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重心东移与东亚生产网络(1 / 1)

冷战结束前后,信息技术革命打开了通往全球化生产之路,模块化革命[3]更是使生产分工变得简单易行,一个全球产业分工体系逐步形成。全球经济格局发生的深刻变革,远远超过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速度和深度。如今,以东亚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已经成长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世界经济结构也从原来以欧美日为主体的框架,逐步演变成为今天以东亚经济圈、欧盟经济圈和北美自贸区为核心的新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运行的三大核心是西欧国家、美国和日本。直到1990年,作为欧盟(EU)前身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区域内贸易已达9923亿美元规模,是整个东亚地区的3.4倍(2909亿美元)。作为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前身的美加自贸区,其贸易规模也达2106亿美元。在东亚地区,以日本为中心的贸易规模为3730亿美元,而当时中日双边贸易额仅有375亿美元。[4]

步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格局已经悄然巨变。虽然欧美日仍是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但新兴国家已经崛起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到了2010年,全球经济重心“东移”的特征更加显著。作为一个整体,东亚经济圈已经彻底取代了过去由欧美日所主导的世界制造中心。该经济圈大致由两大阵营所构成:一个是以中国为主体、东盟为补充的组装加工中心;另一个是以日本为主体、韩国逐步加入并成为重要力量的中间品生产中心。加之日本以及韩国对中国和东盟的直接投资不断增长,一个紧密关联、产业链互补特征显著、区域分工完善的东亚经济圈逐步形成。2008年东亚生产的最终消费品出口美国达2500亿美元规模,对欧盟27国的出口为2200亿美元,两者占总出口比分别为28.6%和25.7%。[5]

与欧盟经济圈和北美自由贸易圈相比,东亚经济圈具有三大显著特征:其一,东亚属于典型的生产分工型经济圈,不同于1951年《巴黎条约》起步、由各阶段性条约所组成的缔约型经济圈型的欧盟;其二,东亚式的产业分工模式,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建立起紧密联系,与此相反,尽管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但基本上以发达工业国家为主导力量;其三,东亚经济圈对内贸易以零部件等中间品为主,对外贸易则以最终消费品为主,并以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两大经济圈为重要出口目的地,成为典型的世界出口加工生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