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政权的处理及其背后(1 / 1)

此次事件与日本执政党——民主党的党代表选举密切相关。“撞船事件”爆发的9月7日,距离党代表选举仅有一周时间。由于当选党代表,就将意味着能成为新一任日本首相。因此,现任首相菅直人的主要精力几乎全部在选举之上。而时任国土交通大臣的前原诚司,正是菅直人能够连选的最有力支持者,其麾下的前原派组织——“凌云会”拥有着26名国会议员,是民主党内一支重要力量。而此次撞船事件的“始作俑者”——日本海上保安厅,恰恰就归属于国土交通省。一贯强调“中国威胁论”的前原诚司,被日本媒体称为“民主党内的对华强硬派”。事实表明,正是前原下令逮捕了中方船长。[3]而为了能够继续执政,菅直人选择和接受了前原的对华强硬路线。实现再次当选后,菅直人又任命前原接替出任民主党干事长的冈田克己而担任外相。显然,此举使中日关系更是“雪上加霜”。

在事件的最后处理上,日本政治力量显然是以那霸地检作为应对国内指责的挡箭牌。尽管日本政府一再强调“放人”属于检方当局“综合判断”的结果,政府力量并没有介入事件的处理过程。但是,这种说法明显与一贯强调“国家应由政治主导”的民主党宗旨背道而驰。而且,最近披露的事实也表明,政治因素不仅介入该事件的最终处理,甚至发挥了关键作用。起初,菅直人首相循着前原诚司的“强硬路线”,明确宣称该事件必须“依照日本国内法严肃处理”。[4]但是,伴随事态的逐步升级,他很快意识到“前期的做法似乎有问题”。于是,即在其将赴美参加联合国大会之前的9月22日,他指示部下要“要尽快处理此事”。[5]日本地检突然释放中方船长也是征得了日本政府的同意。据报道,9月24日上午10点左右,那霸地检和福冈高检、日本最高检经过协商决定释放中国船长。之后,该决定被迅速上报法务大臣柳田稔(11:55)、官房副长官泷野欣弥(12:30)、官房长官仙谷由人(12:30)和外务大臣前原诚司(14:00)。[6]所以,日本政府所谓“政治未介入”的说辞,显然是立不住脚的。

此次“撞船事件”的严重性恐怕是日本民主党政府始料不及的。首先,它打破了中日之间在领土争端问题上达成的长期默契原则,而该原则恰恰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石。早在1972年中日建交前夕,中国总理周恩来就提出将钓鱼岛等岛屿归属问题暂时搁置,等待条件成熟时再行解决,双方就此达成了共识。1978年,中日签署和平友好条约之际,邓小平副总理再次明确了钓鱼岛问题可留日后慢慢解决。于是,中日就领土争端达成了“搁置争议”的默契原则。此后,围绕钓鱼岛尽管不时伴有各类冲突发生,但均未打破两国政府所达成的默契原则。最典型事例是2004年3月24日7名中国保钓人士登岛事件,当时日本冲绳警察本部以“非法入国”为由逮捕7人,但两天后小泉政府则宣布释放上述人士。“制造”此次“撞船事件”之后,日本民主党政府竟然宣布“适用于国内法”,此举显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它直接冲毁了中日关系的外交基石。

其次,领土问题历来都是双边关系中最为敏感的领域,对于中日关系而言尤甚。中日之间所以能够建交并签署和平条约,正是因在领土问题上智慧地选择了“搁置争议”原则。而且,中日关系的发展事实也表明,这种顾全大局的明智之举对中日双方都是有利的。“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已成为中日两国的共识,历史问题、台湾问题曾经长期困扰中日关系发展,甚至一度造成双边关系停滞甚至倒退。因此,化解矛盾、维护双边关系发展,才是两国共同努力的方向。然而,此次日本民主党政府竟然不顾大局,甚至在敏感领域挑起新的冲突,显然有悖于历史发展的车轮,甚至会重新激化历史问题,使得中日之间的国民感情严重受挫。

最后,中日之间长期的外交努力成果将受到严重损害。小泉内阁时代(2001—2006)因其顽固推行“参拜政治”,曾导致中日关系严重恶化。中日的“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进程也被彻底打断。此后,历经安倍、福田以及麻生内阁的中日共同修复之后,陷入“冰点”的中日关系才终于逐步回归正轨,并确立了“战略互惠关系”。双方还组织专家共同研究历史问题,力图摆脱阻碍双边关系发展的长期阻碍。此次撞船事件,显然背离了上述发展方向,必然会损害中日之间长期努力的成果。

挑起领土争端必然有悖于中日关系的向前发展,日本政府的态度转变,显然也是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既不利于日本的国家利益,也违背了长期以来日本的对华基本战略。正如日本学界所指出的,其结局是“日本在此次中日外交攻防战中必然完败”。[7]

日本民主党政权所以“导演”此次撞船事件、骤然打断中日之间“战略互惠”建设进程,主要缘于如下因素。其一,日本民主党政权上台不久,缺乏外交经验。上台一年多以来,民主党在外交领域几乎无任何建树,相反,却招致一系列问题缠身。诸如日美之间因普天间基地问题产生龃龉、日苏之间围绕北方四岛出现关系僵化趋势、中日之间则因“撞船事件”大有乍暖还寒之势。这些问题使日本外交陷入困境。

其二,民主党政权与中国之间缺少畅通的高层政治通道,这也与其上台不久相关。类似批评声音也在日本国内渐趋高涨,正是因为日本决策者根本不了解中方立场。所以,至今日本政府甚至仍执迷于所谓是否公开“录像带”一事,而忘记了该事件的严重性在于,它破坏了中日之间长期以来的外交默契。相比之下,谁撞谁并不重要。况且中方毕竟是民间渔船,而日本则属于官方巡逻艇。

其三,“美国因素”对于中日关系的影响。长期以来,美国仍是横亘在中日间的重要因素。显然,若无1972年中美之间的“越顶外交”,日本是难以实现与中国恢复邦交的外交突破。而且,钓鱼岛问题本身一开始就与美国密切相关。自将琉球归还日本以来,美国始终就钓鱼岛归属问题采取暧昧态度。而撞船事件发生后,虽然美国仍未就其归属明确表态,但其高层却多次表态将钓鱼岛纳入日美安保体系。显然,美国这种对华遏制战略也对日本产生了极大影响,致使其在中日关系上产生误判,导致事态恶化。

不过,从日本整体发展形势以及民主党政权对该事件的“虎头蛇尾”式处理态势来看,短时期内,民主党政权料也不会改变自民党政权的“经济为纲”对华战略。也就是说,日本政府不会任由中日关系继续恶化下去,因为它难以承担中日经济关系受损所带来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