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脉络为:①继续依据大学审议会提出的《21世纪的大学像与今后的改革方策》(1998年)及中央教育审议会的相关建议,在“教育研究的高度化”“高等教育的个性化”“组织运营的灵活化”三个方面推进改革;② 2003年7月,日本国会批准《国立大学法人法》等相关6项法案,2004年实施国立大学、公立大学法人制度,同时创设职业研究生制度;③ 2005年以后提出了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构想,如中央教育审议会2005年1月提出报告《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像》,以2015—2020年为目标,勾画出了“知识基础社会”[320]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方案;同年9月提出报告《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旨在建设有国际魅力的研究生教育。④在2006年12月修改的《教育基本法》中新增有关大学事项的改革,2007年6月修改的《学校教育法》中新规定了大学等的目的、信息提供、修课证明制度等。上述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行政运营的“结构改革”。
此时高等教育最突出的改革是国立大学的“法人化”[321]。战后日本的大学根据其设置者不同而分为三种类型:国立(“国家”设立)、公立(“都道府县”设立)和私立(学校法人设立)。2003年度日本共有702所大学,其中国立100所、公立76所、私立526所。[322] 2003年7月,日本国会批准《国立大学法人法》等相关6项法案,2004年4月以后,国立大学[323]不再具有国家政府机构的地位,而是变为具有法人资格的法人。
国立大学法人化后,在性质、组织运营、人事制度、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①在大学性质方面,以往国立大学属于政府行政机构的一部分,在预算、组织、人事等方面受到国家各种规章制度的制约;法人化后,国家对国立大学的干预及各种规则大幅度放宽或取消,国家只在设定中期目标的“入口”部分,以及事后业绩评价的“出口”部分建立一定制度进行宏观调控。②在组织运营方面的变化。国立大学法人化之前的决策机构是由校内各院系代表组成的“评议会”;法人化后建立了校长负责下的董事会制度,即大学的经营权和全部人事任命权移交给大学校长,校长负责任命理事,然后与理事一道组成理事会,形成国立大学法人的最终决策机构,即确立了以校长为中心的经营体制。在具体的组织运营方面,大学设立“教育研究评议会”与“经营协议会”,前者负责审议教育课程方针等教育研究的重要事项,后者则负责审议预算的制定等有关大学经营的重要事项,董事会则根据上述两个机构的审议结果进行最后决策。③在人事制度方面,国立大学的教职工原来属于国家公务员,在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及要求上均受国家公务员法的约束;法人化后,国立大学的教职员工不再是国家公务员,因此可以实行更加灵活的雇佣形态、工资体系及工作时间体系,可以聘用外国人担任校长或学部长,允许大学教师校外兼职;不拘泥于通过考试录用的原则,而是在聘用教职员工时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等等。④在大学评价方面,法人化之前各大学仅仅实施了自我检查与评价,并有部分大学导入第三者评价;法人化之后,第三者评价制度化,即由“国立大学法人评价委员会”委托“大学评价·学位授予机构”评价大学自我检查报告中的教育研究部分,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经营等中期目标期间国立大学法人的整体业绩,最后将评价结果通知国立大学法人、总务省政策评价·独立行政法人评价委员会,文部科学省进而将评价结果反映到下一个中期目标的内容及国立大学法人运营经营上。
法人化后,国立大学进一步加强了与经济界的合作。①在人事制度方面,允许本校教师到各类企业兼职,如2007年时,东京大学允许其教师兼任该校技术转让企业的董事或公司外检查董事,宫城教育大学承认该校教师受地方政府委托的研究活动为本职工作;此外也实行年薪制等,进一步为聘请民间人士创造条件,如北陆尖端科学技术研究生院大学从2006年度开始向新设的特聘教授实行年薪制。②在学校运营方面,负责审议预算等重要事项的“经营协议会”成员中校外委员必须占委员总数的半数以上;“董事会”可采用校外人士为董事,以便“将校外的专业性意见直接反映到国立大学法人的经营中”[324];负责选拔校长的“校长选考会议”由“经营协议会”的校外委员代表与“教育研究评议会”的代表以1:1的比例构成;大学聘请校外监事对大学法人的业务、会计等进行监查。上述大学运营机构中的校外董事及经营协议会校外成员,一般是财务、劳务管理、宣传等经营领域中的企业经营者、学校法人经营者、媒体关系者等。③在共同研究方面,国立大学法人化后与产业界的合作研究进一步加强。共同研究2001年为5264件、112亿日元,2006年度为12405件、303亿日元;委托研究2001年为5701件、351亿日元,2006年度为10082件、1102亿日元。④在大学参与经济活动方面,大学校办企业的数量由2003年度的956件增加到2006年度的1576件;[325]法人化后的国立大学还可以直接投资TLO(Technology Licensing Organization,简称TLO,技术转让机构),如2007年时新潟大学等向新潟某公司投资500万日元,东京大学向该大学的TLO出资1.7亿日元,获得该公司半数以上的已上市股票。[326]
如前所述,经济界在前一时期便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大学教育、研究及经营中,但由于国立大学是国家政府机构,其运行经营受到各项国家规定的限制,从而成为经济界参与大学活动的障碍,2004年国立大学的法人化改革,不仅取消了这一最后障碍,而且为其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有日本学者称国立大学的独立行政法人化是“大学的企业化之路”[327]。国立大学等的法人化改革,能够使大学进一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这一国际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日本知识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一面。但与此同时,经济界对大学经营、运营活动的制度性参与,学校运营中校长的权力增大而教授会职能的大大缩小,则损害了大学的独立性与民主性。日本政府标榜的“自主性”与“自律性”,实质上是将国立大学的直接管理运营权由中央政府及大学教授会转移到了经济界及大学校长手中,这是国立大学法人化的局限性所在。
高等教育行政的又一大改革是放宽了对新设公立、私立大学及其科系的审批制度。此前大学及科系的新设需要政府的严格审批,文部科学省从2003年度开始允许新设置公立、私立大学或科系时只需登记而无需经文部科学大臣批准。于是,新设大学及科系中采取登记制者增加而审批制者减少,如2003年度批准277件、登记1件,2004年度批准196件、登记276件,2008年度批准85件、登记252件。[328]另外从2004年度开始允许股份公司在结构改革特区内设立公立或私立大学。正因如此,该时期的大学数量2007年(756所)比2000年(649所)增加107所。[329]日本政府放松对大学及科系设置的管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同时加强了大学评价制度。即从2004年开始,由文部科学大臣认证的第三者评价机构(至2007年11月共指定了7家“认证评价机构”)对《学校教育法》规定的所有国立、公立、私立的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进行定期评价(每7年评价一次大学的综合情况,每5年评价一次职业研究生院的教育活动),认证评价机构2007年对138所大学、77所短期大学、36所高等专门学校、6所法科研究生院进行了评估,并公布了其结果。[330]
(2)高等教育内容的变化。
首先是高等教育内容的升级。在大学教育方面,新兴领域的教育内容受到重视,如2001年度国公私立大学的课程改革中,占普通课程中前两位的科目及设置学校数分别为“信息运用能力”(579校)、“身心健康科目”(551校)。[331]文部科学省从2003年度开始重点支持国公私立大学课程内容与方法的升级与扩充,内容包括培养应对现代的课题(知识产权相关教育、环境教育、职业教育、IT利用教育),推进大学教育的国际化,促进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法科及教育职业研究生院、医疗人才、癌症治疗专家、尖端IT领导人才、制造业技术人才、服务与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等。如2007年度,筑波大学重点改组了教育专业,和歌山大学在经济学部新设观光学科,琉球大学在法文学部新设产业经营学科等。在大学研究方面,日本政府从2002年度至2006年度实施了“21世纪COE项目”(2006年度资助结束后,从2007年度开始进行事后评价),重点支持了93所大学、274件国家需要的重点科研项目。进而从2007年度开始实施“全球COE项目”,项目每项资助额度为5000万日元至5亿日元,连续支持5年,旨在资助形成全球性的优秀的教育研究基地,要求此类基地重视加强培养年轻学者,加强国际性,进一步加强研究生院的教育研究功能。2007年度资助的专业领域为生命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电气·电子、人文科学、交叉·复合·新领域5大领域,2008年度资助的专业领域为医学、数学·物理学·地球科学、机械·土木·建筑及其他工学、社会科学、交叉·复合·新领域5大领域。
其次是职业内容的加强。日本政府该时期进一步加强对理工科人才的培养。内阁会议2006年3月制定的《第3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6—2010年的日本科技发展基本方针)中,要求在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中加强实践性地培养技术人才。于是,日本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加强高等教育机构对各级职业人才的培养。
短期大学的特色是在短时间内提供大学的教养教育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专门教育,自设置以来以私立短期大学为主,特别是在普及女子高等教育以及进行实践性职业教育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日本政府从2005年开始仿照国外创设“短期大学士”学位制度,从而便于日本的短期大学毕业生赴国外留学、外国留学生在日本的短期大学毕业后回国就职,该制度旨在吸引更多学生报考此类学校。高等专门学校对初中毕业生实施5年一贯的专业性、实践性的技术教育(以工业为主),2007年5月共有国立55所、公立6所、私立3所;该类学校也不断升级,2007年度约有42%的毕业生继续升入专攻科及长冈技术科学大学、丰桥技术科学大学等。[332]专门学校是重要的职业人才培养机构,2007年5月约有16.8%的应届高中毕业生63万人(大学的入学率为44.1%)升入该类学校,日本政府此前便开始授予专门学校毕业生“专业士”称号,并允许满足一定条件者继续升入大学(2007年度2744人),进而从2005年9月开始向学制4年并满足条件者授予“高级专业士”称号,同时允许其升入研究生院继续深造(2007年2月共有280个学科利用该制度)。[333]
文部科学省从2007年度开始新实施“数理学生支援工程”,开发实施大学理科系的特殊考试方法与教育项目,以便进一步有效培养科技人才。2007年度指定千叶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东京理科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5所大学实施上述项目,该5所大学正在探讨录取数理科特长生的特别考试方式,对纳入该工程的大学生尽早分配研究室等。研究生教育中也具有偏重理工科的倾向,如2005年度日本在校研究生人数的专业比例为工学31.3%,工、农、理、医共58.3%,人文艺术与法经共26.9%(英国2002年该两类比例为43.6%,法国2003年比例为50.1%)。[334]
日本政府为了培养职业人才的实际技能,还重视高等教育学生的“就业体验”,2002年度有46.3%的大学、23.9%的短期大学、90.5%的高等专门学校实施了“就业体验”[335];文部科学省还举办全国性论坛,以便为大学及企业相互交换信息与意见提供场所,并对实施“就业体验”的大学提供财政支持,从2006年度开始拨款资助产学共同开发及实践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项目,旨在实现“就业体验升级”。
日本政府从2003年开始创建了“职业研究生”(日语“专门职大学院”)制度。此类研究生学制2年(特殊可1年以上、2年以下,法科3年),只要在一定期间内修满专业课的学分,无需提交论文及特定研究成果即可毕业,所授学位为“(专业名称)硕士(职业)”。至2007年11月共设立了149个专业研究生授予点,包括法科(74个)、会计、经营管理、技术经营、公共政策等专业[336],2008年度开始新设置培养师资的“教职研究生”。职业研究生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2007年(9059人)是2003年(572人)的15.8倍。[337]此类研究生注重向学生进行事例研究、讨论、实地调查等多样的实践性教育,并安排各职业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任教师,旨在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此类研究生的设置及其扩大趋势,标志着日本职业教育的升级。
上述教育政策的推行,改变了国立高等教育机构与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改变了包括教育目的、教育行政、学校教育等各个教育领域的基本理念与方针,从而对战后初期确立的现代教育制度进行了“结构改革”。
【注释】
[1] “认识”有政策中公开表明的认识与政策背后的认识两种,前者容易从政策本身中解读,而且由于其公开性与权威性,因此会对大多数民众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后者则相对具有隐秘性,在当时不为一般人所知,而且有可能随着决策者立场与政策目的的变化而改变。本文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更注重公布的政策对公众的影响力,因此主要论述政策制定者公开表明的认识。
[2] 主要有:海后宗辰监修:《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1—10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76年)、久保义三著:《对日占领政策与战后教育改革》(三省堂1984年)、铃木英一著《日本占领与教育改革》(劲草书房1983年)。
[3] CIE编、儿玉三夫译:《日本的教育》,明星大学出版部1983年,第12—22页。
[4] 《麦克阿瑟元帅关于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的声明》,见寺崎昌男编《战后教育改革构想Ⅰ期1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再版),日本图书中心,2000年,第64页。
[5] 明星大学战后教育史研究中心编:《战后教育改革通史》,明星大学出版部1993年,102页。
[6] GaryH.Tsuchimochi, Education Reform in Postwar Japan: The1946U.S.Education Mission,Tokyo: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1993,P.107。
[7] 大田尧编著:《战后日本教育史》,岩波书店1978年,第90—91页。
[8] 细谷千博等编:《日美关系资料集1945—1997》,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年,第22—25页。
[9] 战后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编集委员会编:《战后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第1卷),三一书房1982年,第35页。
[10] 战后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编集委员会编:《战后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第1卷),第37页。
[11] 同上书,第38页。
[12] 同上书,第39—40页。
[13] 高桥史朗等著:《占领下的教育改革与审查》,日本教育新闻社出版局1987年,第80—81页。
[14] 寺崎昌男編『戦後教育改革构想Ⅰ期1米国教育使節団報告書』(複製)、7—9頁。
[15] 寺崎昌男編『戦後教育改革构想Ⅰ期1米国教育使節団報告書』(複製)、12頁、13頁。
[16] 寺崎昌男編『戦後教育改革构想Ⅰ期1米国教育使節団報告書』(複製)、13頁。
[17] 寺崎昌男編『戦後教育改革构想Ⅰ期1米国教育使節団報告書』(複製)、16頁。
[18] 寺崎昌男編『戦後教育改革构想Ⅰ期1米国教育使節団報告書』(複製)、25—28頁。
[19] 宮原誠一〔等〕編『資料日本現代教育史1』(1945—1950)、三省堂、1974年、21頁。
[20] 戦後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編集委员会編『戦後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第1卷)、121頁。
[21] 宮原誠一〔等〕編『資料日本現代教育史1』(1945—1950)、30—31頁。
[22] 宮原誠一〔等〕編『資料日本現代教育史1』(1945—1950)、31頁。
[23] 寺崎昌男編『戦後教育改革构想Ⅰ期2新教育指針』(複製)、日本図書センター、2000年、1—3頁。
[24] 寺崎昌男編『戦後教育改革构想Ⅰ期2新教育指針』(複製)、9頁。
[25] 寺崎昌男編『戦後教育改革构想Ⅰ期2新教育指針』(複製)、7頁。
[26] 寺崎昌男編『戦後教育改革构想Ⅰ期2新教育指針』(複製)、3—8頁。
[27] 寺崎昌男編『戦後教育改革构想Ⅰ期2新教育指針』(複製)、10—14頁。
[28] 有关日本战前“皇国主义”教育的特征,详见臧佩红著《日本近现代教育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
[29] 该建议“三”中所列道德为“人性、自主精神、合理精神、社会生活、家族及邻里生活、国家生活与日本民族共同体、国际精神、和平与文化”。
[30] 戦後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編集委员会編『戦後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第1卷)、65頁。
[31] 戦後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編集委员会編『戦後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第1卷)、66—67頁。
[32] 鈴木英一、平原春好編『資料教育基本法50年史』、勁草書房、1998年、352頁。
[33] 鈴木英一編『资料教育基本法30年』、学陽書房、1978年、116頁。
[34] 堀尾輝久著『日本の教育』、東京大学出版会、1998年、81—82頁。
[35] 宮原誠一〔等〕編『資料日本現代教育史1』(1945—1950)、147頁。
[36] 戦後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編集委员会編『戦後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第1卷)、465頁。
[37] 宮原誠一〔等〕編『資料日本現代教育史1』(1945—1950)、437頁。
[38] 宮原誠一〔等〕編『資料日本現代教育史1』(1945—1950)、466—467頁。
[39] 戦後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編集委员会編『戦後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第1卷)、440頁。
[40] GHQ中负责教育改革事务的是“民间情报教育局”(简称CIE),CIE下设六个部门,其中教育科直接负责教育问题,制定实施有关教育改革的政策、方针,并下达给日本文部省及各教育机构,同时督促日本政府制定各种具体的教育改革计划。
[41] 使节团团长为斯托达德博士(伊利诺大学名誉校长、纽约州教育长官),团员由27人组成,包括大学教师14名、教育行政官员5名、教育及劳动等全国性团体人士4名、联邦政府有关人员4名。该调查团于1946年3月底向盟军最高司令官提交的改革日本教育制度的报告书——《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被誉为“描绘了战后教育改革的全景”、“是最重要的历史性文件”。《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的意义》,《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呈交盟军最高司令部》中收录,1960年,日教组。转引自明星大学战后教育史研究中心编《战后教育改革通史》,明星大学出版部1993年,第102页。
[42] “四大指令”:《日本教育制度的管理政策》(10月22日)、《教师及教育官员的调查、开除、认可》(10月30日)、《废除政府对国家神道、神社神道的保护、支援、监督及弘扬》(12月15日)(即“神道指令”,从学校教育中排除神道教育)、《停止开设修身、日本历史、地理课》(12月31日)(停止修身、日本历史、地理三门课程,并收回其教科书)。
[43] 该使节团1950年8月27日抵日,9月22日提交、9月30日发表《第二次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
[44] 宫原诚一等编:《资料日本现代教育史1》(1945—1950),三省堂1974年,第30—31页。
[45] 宫原诚一等编:《资料日本现代教育史1》(1945—1950),三省堂1974年,第31页。
[46] 渡边彰译:《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目黑书店1947年,第33页;文部省教科书局调查科《关于以前的国民学校国史教科书——国民学校教育的经验及意见调查》,1946年5月。引自宫原诚一等编《资料日本现代教育史1》(1945—1950),三省堂1974年,第228页。
[47] 宫原诚一等编:《资料日本现代教育史1》(1945—1950),三省堂1974年,第337、340页。
[48] 战后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编集委员会编:《战后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第1卷),三一书房1982年,第65页。
[49] 寺崎昌男编:《战后教育改革构想Ⅰ期1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日本图书中心2000年,第25—28页。
[50] 高桥史朗等著:《占领下的教育改革与审查》,日本教育新闻社1987年,第48页。
[51] 同上书,第48页。
[52] 宫原诚一等编:《资料日本现代教育史1》(1945—1950),三省堂1974年,第142页。
[53] 同上书,第131、133页。
[54] 寺崎昌男编:《战后教育改革构想Ⅰ期1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日本图书中心2000年,第13、16页。
[55] 战后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编集委员会编:《战后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第1卷),三一书房1982年,第65页。
[56] 寺崎昌男编:《战后教育改革构想Ⅰ期1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日本图书中心2000年,第7—9页。
[57] 内藤誉三郎:《学校教育法解说》序,光出版社1947年,第1页。
[58] 长滨功编:《史料国家与教育——近现代日本教育政策史》,明石书店1994年,第595—596页。
[59] 宫原诚一等编:《资料日本现代教育史1》(1945—1950),三省堂1974年,第21、22页。
[60] 近代日本教育制度史料编纂会编:《近代日本教育制度史料》(第31卷),大日本雄辩会讲谈社1958年,第425页。
[61] 高桥史朗等:《占领下的教育改革与审查》,日本教育新闻社1987年,第57页。
[62] 如1945年9月4日废除学生动员局,10月15日将“教学炼成所”改称教育研修所(1949年6月改称国立教育研究所),11月13日废除教学局,1947年11月11日废除视学制度,等等。
[63] 长滨功编:《史料国家与教育——近现代日本教育政策史》,明石书店1994年,第595—596页。
[64] 渡边彰译:《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目黑书店1947年,第20、22页。
[65] 宫原诚一等编:《资料日本现代教育史1》(1945—1950),三省堂1974年,第147页。
[66] 渡边彰译:《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目黑书店1947年,第45、46、50页。
[67] 宫原诚一等编:《资料日本现代教育史1》(1945—1950),三省堂1974年,第147页。
[68] 神田修、山住正己编:《史料日本教育》,学阳书房1986年,第33页。
[69] 《文部省设置法提案理由》,1949年4月25日。引自神田修、山住正己编《史料日本教育》,学阳书房1986年,第337页。
[70] 神田修、山住正己编:《史料日本教育》,学阳书房1986年,第337页。
[71] “战后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编辑委员会编:《战后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第1卷),三一书房1982年,第333页。
[72] 神田修、山住正己编:《史料日本教育》,学阳书房1986年,第334页。
[73] 同上书,第326—333页。
[74] 宫原诚一等编:《资料日本现代教育史2》(1950—1960),三省堂1974年,第109、144页。
[75] 神田修、山住正己编:《史料日本教育》,学阳书房1986年,第337、331页。
[76] 寺崎昌男编:《战后教育改革构想Ⅰ期1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日本图书中心2000年,第188、189页。
[77] 伊崎晓生、松岛荣一编:《日本教育史年表》,三省堂1990年,第162页。
[78] 1947年《教育基本法》第8条第2项规定:“法律规定的学校,不得进行支持或反对特定政党的政治教育及其他政治活动”。
[79] 宫原诚一等编:《资料日本现代教育史2》(1950—1960),三省堂1974年,第21—22页。
[80] 大田尧编著:《战后日本教育史》,岩波书店1978年,第210页。
[81] 战后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编集委员会编:《战后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第1卷),三一书房1982年,第121页。
[82] 细谷千博等编:《日美关系资料集1945—1997》,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第22—25页。
[83] 文部省、厚生省:《解除动员》,1945年8月17日。引自日本教育新闻编辑局编《战后教育史的证言》,教育新闻社1971年,第8页。
[84] 宫原诚一等编:《资料日本现代教育史1》(1945—1950),三省堂1974年,第24页。
[85] 宫原诚一等编:《资料日本现代教育史1》(1945—1950),三省堂1974年,第24页。
[86] 阿部彰:《战后地方教育制度成立过程研究》,风间书房1983年,第436页。
[87] 荒木田岳:《从开除教职员看“占领改革理论”与“行政理论”》,载同时代史学会编《占领与民主主义的同时代史》,日本经济评论社2004年,第44—45页。
[88] 同上书,第50页。
[89] 同时代史学会编:《占领与民主主义的同时代史》,日本经济评论社2004年,第62页。
[90] 同上书,第58页。
[91] 战后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编集委员会编:《战后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第1卷),三一书房1982年,第259页。
[92] 宫原诚一等编:《资料日本现代教育史1》(1945—1950),三省堂1974年,第24—25页。
[93] 高桥史朗等著:《占领下的教育改革与审查》,日本教育新闻社1987年,第80—81页。
[94] 神田修、山住正己编:《史料日本教育》,学阳书房1986年,第148—157页。
[95] 寺崎昌男编:《战后教育改革构想Ⅰ期1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日本图书中心2000年,第7—9页。
[96] 神田修、山住正己编:《史料日本教育》,学阳书房1986年,第158页。
[97] 同上书,第158页。
[98] 同上书,第159页。
[99] 同上书,第158—159页。
[100] 神田修、山住正己编:《史料日本教育》,学阳书房1986年,第159页。
[101] 同上书,第159页。
[102] 同上书,第149、151页。
[103] 神田修、山住正己编:《史料日本教育》,学阳书房1986年,第149、151页。
[104] 文部省编:《日本的成长与教育——教育的展开与经济发展》,帝国地方行政学会1962年,第173页。
[105] 同上书,第178页。
[106] 文部省编:《日本的成长与教育——教育的展开与经济发展》,帝国地方行政学会1962年,第173页。
[107] 大田尧编著:《战后日本教育史》,岩波书店1978年,第143页。
[108]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5年度),国立印刷局2006年,第480页。
[109] 神田修、山住正己编:《史料日本教育》,学阳书房1986年,第152—153页。
[110] 大田尧编著:《战后日本教育史》,岩波书店1978年,第145页。
[111]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5年度),国立印刷局2006年,第478、480页。
[112] 养护学校是特殊学校的一种,大多招收弱智儿童,也有少部分残疾儿童。
[113]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5年度),国立印刷局2006年,第478页。
[114] 文部省编:《日本的成长与教育——教育的展开与经济发展》,帝国地方行政学会1962年,第173页。
[115]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5年度),国立印刷局2006年,第478页。
[116] 大田尧编著:《战后日本教育史》,岩波书店1978年,第152页。
[117] 渡边彰译:《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目黑书店1947年,第88页。
[118]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5年度),国立印刷局2006年,第478页。
[119] 近代日本教育制度史料编纂会编:《近代日本教育制度史料》(第31卷),大日本雄辩会讲谈社1958年,第546页。
[120] 文部省编:《日本的成长与教育——教育的展开与经济发展》,帝国地方行政学会1962年,第173页。
[121]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5年度),国立印刷局2006年,第478页。
[122] 文部省编:《日本的成长与教育——教育的展开与经济发展》,帝国地方行政学会1962年,第179页。
[123] 神田修、山住正己编:《史料日本教育》,学阳书房1986年,第263页。
[124] 渡边彰译:《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目黑书店1947年,第100页。
[125] 神田修、山住正己编:《史料日本教育》,学阳书房1986年,第263—264页。
[126] 同上书,第268—272页。
[127] 同上书,第277页。
[128] 神田修、山住正己编:《史料日本教育》,学阳书房1986年,第152、153页。
[129] 同上书,第275页。
[130] 同上书,第265页。
[131] 引自梁忠义主编:《日本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74页。
[132] 明星大学战后教育史研究中心编:《战后教育改革通史》,明星大学出版部1993年,第349页。
[133] 神田修、山住正己编:《史料日本教育》,学阳书房1986年,第270—271页。
[134] 长滨功编:《史料国家与教育——近现代日本教育政策史》,明石书店1994年,第703—708页。
[135] 笔者根据《资料日本现代教育史》(2、3)、《战后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第6—9卷)统计,意见书题目略。
[136] 经济审议会:《经济发展中人的能力开发的课题与对策》(1963年1月14日),寺崎昌男编《战后教育改革构想Ⅰ期8》(复刻板),日本图书中心2000年,第345—346页“经济审议会成员名单”。
[137] 文部省:《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施策》(1973年),寺崎昌男编《战后教育改革构想Ⅰ期10》(复刻板),日本图书中心2000年,第187—190页,“中央教育审议会(第8期,第9期)委员名单”。
[138] 1957年日经连提出的《振兴科学技术教育的意见》称:“根据去年11月本委员会提出的《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技术教育的意见》,政府将振兴科学技术确定为重要国策之一,积极采取措施振兴科学技术教育,这是令我们欣幸的。”。
[139] 前揭《经济发展中人的能力开发的课题与对策》,第16页。
[140] 文部省:《日本的成长与教育——教育的展开与经济发展》,帝国地方行政学会1962年,第1页。
[141] 前揭《经济发展中人的能力开发的课题与对策》,第16页。
[142] 同上书,第2—3页。
[143] 同上书,第8页。
[144] 同上书,第15页。
[145] 横滨国立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中教审与教育改革》,三一书房1973年,第203页。
[146] 前揭《经济发展中人的能力开发的课题与对策》,第16页。
[147] 前揭《日本的成长和教育——教育的展开与经济发展》,第13页。
[148] 同上书,第109页。
[149] 前揭《日本的成长和教育——教育的展开与经济发展》,第138—139页。
[150] 同上书,第125—126页。
[151] 前揭《日本的成长和教育——教育的展开与经济发展》,第123页。
[152] 前揭《经济发展中人的能力开发的课题与对策》,第16—17页。
[153] 梁忠义主编:《战后日本教育——日本的经济现代化与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51页。
[154] Economic and Social Aspects of Educational Planning,Published by Unesco in 1964.
[15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木田宏译:《教育计划——及其与经济社会之关系》,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1966年,译者序。
[156] 二战期间,日本为了推行侵略战争而在国家总动员计划中制定教育计划。战后,日本1950年制定《国土综合开发法》开始实施地区开发计划,各地也制定并实施了与地区开发计划紧密相连的局部的教育计划。
[157] 清水义弘、天城熏编著:《教育计划》,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1968年,第3页。
[158] 前揭《日本的成长与教育——教育的展开与经济发展》,第137页。
[159] 《文部时报》1966年8月号。引自《战后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第8卷,三一书房1983年,第163—167页。
[160] 内阁决议:《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0年12月27日),引自宫原诚一等编《资料现代日本教育史3》(1960—1973),三省堂1974年,第18页。
[161] 日经连:“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技术教育的意见”(1956年),寺崎昌男编《战后教育改革构想Ⅰ期7新教育制度再探讨的请愿书》,日本图书中心2000年,第70页。
[162] 文部省编:《产业教育九十年史》,东洋馆出版社1974年,第491页。
[163] 中内敏夫、竹内常一、中野光、藤冈贞彦:《日本教育的战后史》,三省堂1987年,第187—188页。
[164] 清水义弘:《人才开发与高才能人力的培养》,1962年6月。见清水义弘著《现代日本的教育》,东京大学出版会1968年,第93页。
[165] 国立教育研究所编:《日本近代教育百年史10》,文唱堂1973年,〈产业教育基本统计〉第36、40页。
[166] 日本经济调查协议会:《新产业社会的人的形成——从长期的观点看教育的状态》(1972年),寺崎昌男编《战后教育改革构想Ⅱ期8》(复刻板),日本图书中心2001年,第147页。
[167] 前揭《日本教育的战后史》,第153页。
[168] 根据前揭《日本近代教育百年史10》〈产业教育基本统计〉第38—41页算出。
[169] 前揭《日本的成长与教育——教育开发与经济发展》,第191页。
[170] 日经连先后在《关于改善当前教育制度的请愿》(1954年)、《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技术教育的意见》(1956年)的教育改革意见书中提出改变重文轻理的建议。
[171] 前揭《产业教育九十年史》,第674页。
[172] 前揭《新产业社会的人的形成——从长期的观点看教育的状态》,第182页。
[173] 梁忠义主编:《战后日本教育——日本的经济现代化与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89页。
[174] 1964年6月通过国会部分修改《学校教育法》而由临时措施改为长久制度。
[175] 前揭《日本的成长与教育》第172页、梁忠义主编《战后日本教育》第155页。
[176] 前揭《日本近代教育百年史10》,〈产业教育基本统计〉第48—49页。
[177] 同上书,第50—53页。
[178] 同上书,第51页。
[179] 前揭《资料日本现代教育史3》(1960—1973),第20页。
[180] 同上书,第20页。
[181] 前揭《日本近代教育百年史10》,第422页。
[182] 前揭《资料日本现代教育史3》(1960—1973),第252页。
[183] 前揭《新产业社会的人的形成——从长期的观点看教育的状态》,第165—166页。
[184] 前揭《战后日本教育——日本的经济现代化与教育》,第201页。
[185] 宫原诚一编:《资料日本现代教育史2》,第102页。
[186] 前揭《新产业社会的人的形成——从长期的观点看教育的状态》,第62页。
[187] 梁忠义编:《日本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62页。
[188] 前揭《新产业社会的人的形成——从长期的观点看教育的状态》,第143页。
[189] 前揭《新产业社会的人的形成——从长期的观点看教育的状态》,第178页。
[190] 同上书,第188页。
[191] 前揭《日本教育》,第552页。
[192] 前揭《战后日本教育——日本的经济现代化与教育》,第176页。
[193] 桥本寿朗:《战后的日本经济》,岩波书店1997年,第144页。
[194] 前揭《新产业社会的人的形成——从长期的观点看教育的状态》,第181页。
[195] 《经济发展与就业结构》,东洋经济新报社1973年,第21页。
[196] 前揭《日本教育的战后史》,第218页。
[197] 同上书,第220页。
[198] 同上书,第197、166页。
[199] 细谷俊夫主编:《新教育学大事典(8)》,第一法规出版社1990年,第66、72页。
[200] 详见胡建华《战后日本大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4页。
[201] 大学问题检讨委员会编:《日本的大学——对其现状及改革的提言》,劲草书房1979年,第62页。
[202] 前揭《资料日本现代教育史3》(1960—1973),第519页。
[203] 前揭《新产业社会的人的形成——从长期的观点看教育的状态》,第197页。
[204] 前揭《日本的教育政策》,第144页。
[205] 同上书,第8—9页。
[206]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便出现了此类现象。例如,1960年10月,科学技术会议预计1960—1970年期间将缺少理工科技术人员17万人,文部省计划1961年度增加理工科入学名额2600人、7年内共增招16000人,于是民间经济界及科学技术厅均要求进一步增加招收名额,文部省最终于1961年9月决定在1964年之前增招理工科大学生2万人。
[207] 内阁制度百年史编纂委员会编:《历代内阁总理大臣演说集》,大藏省印刷局1985年,第1097页。
[208] 永井宪一、三轮定宣编:《资料集临教审·教育改革的动向》,Eidell研究所1985年,第24页。
[209] 同上书,第22页。
[210] 永井宪一、三轮定宣编:《资料集临教审·教育改革的动向》,Eidell研究所1985年,第265页;伊崎晓生、松岛荣一编《日本教育史年表》,三省堂1990年,第236页。
[211]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7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7年,第203页。
[212] 文部省编:《教育改革报告——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一次~第四次(最终)咨询报告》,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275—276页。
[213] 大田尧、堀尾辉久著:《何为教育改革》,岩波书店1985年,第80页。
[214] 文部省编:《教育改革报告——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一次~第四次(最终)咨询报告》,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12—13页。
[215] 同上书,第54页。
[216] 同上书,第15—16页。
[217] 伊崎晓生、松岛荣一编:《日本教育史年表》,三省堂1990年,第232页。
[218]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88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200—201页。
[219] 同上书,第250页。
[220]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88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202页。
[221]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3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9年,第236—237页。
[222]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9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9年,第251页。
[223]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政策》(1990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0年,第299页。
[224]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政策》(1993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3年,第246页。
[225]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政策》(1999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9年,第254页。
[226] 同上书,第253页。
[227]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88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167页。
[228]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0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0年,第220—221页。
[229]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88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180页。
[230]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8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8年,第202页。
[231] 文部省编:《教育改革报告——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一次~第四次(最终)咨询报告》,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319—321页;日本经济调查协议会:《面向21世纪思考教育》,丸荣株式会社1985年,附录《岩佐委员会合作者名单》。
[232]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7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7年,第207页。
[233] 同上书,第206页。
[234] 内阁制度百年史编纂委员会编:《历代内阁总理大臣演说集》,大藏省印刷局1985年,第1095—1098页。
[235] 内阁制度百年史编纂委员会编:《历代内阁总理大臣演说集》,大藏省印刷局1985年,第1114页。
[236]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7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7年,第204页。
[237] 镰仓孝夫:《教育改革的背景与构造——桥本·行政改革与教育改革》,载日本教育政策学会编《日本教育政策学会年报第5号:教育改革与教育政策研究》,1998年,第35页。
[238] 梁忠义:《日本民间教育运动的过去与现在》,《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第18页。
[239] 梁忠义:《日本民间教育运动的过去与现在》,《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第19页。
[240] 《国家补助金等的临时特例法》,1986年5月8日。参见日本“法库”网:http://www.houko.com/00/FS_NE.HTM。
[241] 此次课程改革的内容详见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88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68—72页。
[242]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9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9年,第246—247页。
[243]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89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89年,第71页。
[244]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9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9年,第247页。
[245]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7年度),日经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第106页。
[246]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6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6年,第200页。
[247]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9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9年,第264页。
[248] 此后每年在各地举办,到2003年度共在33个都道府县举办过,2007年11月第17次展览会在冲绳县召开。
[249] 香山健一:《让划一性去死——变东大为私学》(1—12条提案),《NEXT》,1985年3月号。引自永井宪一、三轮定宣编《资料集临教审·教育改革的动向》,Eidell研究所1985年,第121页。
[250] 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一次教育改革咨询报告》,1985年6月26日。文部省编:《教育改革报 告——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一次~第四次(最终)咨询报告》,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31页。
[251] 永井宪一、三轮定宣编:《资料集临教审·教育改革的动向》,Eidell研究所1985年,第323页。
[252] 2007年度该类学校发展到257所(中等教育学校32所、并设型147所、合作型78所)。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7年度),日经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第106页。
[253]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7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7年,第216页。
[254] 文部科学省编:《从数据看日本的教育》(2005年度),国立印刷局2005年,第81页。
[255] 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三次教育改革咨询报告》,1987年4月1日。文部省编:《教育改革报告——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一次~第四次(最终)咨询报告》,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208页。
[256] 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三次教育改革咨询报告》,1987年4月1日。文部省编:《教育改革报告——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一次~第四次(最终)咨询报告》,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207页。
[257]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7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7年,第204页。
[258]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88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256页。
[259]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88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244页。
[260]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9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9年,第290、293页。
[261]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88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481页;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7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7年,第569页;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3年度),国立印刷局2004年,第442—443页。
[262]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9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9年,第11页。
[263]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9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9年,第292页。
[264]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88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481页;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3年度),国立印刷局2004年,第442—443页。
[265]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9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9年,第11页。
[266]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88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485页;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3年度),国立印刷局2004年,第444页。
[267] 文部科学省编:《教育指标的国际比较》(2001年版),财务省印刷局2001年,第24页。
[268] 由于未查到专修学校中属于高等教育部分的专门课程的相关数据,因此暂不计入。
[269]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88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481页;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3年度),国立印刷局2004年,第442—443页。
[270]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1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1年,第354页。
[271] 同上书,第352页。
[272]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9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9年,第299页。
[273]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1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1年,第335页。
[274]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3年度),国立印刷局2004年,第22、23页。
[275] 香山健一:《让划一性去死——变东大为私学》(1—12条提案),《NEXT》,1985年3月号。引自永井宪一、三轮定宣编《资料集临教审·教育改革的动向》,Eidell研究所1985年,第121页。
[276] 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三次教育改革咨询报告》,1987年4月1日。文部省编《教育改革报告——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一次~第四次(最终)咨询报告》,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222—223页。
[277] 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三次教育改革咨询报告》,1987年4月1日。文部省编《教育改革报告——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一次~第四次(最终)咨询报告》,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223页。
[278]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3年度),国立印刷局2004年,第9页。
[279]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3年度),国立印刷局2004年,第26页。
[280] 同上书,第8页。
[281] 同上书,第26页。
[282]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8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8年,第312、311页。
[283]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3年度),国立印刷局2004年,第281页。
[284] 同上。
[285]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88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252页。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9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9年,第15页。
[286]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1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1年,第354页。
[287] 香山健一:《教育自由化论争的历史意义》,1985年8月5日。引自永井宪一、三轮定宣编:《资料集临教审·教育改革的动向》,Eidell研究所1985年,第258页。
[288] 国民教育改革会议:《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报告——改变教育的17项提案》,2000年12月22日。http://www.kantei.go.jp/jp/kyouiku/houkoku/1222report.html。
[289]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4年度),国立印刷局2005年,第90页。
[290]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7年度),日经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第28—29页。
[291] 通过“历史教育”加强“国家”教育目的,详见本书第四章。
[292] 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改变教育的17条提案》,2000年12月22日。
[293]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7年度),日经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第29页。
[294]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5年度),国立印刷局2006年,第138页;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7年度),日经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第95页。
[295]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7年度),日经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第58页。
[296] 永井宪一、三轮定宣编:《资料集临教审·教育改革的动向》,Eidell研究所1985年,第122页。
[297] 文部省编:《教育改革报告——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一次~第四次(最终)咨询报告》,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307页。
[298]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7年度),日经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第10页。
[299]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4年度),国立印刷局2005年,第90页。
[300]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7年度),日经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第5页。
[301]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7年度),日经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第102页。
[302] 文部省编:《我国的文教施策》(1997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97年,第206页。
[303]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7年度),日经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第100页。
[304]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5年度),国立印刷局2006年,第5页。
[305] “生存力”这一概念是1996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咨询报告中提出的,其含义指在“知识基础社会”中发现并解决课题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终身学习、与他人·社会·自然·环境共存等,这一理念已经存在于前次课程改革中,此次改革的任务是进一步推广普及这一理念。
[306]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7年度),日经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第28—29页。
[307] 同上书,第31页。
[308] 同上书,第121页。
[309]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7年度),日经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第31页。
[310]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7年度),日经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第123页。
[311]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5年度),国立印刷局2006年,第152页;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7年度),日经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第110页。
[312]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7年度),日经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第28页。
[313] 同上书,第108页。
[314] 同上书,第106页。
[315] 同上书,第106页。
[316] 《毎日新闻》, 2008年10月22日。http://headlines.yahoo.co.jp/hl? a=20081022— 00000011-mai-soci。
[317] 同上。
[318]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7年度),日经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第17页。
[319] 全日本教职员组合网站:http://www.zenkyo.biz/html/menu4/2008/20080111171831.html; http://www.zenkyo.biz/html/menu3/2008/20080324134003.html。
[320] “知识基础社会”(英文knowledge-based society,又称知识社会、知识重视社会、知识主导型社会),一般指知识成为驱动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的社会。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7年度),日经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第131页。
[321] 公立大学及国立高等专门学校也实施了“法人化”改革:2003年7月公布了针对公立大学的《地方独立行政法人法》,2004年4月以后,公立大学也变为具有法人资格的法人,2007年度的89所公立大学中有33所实施了法人化;2004年4月设立了“独立行政法人高等专门学校机构”,负责全国55所国立高等专门学校的设置与运营。
[322]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3年度),国立印刷局2004年,第442页。
[323] 该时期的国立大学不仅改变了性质与地位,而且被改组与合并,由2002年4月的101所合并为2007年的86所。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7年度),日经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第152页。
[324]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3年度),国立印刷局2004年,第33页。
[325]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7年度),日经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第132页。
[326]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7年度),日经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第128页。
[327] 池内了:《大学将走上企业化之路吗》,《科学》岩波书店1999年11月,第894页。见细井克彦《战后日本高等教育行政研究》,风间书房2003年,第190页。
[328]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7年度),日经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第152页。
[329]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7年度),日经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第393页。
[330] 同上书,第146页。
[331]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3年度),国立印刷局2004年,第10页。
[332]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7年度),日经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第154页。
[333] 同上书,第156页。
[334] 文部科学省编:《教育指标的国际比较》(2005年度),国立印刷局2005年,第31页。
[335]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4年度),国立印刷局2005年,第205页。
[336] 文部科学省编:《文部科学白皮书》(2007年度),日经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第153页。
[337] 同上书,第3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