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大学教育改革的重点措施,一是加强大学本科及研究生的理工科教育,培养高级科技人才;二是发展短期大学、创设高等专门学校,培养中级技术人才。
日本在二战期间为了配合战争生产曾大量增招理工科学生,因此1945年战败时,理学、工学及农学在学人数占总数的32.5%,法文经类占33.4%,比例大体相当。战后实行新制大学后,法文经类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理工类比例则大幅度下降,1950年法文经类占59.7%,理学、工学及农学共占21.2%。[169]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后,日本经济界强烈要求改变高等教育重文轻理的状况。[170]于是,日本政府不断扩大理工科大学生的招生规模。文部省于1957年和1960年分别制定了增招理工科类大学生8000人和20000人的计划,1965年至1968年新设理工科56个,改组和扩充20多个。在上述改革政策之下,理工科毕业生的比例逐渐发生变化,1964年占大学毕业生总数的30.5%,1965年达到大学入学总人数的45.3%,此后,理工科大学生数量基本呈增加势头,1966年219859人,1970年320510人,增加了1.46倍。[171]同时不断加强研究生教育, 1960年大学本科升研究生院的比例为5%,1968年为10%。[172]其中工科的硕士生的增长较快,如1960年度工科硕士生占14.7%,到1973年增至39.2%.[173]
日本战后初期确立了六、三、三、四制的单轨制学校制度,前9年的中小学属于义务教育,3年高中培养的是初级技术人才,4年大学培养的是高级科技人才,显然缺少中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场所。为了培养中级科技人才,日本政府一方面继续发展短期大学,另一方面创设高中与短期大学结合的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始设于1950年[174],刚设立时有149所,1955年为264所,1960年为280所,1970年为479所。[175]在短大的学科设置中,农学、工学、法·商·经、家政四个学科的总数占短大学科总数一半以上(1955年为58.8%,1965年升为59.1%),其中工科短大的学科数与学生数的增长速度颇快,1955年与1970年相比,学科数由71个增至113个,学生数由6579人增至21799人,增加了2倍多。[176]这对于解决当时技术力量不足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工业高等专门学校始设于1962年,新设立时有19所,此后逐渐增加,1965年54所,1970年达到60所。虽然学校数量增加不多,但是学生人数猛增,1962年共3375人, 1965年22208人,1970年44314人。[177]高等专门学校培养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中级技术人才,受到政府的重点发展,所以以国立居多,在1970年的60所高专中,国立49所(占81.7%),公立4所、私立7所(合计占18.3%)。[178]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受5年一贯的专门职业教育,长于务实,因此也受到经济界的欢迎,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