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主义”成日本东南亚战略基石(1 / 1)

为彻底扭转陷入困境的东南亚外交,1978年访问东南亚的福田赳夫首相发表了“福田主义”,它彻底调整了战后日本东南亚基本战略,从冷战格局下日美同盟的阴影中走出,提出了和平、互信、对等的战略原则。

它也被称作“福田三原则”。第一,日本信守和平、不做军事大国;第二,要与东南亚成为互信的真朋友;第三,对等合作,共同建设和平繁荣的东南亚。强调和平、非军事化是为了彻底摆脱战前侵略者形象,让东南亚各国消除对日本的担心恐惧。做真朋友,就是要在政治、经济领域之外,比如社会、文化等更广泛领域与东南亚加深交流,走向“心与心的交流”,目标显然是反日浪潮。强调地位对等就是为让东南亚各国消除对日本经济支配以及政治操控的担心。

值得关注的是福田主义出台的国际背景。越南战争结束之后,美国从越南撤军造成东南亚局势发生巨变,美国希望日本能填补这个权力真空,但现实是东南亚各国普遍对日本抱有强烈戒心。因此,日本必须彻底扭转形象,改变以往“赔偿外交”和“经援外交”中所体现的近乎**裸的市场与资源“欲望”。

之后的日本领导人继承了福田主义,日本对东南亚外交发生显著变化。一是援助力度继续加强,福田内阁提出的“五年内援助质量实现倍增”计划提前三年完成,1980年日本对外援助总额已经高达33亿美元。二是建立起高层政治对话和紧密联系,创设了日本与ASEAN外相会议,这甚至为1994年成立的东南亚论坛(ARF)奠定了基础。三是日本单方面成立了形式各样的基金或交流项目,大力推进与东南亚的人文交往。

表11-2 福田主义后日本设立的东南亚交流项目

续表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制作。

2013年安倍晋三似乎试图调整东南亚战略基石的福田主义,他提出了“日本对东南亚新五原则”。不过,除前两点的“价值观外交”和“航行自由”充分体现日美同盟影子之外,其他三原则无非仍是福田主义的翻版。总之,面对经济增长势头迅猛、人口超过6亿的巨大市场,而且地理位置非常关键,特别是这里还拥有丰富的年轻劳动力,日本企业乃至日本政府仍将继续高度关注并倾力开拓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