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企业海外经营已经成为日本经济的核心支柱。2011年日本对外贸易出现1980年以来的首次全年赤字,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16年。但是,该国对外经常收支却一直继续呈现顺差状态,原因就是日本企业海外盈利大幅增长,反映这一数据的“第一次所得收支”在2016年突破了18万亿日元,创下历史新高。
强劲发展的海外事业已经成为长期低迷的日本经济的中流砥柱。日本政府调查显示,2014年海外日企的销售额已突破272万亿日元,其规模竟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半以上(53%)。对于投身海外的日本企业而言,东南亚早已成为“大本营”,这里不仅是其最早涉足开拓的海外市场,今天也成为其全球化经营的重要据点。
20世纪50年代,以日本政府对东南亚的赔偿和援助为依托,日本企业就开始开发该市场,当时主要是以资源贸易为主。70年代,日元开始升值,一些企业便把东南亚作为生产基地。不过,大规模投资则是在80年代中后期,日美、日欧贸易摩擦以及日元升值成为重要背景因素。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日企把东南亚作为海外投资的重点,着手构建东亚生产网络。由于恰逢东南亚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加之日本政府对该地区大规模开发援助(ODA)极大改善了基础设施,为日企大规模进驻铺平道路。
2012年因钓鱼岛争端中日两国关系急转直下,受此大局影响,加之日本经济界兴起的“中国+1”战略热[3],日企对东南亚投资再度高歌猛进,2013年投资额倍增至234亿美元。据日本帝国数据银行统计,投资ASEAN的日企已达11328家,这是1973年日本·ASEAN橡胶论坛以来前所未有的现象。
日本似乎也做好了深耕东南亚市场的准备,缅甸就是很好例证。2011年缅甸民主化改革之后,日本便迅速全方位接近这个拥有6200万人口的大市场。它以巨额日元贷款为有力武器,2016年安倍表示今后五年将支持缅甸8000亿日元,在政府带动下,民间企业更是跃跃欲试,日企对缅甸投资呈上升势头。
迄今为止,东南亚俨然已成日本企业的大本营。第一,这里聚集着为数众多的日本企业,《东洋经济》统计显示,投资亚洲日企的总占比超过六成,其中东南亚比例最高,超过了总占比的24%。第二,从投资余额来看,截至2015年日本对ASEAN十国直接投资已达1669亿美元,其全部占比13%。第三,日企产品在东南亚市场具有极高占有率,以汽车为例,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日本汽车品牌分别为89%和96%。第四,这里还是日本企业东亚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除部分产成品出口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大量中间产品则支持当地企业或出口中国。
图11-1 日本企业投资ASEAN基本状况(2016年4月底)
资料来源:経済産業省。『海外事業活動基本調査』: http://www.meti.go.jp/statistics/tyo/kaigaizi/。
然而,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够在东南亚经营成功,除企业自身的经营战略之外,更离不开日本政府对东南亚外交的大背景。而二战之后,日本一直将东南亚作为对外拓展的支柱,实施了一系列外交战略与措施。
注释
[1]本节内容发表在《世界知识》2017年8期《日本如何在东南亚构建“强大影响力”》。
[2]井原伸浩.『1970年代東南アジアにおける日本の「経済支配」イメージの再検討』,『メディアと社会』2016年第8号,p13。
[3]“中国+1”战略,是指把生产基地设在中国的日企,为了降低风险而在中国之外建立新的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