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教育领域内的民主运动仍然不断高涨,“‘教育社会化’、‘教育民主化’、‘教育自由化’成为教育思想家的口号”。
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各大学纷纷设立了各种大学生组织,开展学生民主运动。例如,早稻田大学于1919年2月成立“民人同盟会”;法政大学于1919年成立“扶信会”,同年10月成立“青年文化同盟”,1922年11月成立全国学生联合会。与此同时,学生们也纷纷开始研究社会主义问题,东京帝国大学1923年11月成立社会科学研究会,学生联合会1924年9月改称“学生社会科学联合会”。各地的高等中学也开展了“社会问题研究”,如第一高等中学1919年成立“社会问题研究会”,二高、四高、六高、新潟高等学校内1923年4月也相继设立“社会科学研究会”,1924年4月在八高、松山、松江、静冈等各高等学校设立“社会科学研究会”等。
在初等教育领域,小学教师组织起来倡导新教育。1919年8月,埼玉县小学教师发起成立了“启明会”(1928年4月解散),成为日本近代第一个教师工会。该组织提出的要求包括“教育理想的民众化”“实现公正的社会生活,立足于民众精神”“立足于爱全人类之精神,排斥助长敌忾心的教学,反对根源于绅士派阀自卫之策的侵略主义”“教育机会均等”“实现教育自治”“扩大教育自由的范围,以尊重儿童的生活与成长,实施个性本位的教育”等。但是,启明会的纲领中同时也宣布“奉戴明治天皇之圣旨”,遵循政府的“皇国主义”教育宗旨,又表现出其局限性。
教育界也纷纷发起各类新教育运动。1921年8月,大日本学术协会召开“八大教育主张”演讲会,各教育学派争相阐述并呼吁实施其新教育主张。1923年8月,野口援太郎、下中弥三郎等成立“教育世纪社”,创办《教育的世纪》,建立“儿童村”,发起新教育,主张“充分尊重儿童个性,完全确保儿童自由”,“学校生活应由学生及教师自治,排除一切外部干涉,也不要其自身的集团性干涉”,“勇于对全人类尽义务”等。但是,该运动主张“制度上的革新运动姑且有待于其他方面的努力,兹在最自由与认真的准备之下,首先从其方法上的革新运动出发吧。”可见,新教育运动具有舍本求末的局限性,终究无法扭转日益右倾化的教育体制。
面对教育界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1924年8月,文部大臣冈田良平在地方长官会议上指示要加强监督“教育新主义鼓吹者”,这是文部省最早提出取缔新教育的正式方针。针对学生运动,1924年11月,高等学校校长会议要求解散各高等学校的社研组织;1925年12月,京都府警察开始逮捕“社研”学生(即“京都学联事件”);1926年1月,开始首次使用《治安维持法》,在日本全国逮捕社研学生;同年5月,文部大臣冈田良平下达内部训令,要求取缔学生“左倾思想”;文部省于同月下令禁止学生研究社会科学。也就是说,在大正末年,日本政府已经开始以国家机器镇压“自由”“民主”之风。
综上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纵然在教育领域也掀起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民主运动”,但其重视方法与学说、甚至打着“民主”的旗号而迎合政府政策的做法,终究无法从根本上阻止教育行政政策的集权化、干涉化倾向,也无法扭转日本政府不断加强“皇国主义”“军国主义”教育的既定政策,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教育政策的日趋右倾化。
【注释】
[1] 三好信浩编:《日本教育史》,福村出版1993年,第91页。
[2] 堀松武一等编:《日本教育史》,国土社1985年,第85—86页。
[3] 同上书,第85页。
[4] 杨孔炽:《社会转型与日本教育现代化的开端》,《日本研究》1999年第1期,第77页。
[5] 《岩波讲座现代教育学5日本近代教育史》,岩波书店1962年,第19—20页。
[6] 堀松武一等编:《日本教育史》,国土社1985年,第88页。
[7] 帕森著、刘焜辉等译:《日本的现代化与教育》,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3年,第18页。
[8] 帕森著、刘焜辉等译:《日本的现代化与教育》,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3年,第16页。
[9] 同上。
[10] 石川谦:《日本庶民教育史》,1929年。引自帕森著、刘焜辉等译《日本的现代化与教育》,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3年,第16页。
[11] 小林哲也著、徐锡龄等译:《日本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17—18页。
[12] 原弘巳、井上专编著:《未来的教育学》,福村出版1999年,第65页。
[13] 江户时代还有一类性质截然不同的乡校,即在大藩的支藩或家老的领地为武士子弟开设的学校,其教育内容是以该藩藩学为准的学问和武艺。这类学校名为乡校,实为小的藩校。
[14] 帕森著、刘焜辉等译:《日本的现代化与教育》,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3年,第16页。
[15] 帕森著、刘焜辉等译:《日本的现代化与教育》,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3年,第23页。
[16] 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96页。
[17] 坂本保富:《幕府末期军事科学系洋学塾的实态——从〈订正及门录〉看象山塾的入门者》,铃木博雄编著《日本教育史研究》,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1993年,第128页。
[18] 森秀夫:《日本教育制度史》,学艺图书株式会社1991年,第32页。
[19] 帕森著、刘焜辉等译:《日本的现代化与教育》,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3年,第43页。
[20] 尾形裕康:《日本教育通史研究》,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80年,第147页。
[21] 王桂编著:《日本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85页。
[22] 根据帕森著、刘焜辉等译:《日本的现代化与教育》,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3年,第39页计算。
[23] 同上书,第40页。
[24] 尾形裕康:《日本教育通史研究》,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80年,第142、143页。
[25] 帕森著,刘焜辉等译:《日本的现代化与教育》,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3年版,第23页。
[26] 杨孔炽:《日本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基础》,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64页。
[27] 乙竹岩造:《日本庶民教育史》,东京1929年。引自帕森著,刘焜辉等译《日本的现代化与教育》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3年版,第40页。
[28] 海后胜雄、广冈亮藏:《近代教育史》,东京1951年。引自帕森著,刘焜辉等译《日本的现代化与教育》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3年版,第40页。
[29] 乙竹岩造:《日本庶民教育史》,东京1929年。引自帕森著,刘焜辉等译《日本的现代化与教育》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3年版,第41页。
[30] 据统计,江户时代出版的有关女子礼仪、教养、道德等基本观念与知识的书籍达260种。见尾形裕康著《日本教育通史研究》,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80年,第158页。
[31] 乙竹岩造:《日本庶民教育史》,东京1929年。引自帕森著,刘焜辉、洪祖显译《日本的现代化与教育》,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3年版,第42页。
[32] 堀松武一等编:《日本教育史》,国土社1985年,第85页。
[33] 帕森著,刘焜辉等译:《日本的现代化与教育》,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3年,第23页。
[34] “开成所”前身是幕府很早设立的“天文方”,主要负责天文历道、制作地图、翻译洋书、调查国外情况以及处理外交事务等。1856年,幕府将“天文方”改组成洋学的中心机构“蕃书调所”,1862年改称“洋书调所”,1863年改称“开成所”,既是洋学教育机构,又是研究西洋学术的中心。
[35] “医学所”的前身是伊东玄朴、箕作阮甫等人1858年设立的种痘所,1860年为幕府接管, 1861年改组成拥有教学、解剖、种痘三科的教育机构“西洋医学所”,1863改称“医学所”,是幕府末期与“开成所”齐名的洋学机构。
[36] 梁忠义:《日本教育发展战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20页。
[37] 尾形裕康:《日本教育通史研究》,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80年,第145页。
[38] 汤浅光朝:《科学史》,东洋经济新报社1965年,第36—37页。
[39] 帕森著,刘焜辉、洪祖显译:《日本的现代化与教育》,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3年版,第59—60页。
[40] 加藤仁平等编:《新日本教育史》,协同出版株式会社1961年,第80页。
[41] 尾形裕康:《日本教育通史研究》,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80年,第128页。
[42] 田中克佳编著:《教育史——从古代到现代的西洋与日本概说》,川岛书店1987年,第213页。
[43] 大山梓编:《山县有朋意见书》,原书房1966年,“题解”第1页。
[44] 同上书,第43页。
[45] 尾形裕康:《日本教育通史研究》,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80年,第150—151页。
[46] 《岩波讲座现代教育学5日本近代教育史》,岩波书店1962年,第19—20页。
[47] 国民教育研究所编著:《战后教育原典③东京审判·教育证言记录》,现代史出版会1975年,第96页。
[48] 堀松武一等编:《日本教育史》,国土社1985年,第85页。
[49] 田中彰、宫地正人校注:《日本近代思想大系13历史认识》,岩波书店1996年,第69页。
[50] 引自赵德宇《西学东渐与中日两国的对应》,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243页。
[51] 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33页。
[52] 堀松武一等编:《日本教育史》,国土社1985年,第85页。
[53] 笠井助治:《近世藩校综合研究》,引自三好信浩编《日本教育史》,福村出版1993年,第89页。
[54] 尾形裕康:《日本教育通史研究》,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80年,第145页。
[55] 赵德宇:《西学东渐与中日两国的对应》,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238页。
[56] 佐藤昌介:《国际环境与洋学的军事科学化》,载中山茂编《幕末的洋学》,密涅瓦书房1984年,第38页。引自赵德宇著:《西学东渐与中日两国的对应》,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240页。
[57] 伴忠康:《围绕适塾的人们》,创元社1988年,第88页。引自赵德宇《西学东渐与中日两国的对应》,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238页。
[58] “学制”为日本近代初期(1872—1879年)教育政策的统称,包括三部分内容:(1)“学制布告”(1872年9月4日),确立了新教育的根本原则;(2)《学制》(1872年9月5日),共109章,分为“大中小学区”“学校”“教员”“学生及考试”“海外留学生规则”“学费”六部分,具体规定了学校制度、教育行政、教育内容与方法等内容;(3)《学制》追加,包括1873年公布的《学制二编 海外留学生规则神官僧侣学校之事》(3月18日)、《学制追加 贷费生规则》(4月17日)、《学制二编追加》(4月28日,有关外语、兽医、商业等专门学校的规定)。
[59] 详见拙著《日本近现代教育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第28页。
[60] 教育史编纂会编修:《明治以后教育制度发展史》第1卷,龙吟社1938年,第86页。
[61] 同上书,第88页。
[62] 同上书,第88页。
[63] “五宇七局”包括:本教学一宇二局、经世学一宇、辞章学一宇、方技学一宇、外蕃学一宇。教育史编纂会编修:《明治以后教育制度发展史》第1卷,龙吟社1938年,第89—92页。
[64] 教育史编纂会编修:《明治以后教育制度发展史》第1卷,龙吟社1938年,第89—90页。
[65] 汉学所于1868年9月18日开讲,皇学所于12月14日开讲;1869年9月2日,皇学所、汉学所关闭。
[66] 教育史编纂会编修:《明治以后教育制度发展史》第1卷,龙吟社1938年,第95—96页。
[67] 同上书,第117页。
[68] 同上书,第137页。
[69] 教育史编纂会编修:《明治以后教育制度发展史》第1卷,龙吟社1938年,第154页。
[70] 神田修、山住正己编:《史料日本的教育》,学阳书房1986年,第14页。
[71] 教育史编纂会编修:《明治以后教育制度发展史》第1卷,龙吟社1938年,第92页。
[72] 玉城肇:《明治教育史》,季节社1949年,第4页。
[73] 武田清子、中内敏夫:《天皇制教育的体制化》,载《岩波讲座现代教育学5日本近代教育史》,岩波书店1962年,第65页。
[74] 明治政府于1868年1月设立总裁1人(有栖川宫炽仁亲王)统领政府事务,同年2月设置总裁局,任命岩仓具视、三条实美任副总裁,辅佐总裁。
[75] 香川敬三编:《岩仓公实记》中卷,岩仓公旧迹保存会刊1972年,第602—603页。
[76] 同上书,第835页。
[77] 日本史籍协会编:《岩仓具视关系文书一》,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年复刻板,第360页。
[78] 明治政府于1868年1月设立“三职”:总裁(1人)、参与(10人)、议定(20人)。
[79] 山住正己编:《日本近代思想大系6·教育的体系》,岩波书店1996年,第3页。
[80] 日本史籍协会编:《木户孝允文书》第4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第320页。
[81] 日本史籍协会编:《木户孝允文书》第2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67年,第126页。
[82] 山住正己编:《日本近代思想大系6·教育的体系》,岩波书店年1996年,第11—12页。
[83] 教育史编纂会编修:《明治以后教育制度发展史》第1卷,龙吟社1938年,第117页。
[84] 明治文化资料丛书刊行会编:《明治文化资料丛书第8卷教育篇》,风间书房1961年,第23页。
[85] 宫原诚一:《教育史》,东洋经济新报社1963年,第18、27页。
[86] 教育史编纂会编修:《明治以后教育制度发展史》第1卷,龙吟社1938年,第90页。
[87] 明治政府1869年8月改革官制、设置6省,其中包括兵部省;1870年10月宣布统一兵制,陆军采用法式、海军采用英式;1871年1月颁布《征兵规则》;1872年4月废除兵部省,设置陆军省、海军省。
[88] 伊东多三郎:《日本封建制度史》,吉川弘文馆1950年,第38页。
[89] 福地重孝著:《士族与士族意识》,春秋社1967年,第163页。
[90] 教育史编纂会编修:《明治以后教育制度发展史》第1卷,龙吟社1938年,第95页。
[91] 同上书,第117页。
[92] 同上书,第117、118页。
[93] 同上书,第202—203页。
[94] 大山梓编:《山县有朋意见书》,原书房1966年,附录《陆军省沿革史》第31页。
[95] 教育史编纂会编修:《明治以后教育制度发展史》第1卷,龙吟社1938年,第91—92页。
[96] “国别编制方式”即分别为神典国典尊皇道、辨国体的学问;根据汉籍的孝悌彝伦之教、学习治国平天下之道的学问;根据西洋书籍研究格物穷理、开化日新之学的学科及兵学与医学。
[97] 教育史编纂会编修:《明治以后教育制度发展史》第1卷,龙吟社1938年,第140—142页。
[98] 玉城肇:《明治教育史》,季节社1949年,第14页。
[99] 伊崎晓生、松岛荣一编:《日本教育史年表》,三省堂1990年,第4页。
[100] 石附实:《近代日本海外留学史》,密涅瓦书房1972年,第154页。
[101] 教育史编纂会编修:《明治以后教育制度发展史》第1卷,龙吟社1938年,第299—332页。
[102] 中日学界习惯上称“学制布告”为“学事奖励被仰出书”(简称“被仰出书”)。但是,根据日本近现代教育史研究的权威学者佐藤秀夫(已故)考证,此种提法均非日本政府公布时的文件原题,原文件名为《明治五年太政官布告第二百十四号》,该布告最后一句中的“如上条”用了太政官布告文末的固定用辞“右之通被仰出侯条”,“被仰出侯”均为语法修饰词,可不译,此句应译为“如右条”(原文为竖写)。文部省1922编辑年版的首部近代教育史《学制五十年史》据此最早称之为“学事奖励被仰出书”。佐藤秀夫认为:“被仰出书”这一用法是战前日本政府为了加强天皇制教育理念而创造出来的,现今若再继续沿用,“岂不是在客观上助长近代天皇制教育论的‘再兴’?”佐藤秀夫据公布“学制”条款的文部省通知正文开头称“今般确定学制,付布告书、学制章程及别册”,认为该太政官布告应称为“学制布告”,学制条文应称为“学制章程”。佐藤秀夫:《教育史研究的检证——教育史像的重建》,载藤田英典等编《教育学年报6教育史像的再构筑》,世织书房1997年,第90—94页。
[103] 教育史编纂会编修:《明治以后教育制度发展史》第1卷,龙吟社1938年,第276—277页。
[104] 首任文部卿为大木乔任,1871年9月12日就任;首任文部大辅为江藤新平,1871年9月2日就任。
[105] 教育史编纂会编修:《明治以后教育制度发展史》第1卷,龙吟社1938年,第249页
[106] “大学区”所辖地区共3府72县,其中第一大学区1府13县,大学本部为东京府;第二大学区7县,大学本部为爱知县;第三大学区6县,大学本部为石川县;第四大学区2府11县,大学本部为大阪府;第五大学区9县,大学本部为广岛县;第六大学区11县,大学本部为长崎县;第七大学区7县,大学本部为新潟县;第八大学区8县,大学本部为青森县。教育史编纂会编修:《明治以后教育制度发展史》第1卷,龙吟社1938年,第278—2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