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技术是日本制造崛起的基石,在基础上创新则是其崛起的真正动力。
政府在引进技术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任由民间力量自由发展,而是以建立官营“模范工厂”方式,由政府直接出面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现代工厂,起点是1872年大藏省引进法国技术设备创办的富冈制丝厂。[3]十年之后,这些模范工厂又被政府以低价转给民间,但政府仍然继续引导着技术引进。1948年通产省新设了工业技术厅,作为推进技术进步的专门政府机构,负责掌握日本技术发展水平、完善国家实验研究体制、促进工业标准化以及引进外国技术等。[4]1952年开始日本有组织地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表8-3),此后的九年之间,日本引进的甲种技术就达1265件。[5]
表8-3 日本技术引进(1952—1960年)(单位:件)
资料来源:日本通商产业政策史第6卷(中译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367页。
在日本政府引导和鼓励下,企业也掀起了引进技术、实施合理化热潮。二战期间,由于与欧美技术交流被中断,导致日本技术出现停滞甚至是倒退现象。例如即使其发电、电机、铁道车辆及造船等技术水平比较高产业,与美国差距也达10年左右。[6]各个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了不同引进方式。以汽车为例,日产、日野、五十铃和三菱等选择直接引进外国产品(购买专利)方式,而丰田、本田等则选择RE自主研发方式。[7]以上仅为纯技术领域,日本与欧美之间在生产管理技术的差距更是巨大。战后初期,普及了福特方式的美国的生产效率已为日本8倍左右。[8]于是,赴美学习福特方式成为50年代的热潮。丰田在这方面一直处于领先状态,1950年其三名高管相继访美,包括丰田工业公司丰田英二和斋藤尚一等两位常务董事,以及丰田销售公司总经理神谷正太郎。这些访问少则一个半月,多则五个月之久[9],他们非常细致地考察福特方式及其相关体制,目的是如何结合自身条件引进这种方式。
实际自1934年成立汽车部至1960年为止,丰田公司学习福特方式的过程就从未停止。[10]在“硬”技术方面,以福特最现代化的鲁奇工厂为样板,丰田实施一场前所未有的设备更新,此次“生产设备现代化五年计划”(1951—1955)总耗资达58亿日元。[11]在“软”技术方面,丰田公司引进了如下要素:一是泰勒式标准作业,二是福特流水线,三是改善提案制度,四是企业培训体制(TWI),五是QC质量管理体制。这些都成为丰田公司此后实施技术创新的基石。