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与批判声中战略转型(1 / 1)

对于刚刚腾飞的日本经济而言,20世纪70年代可谓“多事之秋”:两次石油危机让能源匮乏的日本遭受了严峻考验,“尼克松冲击”美元突然贬值重创了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塌令国际金融陷入动**不安,羽翼未丰的日本经济也陷入风雨飘摇。对于日本商社而言,与辉煌发展的60年代比较,70年代中期开始便步入了寒冬期。寒流主要来自两大源头:一是经济动**所带来的经营层面冲击;二是各界对于商社批判声音的高涨。

图13-6 日本上市企业总资产前20位(2014年)(单位:亿日元)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相关企业披露数据整理制作。

石油危机冲击之下,原本是利润源泉的石油业务却开始成为威胁商社的“定时炸弹”。最先倒下的就是安宅产业,这家综合商社由于同意其美国分公司向加拿大精炼企业(NRC)提供高额融资,而石油危机却致NRC陷入经营困境,最终波及日本总部。虽有住友银行出资救助,但最终还是以安宅被伊藤忠商事合并而告终。老牌商社的三井物产也没能幸免,它与伊朗国营石油化学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伊朗·日本石油化学公司(IJPC),在即将建成之际却遭遇伊朗宗教革命,紧接着又是两伊战争。在耗时8年的战争结束之后,由于设施受损严重,最终三井也不得不自吞苦果。

其实,日本商社经营不振原因并不能仅仅归罪于石油危机或汇率变动等外部原因,其自身应对战略与措施也出现重大问题:一是未能适应日本产业从“重厚长大”向“短小轻薄”转型而制定相应战略措施;二是未能找到新的高科技产业领域;三是核心业务仍然定位在收益率大幅降低的素材和原材料领域;四是任凭总销售利润率下降却未能及时转型。

各界对于商社批判声音也不断高涨。在汇率大幅波动的70年代初期,日本媒体以及在野党政治力量,均认为这是银行和商社的投机行为所致。连日本政府也开始质疑综合商社是否在投机土地、囤积商品、垄断市场,甚至开展了针对商社的“物价集中审议”。在这种千夫所指的环境中,日本贸易协会于1973年推出了《综合商社行动基准》,号召综合商社重视企业社会责任,树立和维护积极的企业形象。

大胆摆脱传统模式、积极实施战略转型,成为80年代中后期综合商社的典型特征。一是针对日本经济转向内需主导模式而重视进口业务,满足适应内需发展趋势;二是服务日本制造业大举走向海外潮流,积极利用海外网络与资源;三是高度重视进入新产业领域,投身新崛起的信息通信产业;四是发挥雄厚资金优势,强调商社的金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