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作为特殊商品和战略物资是国民经济命脉的咽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能源的消耗与日俱增,“能源安全”问题日益凸现,“能源”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被誉为“合作空白地区”的东亚中的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能源匮乏局面,两国在能源领域中的竞争备受世人关注。这里以“安大线”与“安纳线”之争为例,对日本与中国争夺能源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中国、日本能源概况
中国能源分布特点是能源分布不均衡、人均能源储量低且与经济发展不对称。我国能源储量总量丰富,但按人均计算,煤炭、石油等能源分别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华北地区的煤炭资源占60%左右,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则能源较为缺乏,煤炭仅占全国的2%,石油资源东北占17.7%,华北占24.4%,西北占29.7%,海洋占18.3%。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四川的天然气存储占全中国的25%左右,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占全国的25%左右。另外,能源质量不理想,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中国的能源供求特点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对外依存度逐渐增大。中国从1993年纯输出国变为世界上进口量增长速度最快的石油进口国,2002年我国的进口石油已增至7180万吨,占我国进口石油消费总量的30%(2.408亿吨)。[83]2003年,中国的石油消费第一次超过日本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也已达32%。据估计,到2005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达到1亿吨,占我国总需求量的45%。2003年中国的原油日需求量增长5.8%,即536万桶。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到2030年,进口石油占中国石油总需求的百分比将从2002年的34%激增至80%以上。
中国能源消费特点是人均能源消费量低,能源利用效率低。尽管我国能源消费量已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能耗仍然很低。我国人均能耗不及世界平均值的50%,不及美国的20%,[84]仍处于很低的水平。另外,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是中国能源消费量增大的原因之一。
日本是一个能源极度匮乏的国家,石油消费和石油进口分别居世界第三位和世界第二位。在1979年以前,日本工业生产所使用的原油,约有99.9%依靠进口,从中东地区的进口占88.8%。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后,日本果断采取了抑制能源消耗、实施节能措施、加强石油储备、开拓能源进口渠道、大力推进能源替代等措施。这些年,日本能源战略的最大成效是能源多元化的局面初步形成,石油比重从77%降到51%;天然气比重由2%提高到13%;煤炭占17%;核能13%;水能4%;地热、太阳能等新能源为2%。日本于1998年制定了新的能源战略,要点是努力实现合理、有效、稳定的能源供应,将石油比重逐步降低到47%;大力发展核电;积极开发新能源,使新能源的比重提高到3%。
日本能源结构特点是石油依赖度高,核电比重大,天然气使用量低。石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超过了50%,而这些石油主要依赖于中东。目前,全日本核电反应堆的发电量占发电总量近40%。天然气使用量较低,到1998年天然气消费只占能源消费的12%。
日本拥有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目前,日本政府拥有的石油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92天。另外,日本民间的石油储备量也可供全国使用79天。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日本全国拥有的石油储备量足够全国使用半年以上。[85]
二、“安大线”与“安纳线”之争
作为比邻而居的中日两国既是能源消耗大国也是能源进口大国,在能源领域有着共同的弱点。这种“共同的弱点”既是中日合作的基础,也成了竞争的原因。中日在能源领域中的竞争首先体现在争夺俄罗斯石油上,也就是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安大线”与“安纳线”石油管道之争,详见表3-1。
“安大线”是修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安加尔斯克油田直达中国东北大庆,长达2400公里的跨国石油输送管道。1994年11月,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率先向中方提出了修建从西伯利亚到中国东北地区石油管道的建议。1996年4月,两国政府签署《中俄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正式确立了中俄石油管道项目。2001年7月17日江泽民访俄,双方共同签署了《关于开展中俄铺设俄罗斯至中国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原则协议》。2001年9月中国总理朱镕基访俄,和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共同签署了《中俄输油管道可行性研究工作协议》,文件中规定“安大线”的总投资额约为25亿美元,管道工程于2005年首期建成,俄罗斯投资17亿美元,在中国境内的800公里线路由中方出资修建。在今后25年的时间里,俄罗斯将向中国输送原油约7亿吨,价值约1500亿美元。2002年12月,俄总统普京访华,并签署《中俄联合声明》,声明中宣布,考虑到能源合作对双方的重大意义,两国元首认为,保证已达成协议的中俄原油管道的铺设。有利于中国的安大线破土动工似乎指日可待。但是,这原本大局已定的“安大线”,却因日本的“搅拌”而变得扑朔迷离,方案顿时搁浅。
表3-1 “安大线”与“安纳线”之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ztpd/cjzt/nengyuan/2004/zrnyzz/index.shtml)。
日本提出的“安纳线”,即以西伯利亚地区安加尔斯克为起点,建成一条直通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纳霍德卡的石油管道。“安大线”和“安纳线”之比较参见下表。日本向俄政府提出“安纳线”方案的理由主要是:(1) “安纳线”在俄罗斯境内,俄方对其全程有控制权;(2)利用“安纳线”可有效推动管道沿线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发展;(3) “安纳线”的建成不仅可以解决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工业用油问题,而且油管出口所在的纳霍德卡面向广阔的太平洋,从这里可同时向中国、日本、韩国出口原油,这样俄罗斯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利益就可以兼得。
日本为达到此目的,向俄罗斯展开了“游说+日元”外交。2003年1月10日,日本首相小泉飞抵莫斯科,与普京总统讨论的重点就日本提出的修建从安加尔斯克到纳霍德卡输油管道计划,其间双方签署了俄日能源合作计划。小泉承诺,日本每天从俄进口石油100万桶,还准备提供50亿美元贷款,协助俄罗斯开发油田及修建输油管道。2003年2月,俄能源部部长尤素福夫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将“安大线”和“安纳线”两条线合并为一条线。在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干线上建设一条到中国大庆的支线,其中到中国的管道线路将优先开工,但日本对此方案并不赞同。
之后,日本政府高层官员频频出访俄罗斯,试图用“金钱”换取“安纳线”的优先动工。日本政府承诺愿意全额承担50亿美元的工程造价,还要投资10亿美元发展石油管道沿线的经济设施。2003年6月28日,日本前首相森喜朗和日本外务大臣川口顺子赴俄游说。川口顺子在访俄期间声称,如果俄罗斯同意优先修建“安纳线”输油管道,日本方面将提供75亿美元的资金,协助俄罗斯开发东西伯利亚新油田。日本还愿意再追加10亿美元的投资,承担寻找及开采俄远东石油的成本,在必要时会派日本地质专家帮助俄罗斯勘探东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油。
在日方的“金钱攻势”下,俄罗斯的态度从开始的犹豫不决、左右摇摆逐渐趋向否定“安大线”方案。2003年9月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日本首相小泉通电话商讨俄远东输油管道等问题。2003年10月,控制尤科斯石油公司的俄罗斯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这表明“安大线”石油管道建设基本告吹。2004年6月,俄工业和能源部长宣布俄未能通过“安大线”和“安纳线”这两个方案,而是确定了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管道方案(泰纳线)。至此,“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就以两败俱伤而告终。
不懈努力的中国,以金钱打头阵的日本,在信守诺言和各种经济、政治利益夹击下无所适从的俄罗斯,构成了西伯利亚石油管道谈判中的博弈三方。[86]在博弈三方中日本与中国争夺能源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层次原因。
三、日本与中国能源争夺的原因分析
中日间能源自给能力和对外依存度的相似性、地缘政治经济的相关性、主要进口油气资源的同源性,不可避免的导致两国在国际能源领域展开竞争。[87]因此,要客观、理性地看待中日间的能源竞争。从“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可透视出日本与中国进行能源争夺的原因,既有为了国家利益的一面,也有牵制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面。
第一,中日两国在能源战略上的近似性是造成中日能源争夺的客观原因,而中日两国能源战略的近似性又是由两国国情(能源状况)决定的。
中日两国都是从本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制定适合于自己的“能源战略”,内容上虽不尽相同,但二者都是要从海外进口原油,这一点却是“同质”的。而世界上石油储量丰富的国家和地区除了中东、伊朗、南美、北非外,就是俄罗斯。因此,两国在找油、采油、买油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在上述地区相遇并发生摩擦和冲突。这种摩擦和冲突是由两国的能源战略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
中日由于各自的原因,目前都陷入能源“贫血”状态。中国为解决石油问题,早在1992年中央就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方针来发展我国石油工业。1999年又提出“走出去”的能源发展战略。在中国实施能源进口多元化的同时,同为东亚能源消费大国的日本也在争取扩大中东以外的油气供应地。作为世界上最大石油消费国之一的日本根据国情,早在能源危机时期就制定了“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战略”。之后,虽不断调整,但基本方向和目标未变。
第二,是分散石油进口过度集中的风险,确保日本的能源安全。从石油进口地区看,日本石油进口基本全部来自中东地区。日本日平均石油进口量在430万桶以上,其中来自阿联酋的约占24%,沙特占23%,伊朗13%,卡塔尔10%,科威特7%,阿曼6%,其他17%。[88]日本清楚地看到,如果中东地区长时间动**不安,必将影响日本石油的正常供应,使日本经济受到威胁。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因“石油危机”而直接导致经济低迷的原因,就是缘于过度依赖中东石油的结果。当石油输出国组织对日本采取限运、禁运政策后,日本因缺乏支撑经济发展的能源,而引发了物价飞涨、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等现象。这一幕日本人是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的。为了同样的悲剧不再重演,日本为确保能源安全始终在致力于解决石油进口过度集中的这一问题。因此,日本不惜以“金钱游说”的手段搅拌“安大线”计划。日本如果能够争到铺设通往俄罗斯的石油管道,那么俄罗斯每天向日本出口100万桶石油,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就可以降低到65%,在相当程度上降低国家石油安全的风险。[89]
因此,日本抛出“安纳线”与中国争夺石油管道敷设方案,也是为了分散石油进口过度集中的风险,确保日本的能源安全。显然,这也是日本与中国争夺能源的“经济原因”所在,同时也折射出日本是一个极端重视经济利益的国家。
第三,是弱化俄罗斯远东地区对中国经济不断增强的依赖性,以便确保日本在东北亚的传统经济地位。日本与中国争夺能源除上述原因外,不排除有破坏中俄关系的险恶用心。经贸合作是中俄睦邻友好关系的物质基础。目前,俄罗斯已成为中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了俄罗斯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近些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俄经贸合作取得长足发展。双边贸易额连续四年大幅增长,2003年达到157.6亿美元,2004年一季度同比增长35.6%,有望实现两国领导人确定的200亿美元的目标。[90]
若“安大线”石油管道实现铺设,必将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得到深化,而且还会使俄罗斯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度进一步增强,从而势必会削弱日本在东北亚传统的经济优势和地位。对此,日本是不会置若罔闻、视而不见的。故此,日本想尽各种方法迫不及待地让俄罗斯放弃“安大线”而采纳“安纳线”,就是企图通过与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巩固和提高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弱化俄罗斯远东地区对中国经济不断增强的依赖性。毋庸置疑,日本是不愿看到俄罗斯搭上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快车的。
另外,日本提出的“安纳线”若被采纳,像小泉所承诺的那样,若每天从俄进口石油100万桶,这将使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石油出口过多的依赖于日本,使日俄贸易依存度增强。而日俄贸易依存度的增强将会使日本与俄罗斯在“北方四岛”谈判中的筹码变重些。
第四,是利用能源牵制“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于中国的崛起,无论是在历史因缘上,还是现实政治上,都不是它所希望看见的景象。在21世纪的外交基本战略中,它已经把中日关系定性为“协调与共存”和“竞争与摩擦”混在的关系。[91]中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问题及是否会给世界能源形势带来影响,一直被世界各国特别是近邻日本所关注,日本从内心深处“高度警惕”害怕因中国再次引发“能源危机”。日本民间能源企业人士指出:“毋庸置疑,日本政府在亚洲最重视中国和泰国。如果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消费量不减少,我们心里希望中国不要从中东进口原油。”[92]日本和中国争夺世界能源资源,除为满足国内能源安全保障外,更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削弱中国的能源安全,来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如果日本控制了中国的能源供给,就可控制中国经济的发展,限制中国在亚洲地区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增加,从而保住日本在亚洲的“龙头”地位。
总之,日本与中国在能源领域进行争夺,既有经济原因,也有政治因素。但是,日本应该清楚,日本经济的复苏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日经济的相互依存和互补已初步形成了“多米诺”现象。换言之,中日之间一国的衰退,必然会波及和影响到另一国的发展。因此,中日在能源领域的博弈中,如何协调和正确引导对抗式、排他式的恶性竞争,避免“零和”式传统博弈结果应是中日两国共同追求的目标。“安大线”和“安纳线”的“鹬蚌相争”的最终结果,难道还不值得中日两国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