了事”。我也一样,和朋友吵架或者伤害到其他人之后,总是会说同样的话。这是一种下意识的习惯。
虽然我们意识不到,但情绪会立刻引发自动思维,按照九种方法(自责、积极重评、责备他人、灾难化、反刍、解决式思考、观点转换、积极调焦、接纳)行动,以六种模式(判断、指责、强迫、比较、理所当然、合理化)说话。
当事人没有静下来深呼吸,理解情绪,并找到情绪的原因所在,而是服从自动思维,冲动行事。如分享案例所述,有的方法当然也会有所帮助,但还是建议去寻找并认识情绪的根源。
情绪的基础是欲求,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想要的状态。一个人得到满足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各种情绪。根据自己的欲求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多种多样,即我的情绪根基是欲求,我的情绪的责任在我的欲求上。因此,对方的情绪也源于对方的欲求,责任在对方。虽然可以照顾对方的情绪,但是我并不需要为对方的情绪负责。简言之,情绪来自各自的欲求。
例如,如果适当休息的欲求未能得到满足,有人会认为“为什么不让我休息”,并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也有人会认为“我有什么资格休息呢”,然后变得抑郁;还有人会认为“人生总是这样疲惫”,于是陷入绝望与无力的情绪之中。每个人的情绪反应不同,情绪的原因却都是“休息”的欲求。因此,找出我们表现出各种情绪的基础欲求是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要被随时变化的情绪控制、责备他人或者自责,而是正确认识自身需求、寻找满足的方法,才是有意义的。
思维-情绪-欲求表
(通过情绪和欲求理解自动思维发言)
续表
沟通式对话练习
这一次,我们一起来区分在某种情况下产生的自动思维、当时的情绪,以及情绪的根源,即核心诉求。
这项任务最好独立完成。逐一回想自己的经历,并对照思维-情绪-欲求表中的第1~31项。这项练习可以帮助我们认知“自动思维 → 情绪 → 核心欲求”。不是把所有这些因素胡乱地混杂在一起,而是分别认识自己的自动思维、情绪和核心欲求,进而理解自我。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练习,可以把视线从对方身上转向自身。
规则
对照前面的表格,一方说话时,另一方保持沉默,同时直视对方的眼睛。
(1)阅读“自动思维”的一列,逐一找出并写下自己使用较多的表述。
例:被抛弃的思维。
(2)从“区别于思维的情绪”的一列中,找出并写下自己的情绪表述。如果当中没有,则参照表单写下符合自身情况的表述。
例:孤单的情绪、不安的情绪。
(3)从“情绪根源:核心欲求”的一列中,找出并写下自己重视的欲求表述。
例:我重视照顾与关爱。
(4)与搭档互换角色,说明一下自己的“自动思维-情绪-欲求”。
例:我觉得自己从小就遭到了父母的抛弃,因为我的父母离婚了。不过,那只是一种思维。
我一个人的时候会感到孤单和不安。
因为我需要他人的照顾与关爱。
参照示例,简单写一写,然后彼此分享,就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
彼此理解的密码—核心欲求
我觉得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寻找核心欲求。刚开始,我告诉老师“我不想做爸爸”,老师说这不是我的核心欲求。我又表示“我不想伤害女朋友”,老师说这也不是核心欲求。我真的什么都不懂,只想放弃。
不过,在慢慢努力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欲求是“理解”与“和平”。我的欲求是希望被理解,但又会用暴力解决问题。想到自己没有被他人理解过,我流泪了。还有,我想和平地解决矛盾,而不是使用暴力。在得知自己的欲求之后,我真的很想学习那种可以被对方理解,同时又能和平解决问题的办法。
任何人都离不开欲求。在这些欲求当中,“此时-此地”,即现在所需要的欲求,就是核心欲求。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求。核心欲求是我们此刻的需要,所以是会发生改变的。
如果我们此刻的需要是欲求,更长期的人生决策的判断标准,就可以称为“价值”。我们在生活中有时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智慧,在当下的重要欲求与整个人生决策的价值之间做出选择。
开创“现实疗法”的精神病学家威廉·格拉瑟曾经表示,人生来即有基本欲求,而行动是满足欲求的方式。因此,做出满足个人基本欲求的智慧选择,就是改变的最终目标。想要改变行为,就要探索欲求。对话包括语言与行动,所以对话训练对理解这种欲求至关重要。
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是核心欲求的表现。我们所有的行为,即语言和行动,都只是为了满足核心欲求的外在表现罢了。一旦明确支配着自己的核心欲求,我们就会理解自我,理解他人。这会成为彼此理解的力量,也有助于发现彼此之间的紧密联系。对照下表,可以经常练习去寻找对方的欲求。
欲求表
(欲求=情绪的原因/人生的动力)
※ 参考内容: 威廉·格拉瑟,“现实疗法的五种基本需求”
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需求表”
沟通式对话练习
本次练习的目的是倾听各自不同的需求与价值观,理解彼此,打开心扉,接受多样性。
规则
一方说话时,另一方保持沉默,同时直视对方的眼睛。
(1)对照欲求表(第107页),每个人按顺序写下自己最重要的三个价值观,并详细介绍为什么认为这些价值观在生活中很重要。
例:和平、奉献、成长-解释重视的理由
(2)选择近期的两个重要欲求,并向对方说明为什么最近需要这两点。
例:成长、经济稳定-解释最近需要这两点的原因
认为只有自己的方法正确,可能引发暴力
案例A
很显然,我打女朋友时只知道那一种方法。您可能认为这是一种辩解,但这是实话。我从小就认为做错事得挨打,我们家的氛围就是这样的。我做错事就会被打,所以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不过,我现在才知道这种思维是错误的。这只是父亲自以为正确的方法罢了。我也一样,只要认为女朋友背叛了我,我就会感觉那是真的,所以认为是女朋友的错,她做错了就该挨打。我的这种思维逐渐加重,于是开始动手。如果她承认错误,我可能会原谅她。不过,她还犯了其他错误,所以我经常打她。如果一个人不能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做事,那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案例B
我对大儿子非常严格。二儿子很乖,像个宝宝,所以我只批评大儿子。我期待大儿子可以像个大人,该有很强的责任心,能够主动写作业,能处理好自己该做的事。如果他做不到,那就不可饶恕。有一天,老公笑我像个后妈,大儿子表示同意:“我也觉得妈妈不像亲妈。”那天,我感到非常伤心。我的思维和方法错了吗?
心存欲求,是一个人活着的证据。如果明确认识到内心的诉求,我们就可以找到满足那个欲求的健康的方法。然而,如果每个人为了满足自我欲求,而坚持自己认为“正确”或者偏好的方式,就有可能引发暴力行为。此时,那个偏好的方式大多与自己的核心信念密切相关。因为人们之间的矛盾不是源于与欲求发生了冲突,而是源于满足欲求的手段(方式)。
我们偶尔无法以想要的方式满足核心欲求时,可以从执着于偏好手段的思考中脱离出来,或者集中于本质欲求,明确问题,就能发现合理解决问题的方式。
为了教导或者帮助某人,我们应该首先理解自我的核心欲求,诚实地理解自我。因为理解核心欲求,是真正促成自我与对方发生改变的影响力。而且,理解对方的同时,也是承认了对方在尽力满足自我欲求的事实。
精神病学者斯科特·派克表示,情绪健康的人可以明确认识到“是否满足自我欲求的责任在自身”,这是成熟的人与不成熟的人的区分标准。
我详细介绍一下案例A学员的变化与结果。他接受了对话训练,和我一起讨论了自己的核心信念,理解了其中非常歪曲的“惩罚与情绪剥夺”的两种核心信念。这位学员逐渐发现自己的核心信念所在,理解了核心信念在人际关系中何时爆发。虽然他已经进行了深刻反省,暴力行为却很难一次就得到改正,这是因为他从小使用暴力满足自身欲求,只通过自己的标准惩罚对方的这种行为非常有效,即使用暴力的结果令人满意。
这位学员经过长期的心理咨询之后,认识到不能因为自己过去是父母暴力的受害者,就可以理所当然地成为暴力加害者。不能因为自己受到了虐待,就认为自己现在虐待他人是合理的。这位学员重新学习了不能如愿时的各种“合理解决方法”。在餐馆遇到不亲切的服务员、被朋友拒绝、母亲生病……每一种情况发生时,他都做了以下练习:
1.深呼吸;
2.寻找自身的欲求;
3.使用合理的方法。
经过一番艰辛的努力,他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的根源,大哭了一场。他坦言自己很想成为更好的人,虽然这种变化非常艰难。最终,他深刻反省,分别向遭受过自己暴力的弟弟、前女友真诚地道了歉。
其实,我们会认为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欲求,会令对方感到有负担和不适,所以渴望对方能主动理解并满足我们的愿望。然而,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接受过健康地探索对方欲求的专业训练,自然无法经历这种表达欲求的人际关系。而且,我们会逐渐对自身欲求感到迟钝,很难明确认识到真正的自我欲求,反而在生活中更加执着于行为与方法。无法认识自身欲求,执着于自认为正确的方法,必然会引发暴力言行。
沟通式对话练习
精神病学者斯科特·派克表示,情绪健康的人可以明确认识到“是否满足自我欲求的责任在自身”,这是成熟的人与不成熟的人的区分标准。
规则
一方说话时,另一方保持沉默,同时直视对方的眼睛。
(1)在童年成长的家庭或者环境中,你的欲求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接纳呢?写下并与搭档分享。
(2)我们是否认识到满足自己的情绪与欲求的责任在自身呢?写下自己的经历,并与搭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