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国际化政策的“雏形化”(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1 / 1)

早在1963年,日本政府为了应对经济的高速增长,制定了教育改革报告《经济发展中人的能力开发的课题与对策》,将“国际交流”列为“发展人的能力”的四大内容之一:“伴随着今后国际交流的活跃,有必要从国际视野培养、利用人的能力。”[1] 1970年,日本内阁批准《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将“国际化教育”列为“教育与提高人的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2] 1972年,日本经济调查协议会的教育改革建议书《新产业社会中人的发展——从长期观点看教育的状态》指出:“在教育领域,国际化已成为极为重要的课题”,建议应“打破整齐划一教育,应对国际化。”[3] 1974年,中央教育审议会专门就“教育、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问题向文部大臣提交报告,制定了“国际化时代的根本政策”。[4]

该时期,日本政府开始重视教育国际化,有应对经济急速对外发展的内在动因,但更重要的背景是国际社会“人力资本论”“教育开发”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等提出了“人力资本”的理论,认为教育可以创造知识、技能方面的人力资本,“在过去30年间,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作用远远超过被视为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资本”[5]。

在该理论指导下,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明确提出:教育是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同时也是经济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6] 1961年9月,世界银行决定通过国际开发协会向教育开发提供贷款,亚洲地区成为国际教育开发的主要对象之一。日本政府积极参与了国际社会的“教育开发”热潮,如争取到了教科文组织1962年、1963年教育会议的承办权,1974年参加“亚洲地区教育开发计划”等。该时期,国际化在国内教育政策中地位的凸显,正是日本政府适应国际教育开发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