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中教育的改革(1 / 1)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对高中教育阶段采取的改革措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设高中、提高高中入学率;二是增加高中的职业课程比重。

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后,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升级、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更高一级水平的劳动力;另一方面,民间教育界及学生家长们也要求普及高中教育(“高中全入运动”)。在两方面的要求下,高中数量显著增加:从全国高中学校总数来看,1955年为3294所,1965年达到最高峰4849所,1970年为4798所,15年间增加了约1.5倍;从高中在校生人数来看,1955年为2571615人,1965年达到最高峰5065657人,1970年为4222840人,增加了近2倍。[165]另外,高中的入学率直线上升:1950年为42.5%,1954年超过50%,1961年突破60%,1965年突破70%,1968年为76.7%,1970年时超过80%。[166]

战后初期的新制高中采取综合制,即普通科和职业科结合,或者两种以上的职业科结合。但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职业人才,因此日本政府开始改革高中制度:1951年开始逐渐增设单科制工业高中;1955年12月公布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一般篇》,改变了战后高中的综合制课程编成方针,确立了根据毕业出路、适应性、能力编制教学课程的方针;1960年10月公布新高中学习指导要领,扩充了数学、理科、职业等专门学科,并设立新的职业课程,职业必修课由原来的30个学分增加到35个学分(有的甚至增加到40个学分)。[167]此外,文部省从1968年开始在个别高中开设“数理科”,进一步培养对数理专业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此外,在扩大高中规模的过程中,重点增加工业等职业课程的招生规模。例如,1955年与1970年相比,工业科学科数所占比例由6.2%增加到24.1%、学生所占比例由9.2%增加到13.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