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信息化”教育政策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1969年12月,理科教育及产业教育审议会专门就信息教育问题提交了一个建议报告《关于推进高中的信息处理教育》,该报告中强调:“振兴信息处理教育乃为急务,其中的一环便是推进高中的信息处理教育”,进而建议在原有高中的“商业学科”中新设“信息处理科”,培养从事信息处理业务者;在“工业学科”中新设“信息技术科”,教授电子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与技术,培养利用电子计算机从事工业生产业务者、以及生产电子计算机各种业务者;并建议加强高中信息化教育的设备与师资。[138] 1970年5月,日本内阁会议批准的《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强调“为了促进信息化,以开发人的能力为目的,普及有效运用电子计算机和系统思考力的新教育,造就专门技术人才,成为当务之急”[139],明确将“推进信息处理教育”列为“教育与提高人的能力”的六大措施之二。[140]
该时期,日本政府之所以将“信息化”纳入教育政策乃至国策中,是基于其对未来“信息化时代”的预测。1969年5月,内阁会议批准的《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中写道:“在我国,今后……伴随着信息化、国际化、技术革新的发展,所谓的第二次产业革命急速推进,将会出现一个被称为‘信息化社会’的新型社会。”[141] 1972年3月,日本经济协议会提交的教育改革建议报告《新产业社会中人的形成——从长期的观点看教育的状态》中明确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正要急速向‘脱工业化’或曰‘信息化社会’阶段过渡”[142],该报告指出:“脱工业化社会与工业化社会对照的话,不是均质产品而是多样的信息,不是均质而是多样,不是产品而是信息。……(脱工业化)社会越发展,我们就越必须总是正确地收集、选择、体现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自己向新的方向前进。……以往我们都是节约、积蓄、投入金钱,但在脱工业化社会,不是金钱与物质,而必须考虑信息本身的节约、积蓄、投入。……信息在平等地传播,但信息接受能力、信息接受意愿、信息表现能力、信息表现的意愿与研究等,每个人的差异很大”,“这就要求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学习不同的,新型的学习。”[143]
该时期教育的“信息化”举措,一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即尚且停留在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中并没有纳入该内容,即教育的“信息化”只是针对少数“精英”、而非普遍“大众”;另一方面,也为其在下一阶段上升为教育基本理念、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