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斯回答了企业产生的根本原因,即为了降低交易成本。那么,产生后的企业又将以何生存发展呢?在日本,企业是因顾客而生存的,以顾客主义为经营理念成为日本企业的重要特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顾客的企业自然能维系和发展,失去了顾客的企业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日本企业的顾客主义亦称顾客第一主义、市场主义,具有显著的“市场指向型”特征。自从近代商业确立以来,日本就形成了重视顾客的传统。日语里的“顾客”一词,是必须以敬语形式来表现的。伴随着现代市场体系的确立,顾客对于企业的“上帝地位”越发明确。如丰田公司早在1935年就确立了“顾客第一、销售第二、制造第三”的经营理念。[1]
在经营实践中,抽象化的顾客主义被具体化为产品的要求,即所谓QDR指标:产品的质量性(Quality)、耐久性(Durability)和信赖性(Reliability)。日本企业所形成的QCDF标准成为实现QDR指标的重要支撑,也就是说,企业必须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成本控制体系、高效的开发生产体系、应对市场变化和多样化需求的柔性生产体系,才能保证产品的高质量,实现顾客对于产品质量性、耐久性的追求,从而建立起顾客对该产品的信赖性。
虽然确立了市场第一的经营理念,但日本企业的这种市场主义也绝非被动地适应市场,而是强调如何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对于那些潜在需求,甚至提出了创造需求的思想。无论是索尼公司最早开发的随身听,还是松下研制的电风扇,以及精工的各种测量工具,这些新产品都是日本企业开发和创造新市场需求的努力。丰田销售公司的第一任总经理神谷正太郎,早在1935年第一次会见丰田喜一郎之际就指出,“需求是创造出来的,必须使汽车产品畅销,我们的量产才成为可能,成本也才能降低”。[2]在他看来,企业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开发和扩大市场。难能可贵的是,当时日本经济正走向全面统制,各企业纷纷谋求攀附政府之际,丰田却树立起创造需求的市场主义理念。正如熊彼特所指出的,“一般是生产者发动经济的变化,而消费者只是在必要时受到生产者的启发;消费者好像是被教导去需要新的东西,或者在某些方面不同于,或甚至完全不是他所习惯使用的东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