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国策化”(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1 / 1)

1987年,日本直属内阁的教育审议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简称“临教审”)的最终报告确立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大基本理念:“个性原则”“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适应变化(国际化、信息化)”。该报告指出:“今后,为了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的、有活力的社会……当前教育面临的最重要课题,便是国际化与信息化。”进而关于国际化,“不仅在制度层面,重要的是包括关系者在内的日本教育应全面开放。为此,必须通过教育的所有机会,不断培养对不同事物的兴趣与宽容态度,灵活应对今后不断变化的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具有不断自我更新能力的教育体制” 。[7]

上述报告成为日本内阁会议《教育改革推进大纲》(1987年)的蓝本,文部省则“根据临时教育审议会咨询报告及《教育改革推进大纲》,具体落实各项教育改革措施”[8]。可见,1987年“临教审”的最终报告,确立了日本的教育发展国策,国际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国际化被列为基本国策,是由于日本政府预见到了“新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上述“临教审”报告中指出:“现在日本经济的繁荣,有赖于与世界各国密切的经济交流,同时也带来了人员交流的日益活跃。随着人员交流的扩大,便会产生所谓的文化摩擦,当这种摩擦成为国际社会的常态时,便要求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将其转变为使日本社会产生活力的能量”,“今天的日本,要求继‘物’、‘钱’、‘信息’之后,实现‘人’的国际化”。[9]日本政府如此预见,是因为看到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已悄然兴起。1982年,美国坦普尔大学在日本建立第一所分校,1986年以后,日美贸易扩大发展委员会开始积极推动美国大学在日本建立分校。[10]基于这一趋势,日本政府提出:“这一新的国际化,在认识、对策上均不同于以往赶超时代的国际化,必须在教育、研究、文化、体育及科技等领域推进相互交往,实现均衡的国际交流。此外,重要的是在上述领域做出国际贡献。”甚至强调:“迎接国际化时代,以国际化的视点推行教育改革,是关乎我国存立与发展的重要问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